88教案网

七年级地理上册《日本》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地理上册《日本》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上册《日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人口的认识,知道日本是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2、了解日本在开发自然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可取之处。

3、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及与中国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

2、认识日本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学会列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2、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3、通过收集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3个小标题,由“地狭人稠”、“岛国经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首先讲述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多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地壳不稳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等知识,并注意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关于日本的经济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对农业、渔业生产的影响;二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分布和对外贸易等经济特点的影响;三是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克服能源不足的弱势,发展经济的典型实例。

关于日本文化特点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现民族特性,形成鲜明的特色。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资料。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狭人稠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4、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

二、岛国经济

1、农业经济特点

2、工业发达

3、主要工业带

4、矿产资源匮乏

5、对外贸易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

2、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

1、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

2、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特点;

3、日本的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

1、在地图上落实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工业城市;

2、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读图导析法。

学法:读图导学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实景图片—日本有代表性的山峰富士山和漫山遍野的国花樱花,让学生观察猜想,这是哪个国家的代表事物?

2、新课教学:

(一)地狭人稠

(1)关于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也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通过日本的陆地面积和人口,算出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地狭人稠”的认识。

(2)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最后在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需说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港口—横滨和神户。

(4)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最后补充说明:在此气候条件下,森林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二)岛国经济

(1)关于日本农业经济特点:可以联系日本的地形特点进行,直接分析农业基本情况—地少人多,精耕细作,现代化程度高,粮食单产高。

(2)工业发达:讲述日本的工业时可先由学生列举所见到的日本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或品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结合图E、F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其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3)矿产资源匮乏:国内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说明日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疑惑感,激发求知欲。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进口量占原料需求总量的所占百分比。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管理效率高。强调自然地理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点明日本“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类型及贸易对象。

(4)主要工业带:可根据教材P63图G,总结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分析日本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克服能源不足的弱势,发展经济的典型实例。

(5)对外贸易:发达,贸易伙伴—美国、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等。两大贸易港口—横滨和神户。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现民族特性,形成鲜明的特色。

(2)文化发展:日本的本土文化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1、图C: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岛组成;日本多山的地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和原因。

2、图E:日本进口矿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3、图F:日本矿产品严重缺乏的国情特点。

4、图G:由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了解日本天然港湾与其经济发达的关系。

5、景观图对课文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对日本自然风光、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直观的印象。

本节教材组织学生活动,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安排如下:

1、课前活动:组织学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车场统计日本产车辆,详细记录车体徽标。

组织学生到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详细记录电器徽标或商标品牌。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有抗日战争内容的纪念馆,讲述抗日英雄事迹。

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或老同志讲故事。

课前齐唱《放牛娃王二小》,设问:这首歌讲述什么时候的事?以上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日本现在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填图游戏或比赛,内容主要是四大岛屿、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其他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组织小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具备条件的老师可穿日本民族服装(和服)来上课。

会日语的老师可用日本语言引人新课。以上方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得法,可得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活动:

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观看日本国家地理概况录像。

教后反思:

本课让学生了解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工业、经济、文化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通过收集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节课起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扩展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第1号
课题前言
和同学们谈地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重点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教案总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书p2图片:

从图上看到什么?
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教案总结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教师讲述: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
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提问: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
看p3巴比伦介绍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教案总结: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
让学生谈谈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
板书: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4标出地话:
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
板书: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教案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前言和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时编号第2号
课题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画面7
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多媒体画面9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多媒体画面10
板书设计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作业布置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教学反思

课时编号第3号
备课时间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用三课时: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经线和纬线
作业布置按照课本P4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l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基础知识

(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3)正确识别常见的图例,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将其换算成实地距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绘制教室平面图,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点,了解地图三要素

(2)利用书中资源,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图图例及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的方法

(3)利用多种地图(多种类型地图、经纬网和有指示标的地图),学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图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

(2)明确掌握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

l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及换算

(2)在经纬网图和指示标图上辨别方向

(3)常用图例的辨识

2、教学难点

(1)在经纬网图和指示标图上辨别方向

(2)比例尺大小的差异导致地图标示范围和详略的不同

l教学准备

白纸、有指示标的小地图并附有题目(方向)、学生地图册、指北针

l教学方法

体验绘图、小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l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什么吗?

生:地图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地图(板书)

(二)进入新课

师:今天的学习是从一张纸开始的,大家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纸,我们一起在纸上画出你的课桌

生:.......

师:有的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怎么把如此大的实物画在纸上?

生:把课桌缩小。

师:好,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呢?长宽的比例是否和实物是一样的?

生:思考......

师:刚刚大家在体验的过程中,已经不经意地说出一个地图的要素。我们把“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称为比例尺。(板书)

师精讲:(板书)

请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都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板书)

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比如: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师:(小组合作完成)读图1.22“台湾岛地图”,思考

(1)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

(2)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际距离又是多长呢?

生:

师:再次拿出刚才那张白纸,我们在空白处,绘制一张咱班的座次表图

生:

师:好,请两位同学将你画的座次表图给大家呈现一下,请谈一谈在画座次表图的时候,你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呢?

生:讲座的方向、看座次表的人的位置

师:没错!一张地图除了要缩小实物的大小,还需要考虑方向。在地图上会有一个指示标,给我们指引方向。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短片《地图上的方向》,注意地图方向的辨别方法,一会儿我们利用该方法在你的座次表图上标注地理方向。(播放地图上的方向)

师: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文字和指示图)

师:大家理解后,看谁能演示一下,如何判断我们教室所处的地理方向是什么呢?

生:演示(右手指向太阳,代表东)学生面对着大门站立。

师:非常好!然后请利用你桌上的指北针,在座次表图上标出指示标。

生:展示所画的指示标

师:好,请看着你手中的座次表图,看看,你在讲座的什么方向上?

生:思考

师提示:以某个学生为例,讲解判别相对方向的方法。(板书图)请将你在讲座的方向写在纸上。

师: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你手中的地图

请小组讨论后,回答a在b的什么方向?b在c的什么方向?

生:......

师提示: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绘图法,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上

生:a在b的正北方向,b在c的正东方向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一幅图。请打开书18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1的第一问。(山东省地图)

生:没有指示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别方向,日照在济南的东南方向

济南在潍坊的偏西方向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能掌握方向的辨别。这张山东省地图上没有指示标,除了用辨别方向的基本原则外,还可以用什么辨别方向呢?

生:经纬线

师:非常棒!经纬线怎么辨别方向呢?请大家一起观看短片《经纬网上的方向》

师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看书17页的图1.24,我们一起在图上标出方向。

生:在图上标方向

师:谁能说说怀特霍斯大致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大致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师提示:同一条纬线代表东西,同一条经线代表南北

生:西北,正东

师:很好!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上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呢?

生:南北极

师: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我们一起观看两段短片《南极方向》《北极方向》你就明白了

师转承:一张地图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除了将实物的比例缩小外,还用什么表示了如此复杂的事物呢?我们来看地图的第三个要素——图例。打开书第18页,一起来认识一下图例

师:给大家30秒的时间记忆,一会儿咱们一起完成图例的连线题。

(三)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围绕着一张纸开始了认识地图的旅程,从画课桌,我们学会了比例尺,从画座次表图,我们学会了辨别方向,从地图上,我们还认识了图例。所以我们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认识地图的这三个要素,并能换算比例尺和测算实地距离,在有经纬网图、有指示标图和无指示标的图辨别方向。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够将读图技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师:现在相信大家都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下面请接受两个挑战。

挑战一:

1.在中国交通图上,量得上海至贵阳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两地的实际直线距离为150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A.1:300B.1:300000C.1:3000000D.1:30000000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2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判别:

(1)图中D在C的方向

(2)图中A在D的方向

(3)图中B在A的方

师:挑战二:根据你所学的地图知识,尝试为我们的学校绘制一张平面图。这个挑战,我们只需要说出思路就行,实际操作我们可以课后完成。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七年级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计划学时

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世界的气候”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世界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况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矛盾的焦点。从学习过程来看,气候知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基础。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地理相关的知识较缺乏,基础较差,但对学习有兴趣。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彩。

3、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通过分析地图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明确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3、运用相关图片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运用相关图片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又不回避基础知识,我认为应该根据“课标”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应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分类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不必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气温和降水,有了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知识基础,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方便多了。根据“课标”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确实做到使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媒体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世界气温及降水量图

第一课时:

前两节我们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忆一下,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积极回答

复习巩固,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

导入新课

天气预报图

你能播报今天的天气预报吗?描述天气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天气描述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果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我们该用哪个词概括呢?——气候。

学习

新课

学习目标

首先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一名学生阅读

一组词语

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变化的?哪些是说明气候特点的?

根据已有知识判断

加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概念的理解

哈尔滨的气候特点

你能描述一下我们哈尔滨市气候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

其它的地方气候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也是这样“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呢?

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更能激发兴趣

一组图片(景观图片)

假如你是下列地区的居民,请你介绍一下当地的气候特点。

人们在描述气候时,关注时间有多长?注意的是哪两个要素?我们应该学会描述气候的方法。

结合前面的学习进行概括

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学习自主性

一组图片

世界各地由于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欣赏图片,感受世界气候的差异。

增强直观感

世界气候类型图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我们需要借助这张地图。

请同学们仔细读图,看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合作读图,完成活动内容。

从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读图的好习惯,突出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读图活动

1.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2.这些气候的名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发现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吗?

3.热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有什么不同?温带和寒带呢?

4.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5.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哪种?

热带气候景观图

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哪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气候特征。

通过图片直观地判断气候类型

增强对气候类型的感性认识

景观与气候直方图

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引导学生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热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学习气候直方图的判读,学会描述气候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

温带气候直方图

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判断这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

学以致用,熟悉知识

哈尔滨市气候直方图

地中海式气候特点对农业发展来说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哈尔滨市的气候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呢?特点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来说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哈尔滨的气候是一种优势资源,所以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好好利用这种资源。

分析判断,自由发言。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堂小结

出示字幕

回忆一下本节学习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你能完成吗?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及分布地区。

3、能够利用气候直方统计图描述气候特征。

回忆反思

整理思路,巩固知识

反馈练习

字幕

1、下列气候类型中,具有冬季多雨特点的有()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2、具有“终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特征的是哪一种气候类型?()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3.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部的气候类型是()

2.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其中欧洲西部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3.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做练习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