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确定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分析东南亚位置的特殊性,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利用东南亚地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特征,认识主要的国家、河流,分析主要城市的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明确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河流与城市分布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位置与气候形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日常消费习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树立地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通过阅读“方便面对东南亚红猩猩的影响”材料,增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观念,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认识东南亚的华人文化,提高对东南亚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及气候特点、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这部分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探究,又有人文地理中农业及旅游业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时政要闻、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等教学资源,将地理学习设计成为一次拯救行动(地理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考察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以及地理归纳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与马航失联相关的文字内容及图片,带学生回顾马航事件的影响。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到东南亚的国家有一天可能会与自己产生联系,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学习、认知东南亚地区相关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师:机上载有239人,其中227人为乘客(包括两名婴儿),12人为机组成员。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马来西亚38人,印尼12人,澳大利亚7人,美国4人,法国3人。此外机上还有新西兰、乌克兰、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人。同学们,当你看到“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时,你想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假如他们的生命还在,你愿意做拯救他们的上帝吗?怎么做?想要更多地了解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找到那架载有154名同胞的飞机,让我们再来看看海上搜救地图,搜救范围更接近哪一个地理分区呢?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东南亚。

教师:要想尽快搜救到那架飞机,我们有必要熟悉东南亚的一切信息,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任务开始东南亚的学习吧。

板书:东南亚

设计意图:以国际新闻为引子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认知世界的情感和使命感。

讲授新课

教师:那架飞机是在哪里起飞的呢?我们可以确定失联的飞机最后的活动区域就在东南亚。那里有怎样的自然环境?有多少国家?气候如何?等等。要想成功解救失联飞机上的同胞,我们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我们分成几个东南亚考察小组,大家分组做好营救准备,考察内容的全面与否、知识运用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搜救工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小组加入。

出示小组: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加入。(在相应的学生姓名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分组,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活动一:考察准备(二步)

步骤1──推选小组长、制定考察方案,明确分工。

教师布置任务

(1)教师建议根据平时表现选择思考敏捷、敢于担当的同学做组长。

(2)引导学生根据考察的具体方向,制定考察方案,并准备相应资源。

(3)引导学生根据考察方案,设定不同的角色,分派具体任务。

(4)教师要求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其他小组给出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要求推选组长、制定考察方案并明确分工。

(2)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

(3)听取其他小组的考察方案,并给出评价及建议。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步骤2──读取组内考察提示,完善自己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考察提示”

(2)引导各小组根据考察方向,初步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3)引导学生口述考查内容的调整情况及原因。

(4)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并积极评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参考考察内容提示,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2)小组长口述考查内容调整情况及原因。

(3)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口述,并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制定考查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讨论是终身学习、发展的必要能力。此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弥补学生只考察组内知识的单一性缺陷问题。

活动二:学生分组考察东南亚

教师布置任务

(1)教师出示“金点子”口袋

(2)学生根据“活动一”中完善的考察方案和内容,按照分工开始小组合作考察。

(3)考察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记录。

(4)准备考察结束后的小组汇报。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组内按照完善的考察方案开始考察。

(2)做好记录,准备小组交流汇报。

活动三:全面考虑问题,寻找组间联系

教师布置任务

(1)整理好自己组内考察结果。

(2)根据事物间的联系,特别是地理信息间的相互影响,找出与自己考察内容相联系的地理信息组,并说明有什么联系,地理信息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3)找出联系,准备交流汇报时一起汇报。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整理组内考察结果。

(2)找出与自己组考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探究相互联系。

(3)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法,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探究的指向性较强,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得不到深入探究,而且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全面。教学中“活动三”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使学习的知识更加全面。

活动四:课堂展示组内考察结果,组间相互评价、学习

步骤1:汇报、巩固、评价

教师布置任务

(1)出示汇报要求:①将本组考察结果准确描述,并带领大家理解、巩固你们的考察结果(引用金点子口袋内的信息);②本组考察内容与哪一组内容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2)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准确地汇报考察结果,并引导大家做好知识巩固。

(3)及时评价小组的合作考察情况。

(4)引导学生组间互相评价、学习。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汇报考察结果和知识间的联系。

(2)采取一定的方法带领大家巩固考察结果。

(3)认真听取汇报,积极评价、学习。

步骤2:教师点拨、总结

课堂小结

在东南亚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时政图片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我们不仅学习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城市分布、农业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对世界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与七年级上学期世界地理总论中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在这学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更应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培养自己敢于设计学习思路、然后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因此,课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地形图、景观图等多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通过这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多元化的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如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那么在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就会逐渐养成自主或合作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素养,为后续的地理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相关推荐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知识点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范围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老挝是惟一内陆国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我国习惯称南洋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2)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亚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3)地形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海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马来群岛: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4)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南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著名城市万隆。

宗教:佛教很多,仰光大金塔、吴哥窟著名佛教建筑、泰国作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2)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世界最大天然橡胶、油棕(马来西亚最多),椰子、蕉麻产地(菲律宾最多)。稻米主要食粮(泰国出口最多)

矿产;世界最大锡矿带,马来西亚最多,印尼、文莱主要石油出口国

(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课后练习

有关东南亚的位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被称为交通的“十字路口”

B.从南北半球来看,完全处在北半球

C.从东西半球来看,完全位于东半球

D.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

解析:东南亚主要位于93°E~141.5°E,属东半球;绝大部分在25°N~10°S之间,地跨南北半球。东南亚北与中国接壤,南与澳大利亚大陆隔海相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地处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十字路口”,是联系两大洲的桥梁和连接两大洋的纽带。无论是历史上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各国人民的交往,西方国家对东方殖民地的侵略,还是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都要经过这个“十字路口”。

答案:A

2013年元旦前后,上海的一个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购货物,并观光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物品中,代表团成员没有必要携带的是()。

A.雨伞B.御寒物品C.摄像机D.地图

(2)下列产品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合同中的是()。

A.棉花、小麦B.天然橡胶、椰子

C.蔬菜、牛奶D.黄麻、棕榈油

解析:第(1)题,东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代表团成员没有必要携带御寒物品;雨伞是应该携带的;摄像机和地图是观光考察的旅游用具,应该携带。第(2)题,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因此题目中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合同中的是天然橡胶、椰子。

答案:(1)B(2)B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2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2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形图说出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2.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对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可进一步通过资料分析旅游业给东南亚带来的影响。

1.强化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化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增加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

1.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理解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游首选地的优势条件。

■教学策略

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地形、河流、城市以及旅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湄公河游记”的生活地理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学习,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地理的教学新思想

“(中山旅游网2014年2月7日)恋上一条河,挥之不去的湄公河情愫”节选

http://.cn/zh-CN/displaynews002.html?newsID=100186637

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浊流里荡漾起伏,我的湄公河之行就这样开场了。

梁家辉主演的电影《情人》,一幕幕情景,使我心中对湄公河怀有着满心的浪漫情愫,和对到湄公河旅行的向往。《情人》里的很多情节都发生在湄公河堤岸的唐人街,街上挂着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文字招牌,街上的景致颇有些像旧时的广州。

湄公河渡口是个地点却不是个地方,但却是影片《情人》中不得不看的景致,因为湄公河渡口就是情人初次相见的地方,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

今天,我要在这里坐船行驶于湄公河上了,就要开始慢慢体会湄公河的生活,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当然,最主要是能够去体会那个浪漫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

师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在作者有关湄公河游记的描述中,有这样几句话“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试想东南亚的大河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给城市带来了哪些便利?为什么这里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及与之有关联的旅游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授新课──创设情境,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多媒体展示应关注的问题: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游首选地的优势条件。

讲授新课──图释导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观察“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由此及彼,通过已经学习的亚洲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发现东南亚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东南亚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师多媒体出示“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有哪些?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请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讨论,师点拨提升: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南半岛的河流众多,主要的大河自东向西依次是: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在我国境内有着不同的河流名称,如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我国境内称为怒江;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表示地势较高的山脉和高原;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的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下面的“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思考图中所示问题。

学生继续交流讨论,师点拨提升:这些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的河口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如下表所示:

师总结归纳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点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特点: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河流特点:沿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3.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城市有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等。

设计意图:该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继续使用地图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方法,通过地图反映的信息,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和表述地理问题,根据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对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及时总结归纳,反馈、落实课标要求。

承接:2014马年的春节即将到来,春节期间,如果条件许可,大家希望与自己的家人一起,随着旅行团或让父母驾驶着自己家的爱车,到冬季出游的热门地、我们的邻居东南亚旅游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南亚旅游知识的学习。

四、热带旅游胜地──观察东南亚的热带旅游图片,让学生自学完成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图文知识的学习

师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热带旅游和旅游资源图片,让学生感受东南亚的旅游知识。

东南亚的热带旅游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完成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图文知识的学习。

师点拨提升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的相关知识:

1.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充满热带气息,多数国家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滨旅游与度假胜地。

(2)人文旅游资源:东南亚各国历史悠久,多元民族文化并存,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景观多姿多彩,名胜古迹众多,风土人情多样。

2.旅游业发达的国家

近年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师布置学生阅读“东南亚的华人文化”,并结合下表加深认识:

师强调注意以下知识:

1.华人和华侨的祖籍多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福建。

2.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所在国,使东南亚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东南亚现存的中华文化遗产也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拓展延伸:以下的两个拓展延伸,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自由选择其一,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东南亚旅游的了解。

拓展延伸1:老师多媒体播放东南亚的旅游风景图片,培养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情感。

拓展延伸2:因东南亚的宗教盛行,老师可多媒体播放有关其宗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东南亚风俗民情的了解。

东南亚佛教非常盛行,缅甸和泰国把佛教作为国教,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及柬埔寨的吴哥窟均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筑。

除佛教外,伊斯兰教流传也较广,印尼和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增强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在分工方面对学生进行明确引导,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的方法,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东南亚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明确了中南半岛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了旅游业,到东南亚去旅游已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交流反馈: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沿河分布,对比下图中的中南半岛城市分布,回答河流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答案预设:

■教学反思:在对东南亚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是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关注地图教学,重视探究问题下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方法和规律的感悟。

设计意图: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觉性和智慧性的双重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日益完善。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得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其理性思考,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发现其农作物的分布。

1.强化位置的重要性。

2.强化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对相关课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

2.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策略

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位置、气候和农业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以及东盟一体化等最新的热点问题导入新课,配以学生的指图练习,体现学习有用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以及重视学生地图观察能力的教学新思想

师多媒体出示相应的新闻资料:人民网2014年1月18日讯: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东盟2014年度形势分析座谈会”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研究院所的官员和学者就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以及东盟一体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望2014年,与会专家们认为这一年里东盟形势将总体平稳,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贸易、投资、旅游、金融、交通、农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都可成为中国与东盟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

2015年东盟即将建成共同体,目前东盟一体化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2014年对东盟十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与会的中国驻越南前大使齐建国认为,目前东盟一体化进程基本顺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他说:“整个东盟的新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要明显放缓,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比如说,美国只放出了一个停止货币量化政策的信息,印尼货币就大幅度贬值。总的来说,2014年,东盟一体化进程还会按照既定的计划照常进行,但是不稳定的因素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师出示探究问题并提供相关地图:你知道东盟指的是哪些国家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面两幅图并交流,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给大家指图说明,具体操作可以结合第二幅图指认第一幅图。

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

生争先恐后到黑板指图,师给予评价。

师: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授新课──创设情境,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多媒体展示应关注的问题:区域的位置特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讲授新课──图释导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思想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东南亚的地形图”,感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师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东南亚的位置和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图”和下面的“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以及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东南亚包括哪11个国家,哪个国家还不属于东盟成员国?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

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图

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纠正。

师指图点拨提升东南亚范围、组成和位置特点:

1.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与我国山水相连;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我们习惯上叫它南洋群岛。

2.位置

(1)纬度位置(10°S──23°26′N):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4)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设计意图: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承接:用生活中的热点新闻资料过渡,体现了关注生活中地理的教学新思想。

师用多媒体播放泰国等国受暴雨侵袭、洪灾肆虐的视频,过渡到对东南亚气候类型与特点的认识(http://cen.ce.cn/more/201310/05/t20131005_1580488.shtml;时间:2013年10月5日;内容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再引入“东南亚大米仍是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来源”的新闻资料,过渡到对东南亚热带气候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关系的认识。

中华粮网2013年7月4日讯: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口大米需求量陡增,2012年进口大米总量为231.6万吨。2013年1─5月,我国进口大米数量累计达115.39万吨,同比上涨19.48%。受进口配额限制,预计近期进口速度将逐步放缓。

2013年,我国进口大米数量延续2012年的态势,月度波动巨大,进口总数较往年有显著增长。2013年1─5月,我国进口大米数量分别为30.4万吨、12.04万吨、26.79万吨、30.11万吨、16.06万吨,前5月进口总量115.3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9.48%。

越南大米、巴基斯坦大米和泰国大米作为我国进口大米的主要来源,2013年5月的进口数量分别为12.1万吨、2.27万吨和1.38万吨,分别占当月进口总量的75.36%、14.13%、8.62%。柬埔寨大米进口数量相对较少,5月进口量为0.25万吨,占总量比重为1.56%。

师出示探究问题:泰国主要是哪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多发洪涝灾害?东南亚的稻米与气候条件有何关联?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除稻米外,东南亚还成为了世界上哪些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生产或出口地,这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地区如何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的图文资料,进入下一部分知识的学习。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观察“亚洲气候分布图”,发现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思考其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师要求学生观察下面的“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并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分布的?

亚洲气候分布图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师继续出示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图思考,图示A、B两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假如你是A地的一位农民,应该在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在B地又该如何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提升:A地位于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应该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拓展延伸:6─10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B地位于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应该随时播种,全年都有收获。

师继续出示探究问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类型和分布又有什么影响呢?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收获和以前所学的知识,先自己进行推理,然后查阅教材上的“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验证,小组成员间再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1.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亚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湿热的气候条件,也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1)泰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2)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3)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4)菲律宾: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教师出示反馈练习:假设你去东南亚旅途,就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东南亚人喜欢吃米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带着刚才的学习收获,再次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产是影响居民食物结构的主要原因。

拓展延伸:老师多媒体播放东南亚丰富的物产景观图片,培养学生感悟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闻热点的关注热情很高,以稻米进口和暴雨洪灾引入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顺利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中体现出方法教学的强大威力。教学过程的探究问题、反馈练习、点拨提升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情境中发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同时获得了相关知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气候与热带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了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描述某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分析该地区自然影响人文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交流反馈:看谁连的又快又准!

■教学反思:在对东南亚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是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关注地图教学,重视探究问题下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方法和规律的感悟。

设计意图: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觉性和智慧性的双重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日益完善。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得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其理性思考,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能。

文章来源://m.jab88.com/j/421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