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2三角形的外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1.2.2三角形的外角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
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与其有关的实际问题.
阅读教材P14~15,完成预习内容.
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
图1
如图2,一个三角形有________个外角.每个顶点处有________个外角.
图2
2.如图1,△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________.试猜想∠ACD与∠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试结合图形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D.
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1+∠2=∠A+∠B,
即________=∠A+∠B.
知识探究
一般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________________.
自学反馈
1.判断下列∠1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2.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活动1小组讨论
1.如图∠1+∠2+∠3=?
解:∠1+∠BAC=180°,
∠2+∠ABC=180°,
∠3+∠ACB=180°,
三个式子相加得到:
∠1+∠2+∠3+∠BAC+∠ABC+∠ACB=540°.
而∠BAC+∠ABC+∠ACB=180°,
所以∠1+∠2+∠3=360°.
2.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活动2跟踪训练
1.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2.求下列各图中∠1和∠2的度数.
3.已知三角形各外角的比为2∶3∶4,求它的每个外角的度数?
4.如图,AB∥CD,∠A=40°,∠D=45°,求∠1和∠2.
活动3课堂小结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预习导学】
1.三角形的外角622.120°∠A+∠B=∠ACD
3.∠ACD
知识探究
两个内角的和
自学反馈
1.略.2.略.
【合作探究】
活动2跟踪训练
1.∠1=90°∠1=80°∠1=95°.2.略.3.设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2x、3x、4x,由三角形外角和为360°,得2x+3x+4x=360°.解得x=40°.所以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80°,120°,160°.4.∠1=40°,∠2=85°.
第九讲三角形的边与角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之一,是研究其他复杂图形的基础,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边与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等),反映三角形的边与角关联的基本知识有: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等,它们在线段。角度的计算、图形的计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解与三角形的边与角有关的问题时,往往要用到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法,即用代数方法(方程、不等式)解几何计算题及简单的证明题,按边或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并证明基本结论:
(1)∠l+∠2=∠3+∠4;
(2)若BD、CO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则∠BOC=90°+∠A;
(3)若BO、CO分别为∠DBC、∠ECB的平分线,则∠BOC=90°-∠A;
(4)若BE、CE分别为∠ABC、∠ACD的平分线,则∠E=∠A.
注:中线、角平分线、高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它们的差别在于高随着三角形形状的不同,可能在三角内部、边上或外部.
代数法解几何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设元,运用几何知识建立方程(组)、不等式(组),将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或解不等式(组).
例题求解
【例1】在△ABC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均为整数,且∠A∠B∠C,4∠C=7∠A,则∠B的度数为.(北京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设∠C=x°,根据题设条件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把∠A、∠B用x的代数式表示,建立关于x的不等式组.
【例2】以1995的质因数为边长的三角形共有()
A.4个B.7个C.13个D.60个
(河南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1995=3×5×7×19,为做到计数的准确,可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注意三角形三边应满足的关系制约.
【例3】(1)如图,BE是∠ABD的平分线.CF是∠ACD的平分线,BE与CF交于G,若∠BDC=140°,∠BGC=110°,求∠A的大小.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2)在△ABC中,∠A=50°,高BE、CF交于O,且O不与B、C重合,求∠BOC的度数.(“东方航空杯”——上海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1)运用凹边形的性质计算.(2)由O不与B、C重合知,∠B、∠C均非直角,这样,△ABC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又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故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例4】周长为30,各边长互不相等且都是整数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
(2003年河南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不妨设三角形三边为a、b、c,且a<b<c,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题设条件可确定c的取值范围,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注如图,在凹四边ABCD中,∠BDC=∠A+∠B+∠C.请读者证明.
解所研究的问题的图形形状不惟一或几何固形位置关系不确定或与分类概念相关的命题时.往往用到分类讨论法.
【例5】(1)用长度相等的100根火柴杆,摆放成一个三角形,使最大边的长度是最小边长度的3倍,求满足此条件的每个三角形的各边所用火柴杆的根数.
(大原市竞赛题)
(2)现有长为150cm的铁丝,要截成n(n2)小段,每段的长为不小于l㎝的整数.如果其中任意3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求n的最大值,此时有几种方法将该铁丝截成满足条件的n段.
(第17届江苏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1)设三角形各边需用火柴杆数目分别为x、y、3x,综合运用题设条件及三角形边的关系等知识,建立含等式、不等式的混合组,这是解本例的突破口.
(2)因n段之和为定值150㎝,故欲n尽可能的大,必须每段的长度尽可能小,这样依题意可构造一个数列.
学力训练
1.若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比是2:3:4,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的度数是.
(2003年河南省竞赛题)
2.一条线段的长为a,若要使3a—l,4a+1,12-a这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取值范围是.
3.如图,在△ABC中,两条角平分线CD、BE相交于点F,∠A=60°,则∠DFE=度.
4.如图,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α,∠DBE=β,则∠DCE=.
(用α、β表示).(山东省竞赛题)
5.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B.
C.D.
(江苏省竞赛题)
6.△ABC的内角A、B、C满足3A5B,3C≤2B,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7.如图,△ABC内有三个点D、E、F,分别以A、B、C、D、E、F这六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如果每个三角形的顶点都不在另一个三角形的内部,那么,这些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之和为()
A.360°B.900°C.1260°D.1440°(重庆市竞赛题)
8.如图,在Rt△ABC中,∠C=90°,∠A=30°,∠C的平分线与∠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E点,连结AE,则∠AEB是()
A.50°B.45°C.40°D.35°(山东省竞赛题)
9.如图,已知∠3=∠1+∠2,求证:∠A+∠B+∠C+∠D=180°.
10.如图,已知射线ox与射线oy互相垂直,B,A分别为ox、oy上一动点,∠ABx、∠BAy的平分线交于C.
问:B、A在ox、oy上运动过程中,∠C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改变,求出其值;若改变,说明理由.
1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均为整数,其中有一条边长是4,但它不是最短边,这样的三角形共有个.
12.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且α≥β≥γ,α=2γ,则β的取值范围.
13.已知△ABC的周长是12,三边为a、b、c,若b是最大边,则b的取值范围是.
14.如图,E和D分别在△ABC的边BA和CA的延长线上,CF、EF分别平分∠ACB和∠AED,若∠B=70°,∠D=40°,则∠F的大小是.
15.已知△ABC中,∠B=60°,∠C∠A,且(∠C)2=(∠A)2+(∠B)2,则△ABC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16.不等边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等于另外两条边长的平均值,那么,最大边上的高与最小边上的高的比值的取值范围是()
A.B.C.1k2D.
17.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a、b、c都是整数,且a≤bc,若b=7,则这样的三角形有()
A.14个B.28个C.21个D.49个
18.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这个三角形的某两个内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直角或钝角三角形
19.如图,已知DM平分∠ADC,BM平分∠ABC,且∠A=27°,∠M=33°,求∠C的度数.
20.不等边△ABC的两条高长度分别为4和12,若第三条高的长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
(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
21.将长度为2n(n为自然数,且n≥4)的一根铅丝折成各边的长均为整数的三角形,记(a,b,c)为三边的长,且满足a≤b≤c的一个三角形.
(1)就n=4,5,6的情况,分别写出所有满足题意的(a,b,c);
(2)有人根据(1)中的结论,便猜想:当铅丝的长度为2n(n为自然数且n≥4)时,对应(a,b,c)的个数一定是n-3,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正确的猜想,请写出n=12时的所有(a,b,c),并回答(a,b,c)的个数;
(3)试将n=12时所有满足题意的(a,b,c),按照至少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河北省初中数学创新与知识应用竞赛试题)
22.阅读以下材料并填空.
平面上有n个点(n≥2),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1)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有5个点时,可连成l0条直线……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连成直线的条数S发现:
(1)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O条直线;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连成直线的条数Sn,发现:
点的个数可连成直线条数
21=S2=
33=S3=
46=S4=
510=S5=
…………
n
(3)推理:平面上有n个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取第一个点以有n种取法,取第二个点B有(n-1)种取法,所以一共可连成n(n-1)条直线,但AB与BA是同一条直线,故应除以2,即Sn=.
(4)结论:Sn=.
试探究以下问题:平面上有n(n≥3)个点,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能作出多少不同的三角形?
(1)分析:当仅有3个点时,可作个三角形;当有4个点时,可作个三角形;当有5个点时,可作个三角形.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的个数Sn,发现:(填下表)
点的个数可连成三角形个数
3
4
5
…
n
(3)推理:
(4)结论:
(甘肃省中考题)
2.1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二、新课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三、例题精讲
如图3,在△ABC中,AB=AC,D,
E分别是AB,AC上的点,
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
点D,E关于AP对称吗?
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
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
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四、练习巩固
P23练习1、2、
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
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此性质来解决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五、动手探究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完成下面表格。7根呢?8根呢?9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火柴数356789…
示意图
形状
六、作业
P24作业题第1、2、3、4、5题。
课后反思:
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可采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温故检测: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特殊情况是正三角形。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说明:首先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要不然
三角形就放不平.对于“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
“不知道”,那就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
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
合一”,学生会说,就让他说,但不管会说,还是不会说,都要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斜边与重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1=∠2
∴AD⊥BC,BD=D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5.例题学习
例1如图2-6,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
解:在△ABC中,
∵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A+∠B+∠C=180°,∠A=50°,
∴∠B=∠C=180°-∠A2=180°-50°2=65°.
练习1P36课内练习2
(例1和练习1是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性质而配置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师生突出评述推理过程.)
例2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
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练习2填空:
(1)在△ABC中,AB=AC,若∠A=40°则∠C=;若∠B=72°,则∠A=.
(2)在△ABC中,AB=AC,∠BAC=40°,M是BC的中点,那么∠AMC=,∠BAM=.
(3)如图,在△ABC中,AB=AC,∠DAC是△ABC的外角。
∠BAC=180°-∠B,∠B=12()
∠DAC=∠C
(4)如图,在△ABC中,AB=AC,外角∠DCA=100°,则∠B=度.
(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强化能力.
探究1: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
猜想:AE⊥BC,BD=CD
∵AB=AC(已知)
OB=OC(已知)
AO=AO(公共边)
∴△ABO≌△ACO(SSS)
∴∠BAO=∠CAO
∴AE⊥BC,BD=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高线与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探究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大小关系。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
猜想:BD=CE.
解:∵AB=AC(已知),
∴∠ABC=∠ACB(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已知)
∴∠DBC=12∠ABC,∠DCB=12∠ACB(角平分线的定义)
∴∠DBC=∠DCB,
在△DBC和△ECB中∠DBC=∠DCB,BC=CB(公共边),∠ABC=∠ACB,
∴△DBC≌△ECB(ASA)
∴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探究1需要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归纳、猜想、推理;探究2需要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再进行归纳、猜想、推理,要求更高些;初衷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归纳、猜想、推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两例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
(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2.3节内容
课后反思:
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2、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投影片(图形出示,内容教师讲解)。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他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同学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位专家的意思是AB=BC,也就是△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他是怎么知道△ABC是等腰三角形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二)复习引入A
提问:
1、如图,在△ABC中,AB=AC,图中必有哪些角相等?为什么?
2、反过来,若∠B=∠C,一定有AB=AC吗?
BC
3、通过“纸制三角形实验”发现“等角对等边”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已知:ΔABC中,∠B=∠C.
求证:AB=AC.
(学生思考:定理的证明方法。按实验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证明的思路。然后由一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学生评论,由此引出多种证法,再由学生归纳作辅助线的方法,教师总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出.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ΔAB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三)例题教学
例1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他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这个方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B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AC上的高,DE∥BC,交AB于点E.判断ΔBDE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四)小组合作
练习(1)已知:OD平分∠AOB,ED∥OB,求证:EO=ED。
(2)已知:OD平分∠AOB,EO=ED。求证ED∥OB。
(3)已知:ED∥OB,EO=ED。求证:OD平分∠AOB。
归纳总结:该图形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上述练习说明在该图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这三者中若有两者必有第三,熟练这个结论,对解决含有这个基本图形的教复杂的题目是很有帮助的。
(五)探究活动
(1)已知:如图a,AB=AC,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D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如图b,AB=AC,BF平分∠ABC交AC于F,CE平分∠ACB交AB于E,BF和BE交于点D,且EF∥BC,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A作EF∥BC交CD延长线于E,交BD延长线于F,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自己画图)
(4)如图c,若将第(1)题中的AB=AC去掉,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会如何?还可证出哪些线段的和差关系?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辅助线
课后反思:
2.4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体会等边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理解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等腰三角形定义、性质。
2、一般情况下腰与底有何关系?若三边相等又如何?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交通警告标志、台球桌上用于固定起始球放置的框)
二、新课教学:
1、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3、合作学习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边长是3CM的等边三角形ABC
讨论:(1)在△ABC中,∠A、∠B、∠C存在什么关系?
(2)任选一个角(如∠A),作出它的角平分线,再作出该角所对的边的高线、中线,试问这些线有何特征?
(3)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有何特点?
(4)除了定义以外,什么条件下也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从角、边去考虑)
师生一起总结:
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相等,且为60度
2、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例题分析:
例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三条内角
平分线AD、BE、CF相交于点O。
(1)△AOB,△BOC,△AOC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AOB,∠BOC,∠AOC的度数,将△ABC
绕点O旋转,问要旋转多少度就能和原来的三角形重合(只要求说出一个旋转度数)?
解:(1)△AOB,△BOC,△AOC互相全等
∵AD、BE、CF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AD、BE、CF所在直线是等边△ABC的对称轴
∴△AOB与△AOC关于直线AD成轴对称
∴△AOB≌△AOC
同理△AOB≌△COB
∴△AOB≌△AOC≌△COB
思考:能否由全等判定得到这三个全等?
(2)∵△AOB≌△AOC≌△COB
∴∠AOB=∠BOC=∠AOC(全等三角新的对应角相等)
OA=OB=OC(根据什么?)
∵∠AOB+∠BOC+∠AOC=3600
∴∠AOB=∠BOC=∠AOC=3600=1200
∴△ABC绕点O旋转1200,就能和原来的三角形重合
四、练习巩固
1、课本P32课内练习1、2
2、课本P32作业题A组2、3
五、师生小结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3、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六、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
2.5直角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
◆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4、会用“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及其应用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节例2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推理表述较长,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内角和.
2.等腰三角形及相关概念。
3.小学已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知识。(直角三角形及相关概念-直角边、斜边等)
学生口答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5直角三角形)
二、新课教学:
1.由复习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和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表示方法:Rt⊿.
由书本图例,让学生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举例说明直角三角形应用)
2.合作学习: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
(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解释,与判定、性质相联系。
3.例题教学:
例1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请找出图中各对互余的角.
解:∵⊿ABC是Rt⊿.
∴∠A+∠B=90°
∵CD⊥AB(已知)
∴⊿ACD,⊿BCD是Rt⊿.
∴∠A+ACD=90°,∠B+∠BCD=90°.
∵∠ACB=Rt∠,
∴∠ACD+∠BCD=90°.
∴图中一共有4对互余的角,分别是∠A与∠B;∠A与∠ACD,
∠B与∠BCD∠ACD与∠BCD.
例题小结:得到两角互余的途径.
学生操作探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给学生相应的提示:探索的内容)
由学生操作探索引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对概念作出必要的解释.
(板书)一般地,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为什么?)由学生口答完成。
例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AD=BD=CD.请说明理由。
仿书本例题解答.
例题小结.
变式:
(1)已知,如例2图,AD=BD=CD,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AB=AC.请说明理由.
(2)已知,如例2图,AD=BD=CD,∠B=45°,则⊿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三、练习:见书本第35页。
四、总结回顾:
1、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性质中的一条)
3、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的一种方法)
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5、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相应的几何知识。
五、作业:
见书本第35页作业题。
课后反思:
2.5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2、领会直角三角形中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之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性质无论在几何计算中还是在相关的推理论证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实验: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画出斜边上的中线,然后利用圆规比较中线与斜边的一半的长短。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后可以演示一下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证明过程给学生看,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课堂练习ⅰ: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2)已知,在Rt△ABC中,BD为斜边AC上的中线,若∠A=35°,那么∠DBC=﹍﹍﹍﹍。
2、直角三角形性质应用举例
例如图2-18,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
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B=30°(已知)
∴∠A=90°-∠B=90°-30°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讲完后教师归纳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让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
课堂练习ⅱ:
P37、课内练习
3、师生小结
今天学习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也是以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4、布置作业
书上作业题1、2、3、4、5
课后反思:
2.6探索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
◆3、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采用了面积法,这是学生从未体验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
(二)、做一做
通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来发现勾股定理。
(1)、让学生尽量准确地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6cm和8cm,5cm和12cm,并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下列表格:
abc
34
68
512
(三)、议一议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图象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9cm和12cm为直角边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长度,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讨论,三边关系符合勾股定理吗?
(四)、想一想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长为c,画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将4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按下图放置。教师提出3个问题:
(1)、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多少?(用a,b表示)
(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哪几个图形面积相加得到?
(3)、据(2)可以写出怎样一个关系式?
化简后便验证了勾股定理。可以启发学生其他的验证方法。
(五)用一用
通过例题的讲练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例1、已知△ABC中,∠C=90°,AB=c,BC=a,AC=b,
(1)如果求c;
(2)如果求b;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基本训练,但教师应强调解题过程的规范表述。
例2、如图,是一个长方形零件,根据所给尺寸(单位:mm),求两孔中心A、B之间的距离。
首先,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构造出含所求线段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应用勾股定理求解。
其次,应强调,构造新图形的过程及主要的推理过程都应书写完整。
(六)、练一练
1、已知△ABC中,∠C=90°,AB=c,BC=a,AC=b,
(3)如果求c;
(4)如果求b;
(5)如果求a,b;
2、用刻度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的长度为cm。
(七)、小结
1、至少了解一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
2、除了掌握勾股定理外,还应初步学会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应用勾股定理。
(八)、布置作业(见作业本2.6)
课后反思:
2.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
〖教学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三角形.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求知欲.
◆4、通过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是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已知三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上节课内容: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体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里老师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有待于解决,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这个定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大家一起来分组做个实验,第一组的同学在本子上画一个边长为3cm,4cm,5cm的三角形,第二组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5cm,12cm,13cm的三角形,第三组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8cm,15cm,17cm的三角形,第四组的同学拿着三角板或量角器分别到一,二,三组来抽查,看看他们画出的三角形大概是什么形状呢?能不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呢?
(二)实验讨论,新课教学
通过实验大家得出结论了吗?(当第四组的同学量时,其他同学也看到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现在大家讨论半分钟,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你们的结论,看看结论一致吗?哪一组概括得更准确?
1.归纳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2.结论的应用:
知道这个结论有什么作用吗?(有些同学是知道的)显然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我们可通过计算两边的平方和,第三边的平方,通过判断他们是否相等来看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如以6,8,10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解:
以6,8,10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那么做这种题目时有没有规律,是不是盲目计算呢?
如三边为5,6,7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我们先用中的哪一个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呢?有的同学已经想好了,总是用较短的两边的平方和,与最长的那个边的平方比较。我们来试几道题
3.例题
例3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7,b=24,c=25;(2)a=,b=1,c=
解:(1)
以7,24,25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以为边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例4已知的三边分别为a,b,c且a=,b=2mn,c=(mn,m,n是正整数),是直角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分析:先来判断a,b,c三边哪条最长,可以代m,n为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来试,m=5,n=4.则a=9,b=40,c=41,c最大。
解:
是直角三角形
注意事项:
(1)书写时千万别写成是直角三角形。这里你弄错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分清何时利用勾股定理,何时利用其逆定理
4.巩固练习
教科书43页,课内练习1,作业题1各选做一些,课内练习2等
课内练习2分析:
先求BC2+AC2=Ⅰ+Ⅱ+Ⅳ+Ⅴ+Ⅶ
AB2=Ⅰ+Ⅲ+Ⅳ+Ⅵ+Ⅷ
我们由已知Ⅱ+Ⅴ+Ⅶ=Ⅲ+Ⅵ+Ⅷ
显然BC2+AC2=AB2
(三)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逆定理。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作用: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三角形形状。
3.通过以上学习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作业:
教科书44页1题:(2),(5);2题;3题;4题。
(五)补充练习:
如下图中分别以三边a,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正三角形,为直径作半圆,若S1+S2=S3成立,则是直角三角形吗?
课后反思:
2.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HL”.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高裁剪,让同学们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合作学习:
(1)回顾: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已经有哪些方法?
(2)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会全等,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充分让学生想象。不限定方法。
教师归纳出方法后,要学生注意两点:1“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
2应用“HL”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Rt△的条件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P47
三、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例题讲评
例:已知:P是∠AOB内一点,PD⊥OA,PE⊥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分析:引导猜想可能存在的Rt△;构造两个全等的Rt△;要说明P在∠AOB的平分线上,只要说明∠DOP=∠EOP
小结:角平分线的又一个性质:(判定一个点是否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练一练:P481.2.P493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本节内容学的是什么?你认为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些什么?
(2)学习本节内容你有哪些体会?
(3)你认为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
(4)你现在知道的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04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