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语文《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一语文《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诗形象、抒情的语言,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领会作者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诗歌每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画面感与抒情性的结合;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一般在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教堂

由谁来主持婚礼呢?——神父、牧师

新郎新娘站在神父面前,让众人见证他们爱的誓言,有谁知道这段誓言是怎么说的?(神父会问他们什么?)

“你是否愿意娶这为小姐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她离开世界?”

这时新娘会怎么回答?——“我愿意。”

我相信无论是谁在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三个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封热恋中的男子写给未婚妻的告白情书。

这封情书的作者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诗《自由与爱情》,大家能背给老师听听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大家知道这位作者是谁了吗?对了,他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板书: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二、作者简介

裴多菲(1823——1849)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最后在与沙俄战斗的战场上为国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短暂的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9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在匈牙利文学发展史上,裴多菲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三、写作背景

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冲破世俗束缚的爱情故事。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阻拦,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爱情的深情表达.

四、分析诗歌

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己默读(学生自读,并带着问题思考)

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第1节,要求读出感情。(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点评:“我愿意是”部分要读得坚定、激昂;“只要我的爱人”部分要读得轻柔、欢快。

2、为什么作者说:我愿意是崎岖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平坦路上的河流?

崎岖路上的“急流”有什么特点呢?

弯弯曲曲、千回百转,所以这个过程是艰辛痛楚的。

那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又是什么感觉?

悠闲、快乐、活泼、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

那平坦路上的河流是怎样的呢?

缓缓的流,没有遭遇任何困难。

刚才我们说背景的时候说过,作者与爱人在一起时,家人是什么态度呀?不赞成的对不对?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是有阻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崎岖”和“快乐”形成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这写出了为使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说明作者为了爱人的快乐,甘愿面对崎岖,经历艰难险阻,承受痛楚。

板书:急流、小河(坎坷)——小鱼(快乐)

品读第2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

不行。为什么呢?

“荒林”有什么特点?

树木稀少,叶子凋落.

那这时如果一阵狂风吹来,小鸟会怎样?

小鸟的鸟巢可能会被吹落,小鸟可能会受伤。

那这个时候,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荒林需要什么?勇气对不对,所以“荒林”要保护小鸟(爱人)就更困难。

小鸟在树上“做窠”“鸣叫”,这种生活充满了什么?

愉快、安逸。

那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

树木茂盛,枝叶繁多,如果小鸟在这么茂密的树林生活,体现不出爱的决心和勇气。

所以“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显示出“我”的勇气和决心。

3、“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改为“一阵阵的狂风,被我挡在外边……”,所表达的感情深度与原句是否相同?

不同。狂风来了,“我”勇敢的作战,这是什么句?主动句还是被动句?

主动句。那改后的句子“狂风来了,被我挡在外边”是什么句式呢?

被动的。原句表达了“我”主动、勇敢的一面,显示出直面斗争、保护爱人的决心和勇气。改后的句子是被动的。就比如说:你主动去爱一个人,和一个人追求你,你才去爱他,这两种感情,哪一个程度更深?

板书:荒林(艰辛)——小鸟(幸福)

品读第3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

大家都见过藤吧?藤是一种什么植物?——攀附类植物

它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吗?——不能、很难。

一般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藤?——树上、墙上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什么?——生命的活力。

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

“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所以“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这里写出了为使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样表达出“我”对爱人毫无保留的付出,毫无保留的爱。

板书:废墟(荒凉)——常春藤(美丽)

品读第4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把自己看成是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把爱人看作是可爱的火焰,透露出了“我”对爱人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燃烧的火焰遇到风、遇到雨会怎样?——熄灭。

那草屋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可以遮风挡雨。

所以说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他可以这么“愉快地缓缓闪现”着,而不被熄灭,它的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所以“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这透露出了“我”对爱人小心呵护和倍加珍视的态度和感情。

板书:草屋(打击)——火焰(愉快)

品读第5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为什么用“破旗”来比喻自己?

在你的印象中,一面新旗是怎样的?——鲜艳、漂亮

那“破旗”呢?——褪色、破破烂烂的、有洞、有流苏(须须)

破旗的形象这么不好,你认为“破旗”意味着什么?——丑陋、失败。

为了衬托出爱人的美丽,表现一种悲壮感人的爱情。

3、“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将“夕阳”改为“朝阳”好不好?为什么?大家可以联系诗中比喻“爱人”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这些形象,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说“珊瑚似的夕阳”显示出的是什么?

有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大家认为夕阳美不美?

显出了“鲜艳的辉煌”。

天上的云朵有什么特点?——飘忽不定

那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

那“朝阳”给人的感觉又是什么形象?

大家想想夏天的太阳,早上八九点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很热了?

夕阳比较柔和,朝阳火辣辣的,过于壮丽,这样与诗中前面提到的的“小鱼”、“小鸟”等形象就不协调。

所以“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这里写诗人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漂泊。

板书:云朵、破旗(孤独)——夕阳(柔和)

五、朗读全文,并总结。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与善良,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舒缓些,要注意诗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读出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热烈的情感。

1、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过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中比喻自己用了哪些事物?

“急流”、“小河”的百折千回,“荒林”的艰辛作战,“废墟”的付出、牺牲,“草屋”的孤独处境,“云朵”、“破旗”的浪迹天涯。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出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2、诗中比喻爱人的事物也值得回味,都有哪些?

“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瑚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3、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几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用“我愿意是……”和“只要我的爱人”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板书: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

4、通过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自己愿意承受艰辛,承受痛苦,承受毁灭,只要爱人因此获得快乐、幸福、美丽、安宁。

作者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相互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比喻“我”和爱人之间的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形象而深刻的体现了诗人纯洁、热烈而执着的爱情观,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从而表达了诗人甘为陪衬,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

板书: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热烈、无怨无悔。

5、一组意象就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了,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呢?

一组意象虽然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但不够强烈。五处对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而且,这五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六、结束语

每一份美丽的背后都有万分苦涩,爱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爱,再苦再难也可以换回欣慰的容颜和幸福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觉得被爱与付出爱哪个幸福?

其实,去爱别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只是我们青春年少,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确定方向,所以我们还不能轻言爱情。我们应意识到,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要不断完善自己,那就需要先学习知识、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人,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将来才会真正懂得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背诵裴多菲的短诗《自由与爱情》。

八、板书设计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

——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我急流、小河(坎坷)小鱼(快乐)只

愿荒林(艰辛)小鸟(幸福)要

意废墟(荒凉)常春藤(美丽)我

是草屋(打击)火焰(愉快)的

┇云朵、破旗(孤独)夕阳(柔和)爱

┇人

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延伸阅读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4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从容说课
《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出示投影:
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
(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有意摒弃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像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不过如此。诗人还用“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致大海》。
2.自读济慈的《秋颂》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学习难点]

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2.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1985年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三、文章疏导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整体把握

1.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2.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狱中写的成名作。诗中的人物形象可说是实有其人和实有其事。它与《我的父亲》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诗篇。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大堰河的确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农妇,我的姑母早年丧夫失子,住在畈田蒋,时常赞叹大堰河,说她很勤快,可惜死得太早了。旧社会的童养媳都是悲苦的,连一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我们村子里就有许多童养媳,都像大堰河一样,用出生的村庄的名字代替她们的名字。

有人问,大堰河在劳动时还含着笑,是不是实写?我说,看看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写到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3.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六、创作回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1933年1月写于狱中的一首抒情诗。

我在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我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与江丰、力扬等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1932年7月12日,我们12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后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第十条,刑法第九条、第四十二条为罪名,判处我有期徒刑六年。一天早晨,我从看守所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动。因为看守所的生活也不允许我反复修改。

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我是这个家庭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按理说这是要喜庆的。但因为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我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因此不喜欢我,一生下来就遭到家庭的歧视。很快,就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家里抚养。这位妇女很小的时候从一个叫大叶荷的邻村卖到我们村,这个村离我们村大概五华里。

大堰河这名字,小时候只是听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乡,乡亲们谈起这首诗时告诉我,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我们家乡的土音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所以,我在诗里写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从哪里来就叫哪里的名。我在大堰河家一直住了五年。诗里写了: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五岁那年,因为我要去念书了,被父母带回去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回到父母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所以,我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

大堰河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她与前夫生了三个,前夫死后,从邻村上姜村招赘,又生了两个。1953年和1973年我两次回家乡,都去看了他们。《大堰河》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1953年和1973年,我都到她墓上去了。

这首诗写好后,我就放在身边。后来要解到苏州去了,就把这首诗以及其他一束诗稿交给狱中的难友,托他出狱后带给我的朋友李又然。李把这些诗送到了《春光》杂志,发表于1934年该刊第1卷第3期,为了避过敌人的注意,我就根据本名蒋海澄的谐音第一次用了艾青这个笔名,以后我的第一本诗集即取名《大堰河》(上海群众杂志公司1936年出版)。

七、文章赏析

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这种自传性质,决定了这首诗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这类意象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映照,其触角可以伸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心灵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力。《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对大堰河的深沉的爱为动力,按照诗的艺术规律展开想像,其意象的运动与组合主要通过如下两条渠道进行。

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是接近联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这是空间接近联想。紧接下去: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等等大堰河辛勤操劳的场景,由于时间上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这就属于时间接近联想了。

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头脑中又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还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而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而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候已见端倪。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普遍价值之所在。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关键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本诗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两首非常经典的现代抒情诗,它们语言精美,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很快被其吸引,而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带叙事风格的抒情长诗,因其语言平实,可能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所以学习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作用,意义重大。教学的重点是体味诗歌那种不假雕饰的真情流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

(二)目标解析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学习诗歌,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读带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2.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要从抒情诗的叙事去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从本首诗的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排比手法的交替使用等。形式为内容服务,正是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本诗语言平实,用词也不很讲究推敲,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地体味鉴赏到它的美来。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们部分学生鉴赏水平还不够,不知道一首诗、一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挚的情感,所谓语言,所谓技巧,均是小巧层面的东西。任何一种艺术,到高深处往往是拒绝门外汉的,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升鉴赏力,同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要使用幻灯片,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使用幻灯片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配乐诗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 请同学们结合手头的参考资料,谈谈作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一则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二则对把握整首诗的思想主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问题二: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问题三:听课文朗读,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本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8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问题1: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起伏的思绪,奔涌的激情就是这首诗的线索,试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之情;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之情;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之情;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之情。

问题2:本诗的构思有何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问题3:品读第1-3节,思考这几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问题4: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明确: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

问题5:第五节作者写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问题6:第七节主要是写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烧肉、晒麦

纯朴宽厚、勤劳善良、极容易满足的大堰河

问题7:第八节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问题8:品读第9-11节诗歌,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问题9:品读12—13节,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明确: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善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一生苦难,结局悲惨,因而成为“紫色的灵魂”。

问题四:大堰河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问题1:大堰河身上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大堰河的优秀品质:勤劳 、善良、仁厚、慈爱

问题2:大堰河可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堰河”形象的象征意义:生命养育者的形象;大堰河—母亲,可以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土地和归宿的象征。

问题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问题五:谁能来概括一下本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目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粗糙(cāo) 隽(juàn)永 青苔(tái)

B.溘(kè)死 渗(chèn)入 火钵(bō) 踟(chí)蹰

C.漫溯(sù) 媛(yuán)女 咒(zhòu)语 颤(zhàn)动

D.忸怩(ní) 模(mó)样 叱(chì)骂 长篙(hāo)

答案:A(B渗shèn入,C颤chàn动,D模mú样,长篙g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答案:B(B中“暄响”应为“喧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了人性中的那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我认为本文不一定要按传统的阶级分析,关键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析艾青为何对大堰河有如此深的情感,主要是由于大堰河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非对本阶级的一种背叛。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标出诗中运用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诗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体验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烈、真挚的感情,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学习难点】

揣摩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乳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惨命运的黑暗社会。

艾青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现代诗歌的鉴赏,旨在让学生“了解诗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熟读成诵,把握基调。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到诗歌艺术独一无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同时亦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

捕捉意象,走入背景。现代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意象群勾画着诗人的情感。鉴赏现代诗歌,就得把诗中的意象一一罗列出来,再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去审视诗人创设这一意象的用意。

感受意境,品评方法。捕捉了诗中的意象,也就获得了鉴赏诗歌的“入场券”。诗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其实是诗人用以“言志”的载体。通常诗的意境是以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予以表现的。

前后贯通,明确主题。在经历了诵读,捕捉意象,联系背景分析品评意境之后,诗歌的主题便脱颖而出了。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本文是作者(原名)于1933年在狱中写的一首诗,叙述了大堰河的,讴歌了大堰河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灵魂,愤怒控诉了造成她悲惨命运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典押忸怩凌侮叱骂醉酒

咒语拥抱荆棘辉煌悄然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一试身手,我最棒

4.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感情,以作者感情为线索,梳理课文的结构,划分层次。)

(1)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

(2)诗歌结构层次

(3)诗的情感

三、理解文章内容相信自己,我能成功

5、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哪些情感

(学法:朗读课文,标出诗中运用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诗句,讨论其表达作用。)

四、学习反思

五、课堂检测

朗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2、品读重点段落,了解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改造不合理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大堰河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学习方法]

诵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诗歌中对大堰河的描写

(学法指导:勾画圈点,深入思考,小组讨论)

1、(1)诗歌开篇说“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反映出大堰河怎样的社会地位?

(2)诗歌的4—8节回忆了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情?体现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征?

(3)大堰河死后的情形如何?对表现大堰河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大堰河的形象:

二、分析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2、大堰河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她的悲惨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

按要求答题。

1.课文注释说,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A.偶然的,没有内在的含义。

B.觉得“大叶荷”不好听,所以利用谐音改为“大堰河”。

C.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D.因为家乡有一条河叫“大堰河”,正好和“大叶荷”是谐音。

2.“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养育之恩。

3.“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4.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夸张重复B.对比重复拟人

C.重复排比对比D.借代对比排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03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