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影响:(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
3.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神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4)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在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在地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而,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在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的基础上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中央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构成,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门第逐渐成为主要标准)。
隋唐至清: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一是皇权与相权;发展趋势是中央的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则以海洋为依托。在古代希腊,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废除债奴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实行“陶片放逐法”,震慑威胁城邦民主的人,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还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在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是陪审法庭。
4.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作用: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2)局限: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这标志着罗马法的形式从习惯法法发展到成文法。
2.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民法大全》编成,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评价
(1)作用: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实际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奠基: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2.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发展:英国责任制内阁首脑是首相,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其实对议会负责。
4.完善: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5.特点: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3.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4.1860年以后,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国是各种政体的试验场,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立法权归议会。
3.《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的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英美法德四国政体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法律至上;③立法权在议会;④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10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2)过程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②扩展: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③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英国2100万银元;③开埠: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②英法联军进逼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
③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岸;B.巨额赔款;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②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内容:A.增开天津为商埠;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C.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推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加速了其爆发。
(3)组织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2.过程
(1)兴起:1851年1月,金田起义。
(2)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3)全盛:从1853年起,进行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由盛而衰——天京变乱
①时间:1856年。
②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③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出走。
(5)后期防御
①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总理朝政。
②开展防御战:陈玉成、李秀成联合打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然后攻破江南大营。
(6)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时间:1853年。
②内容:A.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③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时间:1859年。
②作者:洪仁玕
③内容:A.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B.经济上,发展工商业;C.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等。
④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新特点:①起义背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②起义形式—利用外来基督教思想;③治国方案—发展资本主义;④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⑤失败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⑥所属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推行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西方列强进人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
(2)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3)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②四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军惨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背景
根本目的: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日益高涨。
(2)经过:①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②义和团与清军联合开展廊坊阻击战;
③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赔偿白银4.5亿两;②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列强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严禁反帝;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辛亥革命》
1.背景
(1)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①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进入高潮。
(6)有利条件: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2.爆发:191l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告捷。
3.高潮
(1)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人其手里。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等地学生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初步胜利。
(4)意义
①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②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③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④地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组织条件: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⑤外部条件:共产国际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1921年。
②地点: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③内容:A.确定党的名称;B.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D.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背景:“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②实现:中共三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2)北伐战争
①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
②进程: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③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口,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扣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开始向山区进军。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机结合起来,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1)创建
①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巩固
①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上: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③政治上:1931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5.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博古、李德等坚持“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①开始——1934年lO月开始长征。②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③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开创革命新局面。
第16课《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制造事件:从1931年开始,日本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的标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侵略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河北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七三一部队”(成立于中国东北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2.全民族的抗战
(1)政治上: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军事上: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国外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史实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结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丧失大片国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1942年初,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共产党敌后战场路线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史实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
影响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3.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意义
(1)国内: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1.背景: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1)重庆谈判
①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共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②结果:签署《双十协定》。
(2)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1946年初。
②成果:通过一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3.过程
阶段时间概况及意义
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
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1)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决战1948年9月—
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渡江战役1949年9月(1)背景: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谈判破裂。
(2)概况: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3)意义:国民政府覆灭。
4.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经济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②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③阶级基础:广大工人已经觉醒。
(2)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4)意义: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
(1)背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2)公社的革命措施
①政权建设: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废除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任何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
(3)失败原因:①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②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远不成熟。
(4)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①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年的罗马诺夫王朝。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准备:列宁发表《四月提纲》:①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②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2)过程:1917年11月,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伟大的开端
(1)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内容: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随后,苏俄政府退出了一战。
③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2.新时期的法制建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随后,通过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和全面立法和修宪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民主制度重建并不断完善。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97年7月1日,香港同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4.两岸关系: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2.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概括为“另起炉照”、“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3.外交成果:
(1)新中国成立第1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4)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成功。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70年代的外交突破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使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新时期的外交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11年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四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主导作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形成背景:
(1)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形成过程——美苏“冷战”
(1)美国①政治: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②经济: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剧“冷战”的程度)。
(2)苏联①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影响:
(1)国际局势动荡,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联合
(1)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
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和促进西欧经济发展;
②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③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日本崛起
(1)原因:①日本民主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美国的大力扶植、帮助。
③朝鲜战争的刺激。
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和中国
(1)兴起的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2)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3)任务:政治上,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和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的合作。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1985年进行经济改革,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影响,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东欧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01年,恐怖分子在美国制造了“911”事件。
3.当今世界格局特点: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联盟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日本也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接替苏联联合国席位和拥有与美国军事相匹敌的俄罗斯,也努力恢复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英语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Travel journal”,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英语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Traveljournal
1.eversince自从
Ihaven’theartfromhimeversincelastyear.
我自从去年以来就未曾受到过他的来信。
Eversince引导的时间短语或从句作状语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2.dream梦、做梦
1)Vi.
做梦dreama/an+adj.+dream“做了一个……梦”
Dreamagooddream做了一个好梦
梦见dream+that
Shedreamedthattheycanfly.
在否定和疑问句中作“想到,料到”后接that从句
Ineverdreamedthathewouldbesohandsome.
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如此帅
2)Vt.
dreamabout/for“梦见;梦想;向往”
IoncedreamedofDod.
我曾梦见过上帝
3).最否定和疑问句中接介词of“想到、料到”
Iwouldn’tdreamofhurtingyou.
3.persuadevt.说服、劝服:
1)persuadesb.todosth=persuadesb.intodoing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Ihavepersuadedhimtogiveupsmoking.
我已经说服他戒烟理科
2)persuadesboutof(doing)sth劝说某人不要做某事
Wepersuadedhimoutofhisfoolishplan.
我们劝他停止了他的愚蠢的计划
3)persuade“是……相信”,后加that从句
Iamfirmlypersuadedthatshewastellingthetruth.
我坚信事实就是这样
advise:只劝说,不一定说服
Thedoctoradvisedmetoeatlessmeat.
医生劝我少吃肉
3.graduatev.毕业
graduatefrom从……毕业
IgraduatedfromPekingUniversity.
graduaten.毕业生,大学毕业生
graduationn.毕业
4.finally,intheend,atlast
1)finally强调活动过程的终结,“最后”“末了”一是在列举事物或论点时引出最后一项内容;二是在动词前面表示“等了好久”
2)atlast与finally的第二个用法相同,但往往用于一番拖延或曲折后,因而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不耐烦、不愿意
3)intheend与finally的第二个用法相同,而且能用于预卜将来,而atlast和finally则不能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英语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Unit1Friendship”,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英语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Unit1Friendship
1.begoodto对……友好begoodfor对……有益;bebadto…/bebadfor…
2.addup加起来增加addupto合计,总计
add…to把……加到……
3.not…until/till意思是“直到…才”
4.getsth/sbdone使……完成/使某人被……
5.calmdown平静下来
6.beconcernedabout关心关注
7.当while,when,before,after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去。
Whilewalkingthedog,youwerecarelessanditgotloose.8.cheatintheexam考试作弊
9.gothrough经历;度过;获准,通过10.hideaway躲藏;隐藏11.setdown写下,记下
12.Iwonderif…..我不知道是不是….12.onpurpose故意
13.sthhappentosb某人发生某事
sbhappentodosth某人碰巧做某事itsohappenedthat……正巧碰巧
14.Itisthefirst(second…)that…(从句谓语动词用现在完成时)15.inone’spower处于……的控制之中16.It’snopleasuredoing….做…..没有乐趣
It’snogood/usedoingsth.做某事是没好处/没用的
17.Shefounditdifficulttosettleandcalmdowninthehidingplace.it做形式宾语18.sufferfrom患…病;遭受19.so…that…/such…thay…
20.gettiredof….对…感到劳累疲惫
21.havesometroublewithsb/sth.在……上遇到了麻烦22.getalongwithsb/sth.与某人相处
23.ask(sb)foradvice.(向某人)征求建议
24.make后接复合宾语,宾语补足语须用不带to的不定式、形容词、过去分词、名词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makesb.dosth.让(使)某人做某事makesb./sth.+adj.使某人/物…
makesb./oneself+v-ed让某人/自己被…
Whenyouspeak,youshouldmakeyourselfunderstood.makesb.+n.使某人成为…
25.alone/lonely.单独的/孤独的
26.Iwouldbegratefulif…委婉客气提出请求
27.Whynotdo…..=whydon’tyoudo…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3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3章)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u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u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
交集
并集
补集
定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S
A
记作,即
CSA=
韦
恩
图
示
S
A
性
质
AA=A
AΦ=Φ
AB=BA
ABA
ABB
AA=A
AΦ=A
AB=BA
ABA
ABB
(CuA)(CuB)
=Cu(AB)
(CuA)(CuB)
=Cu(AB)
A(CuA)=U
A(CuA)=Φ.
例题: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著名的艺术家C一切很大的书D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b,c}的真子集共有个
3.若集合M={y|y=x2-2x+1,xR},N={x|x≥0},则M与N的关系是.
4.设集合A=,B=,若AB,则的取值范围是
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
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人。
6.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点(含边界上的点)组成的集合M=.
7.已知集合A={x|x2+2x-8=0},B={x|x2-5x+6=0},C={x|x2-mx+m2-19=0},若B∩C≠Φ,A∩C=Φ,求m的值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u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2.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2时,都有f(x1)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2;
2作差f(x1)-f(x2);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凑配法
2)待定系数法
3)换元法
4)消参法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例题: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⑴⑵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_
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是
4.函数,若,则=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⑴⑵
(3)(4)
6.已知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7.已知函数满足,则=。
8.设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则当时=
在R上的解析式为
9.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⑴⑵⑶
10.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11.设函数判断它的奇偶性并且求证:.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
u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u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定义域R
定义域R
值域y>0
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
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u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真数
=N=b
底数
指数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1·+;
2-;
3.
注意:换底公式
(,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2).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定义域x>0
定义域x>0
值域为R
值域为R
在R上递增
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例题:
1.已知a0,a0,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只能是()
2.计算:①;②=;=;
③=
3.函数y=log(2x2-3x+1)的递减区间为
4.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5.已知,(1)求的定义域(2)求使的的取值范围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函数的模型
检验
收集数据
画散点图
选择函数模型
求函数模型
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
符合实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