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浮力的应用》说课稿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浮力的应用》说课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浮力的应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及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为物理课程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的,同时又综合前面所学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可以说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升华和总结,又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浮沉条件
难点:浮沉条件的应用
浮沉条件的理解是解释浮力应用实例的关键,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条件作为本节的重点;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出错,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浮沉的应用实例“轮船”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
演示用:木块、铁块、水、鸡蛋、盐水
学生用:(1)木块、铁块、鸡蛋、水、盐水、溢水杯(含小桶)、弹簧测力计、烧杯;(2)带塞小瓶、金属箔、水;(3)木块、酒精、盐水(以上器材,每四位学生一组)
二、说学情及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些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为排除这种负面干扰,我特意把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都设计成可操作、结论易获得的分组实验,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和深度,让学生在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创造——发现”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和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这样既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真正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又符合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的特点,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着重、难点,以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你知道浮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教师利用媒体的图片给予补充。(通过此收集交流环节让学生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STS教育思想。)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学知识来共同讨论发现这些应用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进行新课,探索新知
1、场景再现,引出问题
演示实验:分别将桌上的木块和铁块浸没水中、鸡蛋浸没在盐水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并叙述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过程和最终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情况点拨: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在水中会上升,最终停在水面上。木块从液体中向上运动称作为上浮,最终停留在液面上(部分漏出液面)叫漂浮。再看铁块,没入水中以后,放手,铁块向下运动,这个过程我们称作为下沉,最终停在液面下,我们称作为沉底。那么鸡蛋呢?松开手后停在盐水中某一位置,我们把这个状态称作悬浮。(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规范科学术语)
(1)提出问题:同样在液体中,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悬浮?(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
(2)进行猜想:大家猜想一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漂浮、悬浮、下沉呢?
分别依次请学生陈述猜想的理由,板书学生的猜想,便于同学们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猜想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所以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寻找。)
2、自主学习,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一):按照猜想类别,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分别按设计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总结结论。
(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①提供的器材:木块,铁块,水,鸡蛋,盐水,溢水杯(含小桶),弹簧测力计,烧杯。
②分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③希望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实验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并思考猜想的正确与否。(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试验,是新课程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3、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依据实验中现象及记录数据,分析、论证猜想后再相互交流并形成条理性结论,对于学生能说出的道理教师不必多解释,予以表扬与肯定,还要对其他同学及时鼓励,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给学生以交流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浮沉,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印象)
4、拓展延伸,激发潜能
分组实验二:1、让学生将实验桌上的小瓶和金属箔分别没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2、让学生利用浮沉条件解释看到的现象。
3、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浮沉状态,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态的?
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整理: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1、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2、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调节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大小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来挖掘教材的深度,使学生理解为实现物体的浮沉所采取的措施,为下面应用实例的学习埋下伏笔。)

分组实验三:1、将同一木块先后放入酒精和盐水中,在液面相应位置做出标记。
2、让学生对比标记的位置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
最后师生共总结:两种情况对比,因为木块始终漂浮,所以受到的浮力不变,因为液体密度的改变导致木块浮沉的改变。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体验“眼见为实”中思考和理解相应的物理道理。)
5、物理生活,息息相通
物理来自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社会。有了前面实验中对调节浮沉的理解作铺垫,浮力的几个应用实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自身潜能自学,教师只适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应用实例的工作原理,从而体现当今教育中“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理念。
(三)反馈检测,学以致用
物理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检测中提供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四)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来小结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课本第100页中的第1、2、3、4三题是对知识及时巩固。
2、调查作业:了解我校后操场厕所的排水装置里有哪些浮力知识的应用。
3、小制作:查阅资料,自制潜水艇模型,孔明灯等利用浮力的物体,交流制作心得,体验收获,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为人类服务。(以上2、3作业的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物理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浮力的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F浮=G物
F浮=G物悬浮
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二)物体浮沉的调节:
1、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2、对于始终漂浮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液体密度的改变将影响物体的浮沉。
(三)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通过条理的板书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肤浅认识,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延伸阅读

《浮力》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2)上浮:F浮>G(3)悬浮:F浮=G(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4、5

浮力的应用导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浮力的应用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力的应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和;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浮力从而达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
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密度计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F浮=ρ液gV排,即ρ液大,V排就,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ρ甲______ρ乙______ρ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三、课后延伸
1.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是如何利用浮力的原理“称”出象的重量的?
2.一艘质量为2.0×106kg的运输船,在一次海难中沉入海底,打捞船利用超声波测出沉船到海面的距离约100m;潜水员潜入海底,找到沉船的一个舱盖,面积约0.5m2,打开它进入船舱,察看情况,以便制定打捞方案,打捞沉船的方案之一是用许多浮力袋绑在船身上,每个浮力袋的体积约10m3,利用这些浮力袋受到的浮力使船上浮(海水的密度是1.03×103kg/m3)求:(1)海水对舱盖的压强(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请你再求出两个物理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81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