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亚
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图:①亚洲政区图。
②亚洲地形图。
③哈萨克斯坦图。
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清真寺图片。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
②亚欧大陆桥图。
③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图。中亚地形为底图;第一复合图为北半球温度带图;第二复合图为太平洋、印度洋季风风向和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
④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图。
2课时
发现法、讲授法。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
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出示“中亚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投影片:
①出示“中亚地形图”,指出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北半球温度带图”,说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温的大陆性特点突出:冬冷夏热。
③去掉“北半球温度带图”,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太平洋夏季风风向图”、“印度洋西南季风风向图”,说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
再叠加“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说明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
总结以上两点,说明中亚地区:降水稀少。
④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中亚气温降水分布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⑤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归纳①——⑤各知识点,得出: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要求学生在课本插图“中亚各国政区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找出里海和咸海。从内流河、内陆湖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说出这些河湖是内流河和内陆湖。
要求学生在上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入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①谷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地区。
②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
③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
④经济作物——棉花分布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衣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矿产。
3.出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投影片,帮助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记住主要工业部门。
投影片内容如下:
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据投影片中箭头所表示的各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以下内容:
①地理位置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②气候对河流、植被的影响。
③气候、河流(灌溉)、植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灌溉农业发达。畜牧业发达。
④农业生产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⑤矿产资源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⑥气候、矿产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要求学生复述以上内容,并抄录投影片中所表示的知识结构。
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内容,并以“想一想从咸海周围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②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
③人类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④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居民和城市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像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民族构成。
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结合以上图片讲解一些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
4.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向学生说明该城市职能。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2.交通要道
①古代“丝绸之路”
②现代“亚欧大陆桥”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3.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农业生产
①北部谷物、小麦区
②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区
③山地畜牧区
④世界第三产棉基地
2.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
①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②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③木材缺乏,轻工业产品需进口
四、居民和城市
1.多民族地区、伊斯兰教
2.塔什干
第三节密度(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二)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二、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三、密度
密度定义
从前面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它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是十分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中就把它定义为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ρ=V/m
介绍密度的符号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1g/cm3=1×103kg/m3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4页例题
达标自查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5、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读作。它表示的意思是。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3kg/m3),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
A、小于2kgB、大于2kgC、等于2kgD、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
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A、124gB、122gC、118gD、116g
能力提高
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3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的质量是24.6g。求:
石油的密度。
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列表
质量/g
体积/mL密度(g/cm3)
画图: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第三节密度(1)
[学习目标]
1.复述密度的定义,写出密度公式,说出公式中的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写出并读出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说明其含义,领会密度单位(复合单位)的确定方法。
2.会推导克/厘米与千克/米的关系。
3.会用公式ρ=m/v计算物质的密度。
4.认识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5.领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
1.建立、理解密度的概念。
2.“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3.应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并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托盘天平一架,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各一个,体积相同的铝块两个,体积不相同的木块两个,投影器材,投影片若干。
学具:托盘天平一架,砝码一套,长方体蜡块(或木块)一个,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怎么比较?
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出示铝块并分别放在天平两盘上),质量相等吗?
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板书: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教学
实验研究
⑴设计实验:
师: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质量和体积怎么测?
生: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
师: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应该有哪些内容?
生:质量、体积。
师:当然还应标明被测物体。(投影出示表格1、2)
表1体积(立方厘米)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立方厘米)
蜡块1蜡块2蜡块3蜡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表2体积(立方厘米)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立方厘米)
木块1木块2木块3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学生测量
师:请同学测量、计算出你桌上的蜡块或木块的质量和体积,并记录在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内。
(3)数据分析
师:先看蜡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生:体积增大,质量也增大。体积增大到几倍,质量也增加到原来的几倍,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师:请再仔细看,三个蜡块的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有无相同之处?(稍停)刚才竖着看,发现蜡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如果换个角度,横着看,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生:比例相等。
师:引导学生计算填表。
生: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分数值不变。
师:(投影结论)蜡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师:那么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师:对于木块1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多少?木块2呢?木块3呢?有什么关系?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质量、体积有关系吗?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师:木块、蜡块是不同物质,有没有共同规律?
生: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师:其他物质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那么蜡块、木块都具有的共同规律中有无不同之处?
生:比值不同。
(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师:如果换用其他物质实验会发现,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就是说质量/体积跟什么有关?
生:物种的分类。
师:所以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征,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一特征。
密度的概念
板书课题:三、密度
师:蜡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0.96,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生:1立方厘米蜡块的质量。
(渗透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师:木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0.28,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生:1立方厘米木块的质量,即木块单位体积的质量。
师:木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木块单位体积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木块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木块的密度。
师:如果是蜡块、木块以外的某种物质,就应说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现在你能找到计算密度的公式吗?
生:密度=质量/体积
师:密度公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p=
板书: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师: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计算物质的密度。(投影出示例题)
例题
一块铁的质量是1975千克,体积是0.25立方米,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板书:3、单位:千克/立方米。
师:我们刚才求的蜡块、木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实际就是它们的密度,单位应是什么?
师:克/立方厘米。
师:由于物理实验中用的物质一般不多,质量单位常用克,体积单位常用立方厘米,因此密度单位常用克/立方厘米。
(渗透复合单位的组成方法)
师:既然两个单位都是密度的单位它们之间应该有明确的换算关系,怎么把克/立方厘米换算为千克/立方米?
(学生回答,然后投影出示换算过程)
1克/立方厘米=
师:你能把千克/立方米换算为克/立方米吗?请课后练习。
反馈总结
(投影出示思考题)
1.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哪个大?一个小铁钉和一个大铁块的密度哪个大?2.一块砖分成大小不相等的两块,则()A.小块的密度的大。B、大块的密度大C.密度一样大。D、无法判断。3.有人说,同一种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生评析)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提出了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然后选择三个大小不等的蜡块(木块),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体积、分析数据时采用了比较方法(板书:比较),先是比较三个蜡块,质量不同,体积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这种比较方法叫做同中求异(板书)。用同样的方法发现木块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然后比较不同物质组成的蜡块、木块发现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质量都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也是异中求同。不同物质虽然都有着个规律,但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各不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同中求异(板书),由此我们认识到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来表示它并进一步得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师:密度跟前面学过的哪个物理量很相似?
生:速度。
师:有哪些方面相似?(投影出示表格3)密度
速度
定义公式单位生:①定义:叙述方式相似。
②公式:物理学中常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第一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
板书:比值定义法。
③单位组成方法相似,以后遇到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它的单位。
布置作业
课本第82页练习第1、3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80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