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机械效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机械效率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2-3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道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3、通过探究,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4、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5、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1、机械效率;2、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滑轮组,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
一、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物体的重力G/m物体上升高度h/m直接举高物体所做的功W/J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N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拉力所做的功W/J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用动滑轮需要做更多的功?
二、几个概念
1、有用功(W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提升重物时对重物做的功就是有用功,W有用=G物h。
2、额外功(W额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提升重物时对对滑轮做的功就是额外功,W额外=G动h;对绳子做的功,克服滑轮内摩擦做的功。
3、总功(W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拉绳子的力所做的功,W总=Fs。
讨论: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三、机械效率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________________。
a、使用机械时,不可避免地做______功,所以有用功总是______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______1;
b、机械效率没有单位。
c、机械效率越高,机械性能越好,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______,或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越______。
3、想一想: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4、试一试:一个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2000N的货物,所用拉力为600N,物体上升了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有用功;(2)总功;(3)额外功;(4)机械效率。
四、完成教材87页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特别提示:提高物体时,一定要匀速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
五、提高机械效率
例1、用一个重为100N的动滑轮提起一个重为500N的物体,不计摩擦,这时的拉力为_______N,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若用这个动滑轮提升重为1000N的物体,拉力为_______N,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
例2、提高机械效率的基本途径
由η===可知,增加_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_____可提高机械效率。
讨论:怎样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六、我能行:
1、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J,如果额外功是9600J,总功是_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
2、机械效率越高,则()
A.所做的有用功越多B.所做的额外功越少
C.功率越大D.以上都不正确
3、在斜面上拉一个重4.5N的物体到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1.8N,斜面长1.2m、高3m。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4.用动滑轮把重40N的物体匀速提高20m,所用的拉力是25N,则拉力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5.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3000N的物体提高6m,所用的拉力是1250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6.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2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50N,手下降的高度是多少cm?这个杠杆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如图,不计绳重和各处摩擦。把重为120N的物体匀速提高3m,所用的拉力为100N,所用的时间为10S,求:
(1)有用功为多少?总功为多少?机械效率为多少?
(2)拉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
(3)若匀速提升另一个重为160N的重物,拉力为多大?
第十五章第二节《机械效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20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