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的
1.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2.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3.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教学放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
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
(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
(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
(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
(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提示:
(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
(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

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D、立即死亡
答案:1、C2、C3、D
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
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
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
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蚂蚁喜欢甜食吗?
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
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

相关知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5.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订,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上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教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示范,如何将手机上的细菌放到培养基上。针对学生的操作,给出接种的概念: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我们称为接种。请同学们分析,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全都来自于手机吗?学生们分析后指出打开培养皿盖子后空气会进入,人呼出的气体和手等都会把手机以外的细菌带到培养基上。因此避免其他环境的微生物进入影响实验结果,真正的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最重要的环节是灭菌和无菌操作。教师为学生讲解高温灭菌的过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所有用具在接种细菌和真菌之前都要保证是无菌的。而接种过程中要保证无菌,就必须在超净工作台中酒精灯的无菌范围内进行操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完成实验操作的要点,即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在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教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首先小组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探究环境,设计探究方案。接下来请几个小组简单说一下他们的实验方案。通过分析纠正实验的不足,教师要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环境要有代表性,设置对照,并且每个培养基接种暴露的时间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环境微生物的污染。为学生提供灭菌的培养基,学生课下进行接种后统一放到实验室培养箱中或实验室进行培养,随时来观察,并根据培养结果,分析所探究环境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培养后的菌落可以为观察细菌和真菌提供观察材料)。
学生们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环境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当接种后,学生会观察到菌落生长的过程,也会直观地认识到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的。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大小形态颜色
细菌
菌落小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一般为白色
真菌
菌落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等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

知识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总结以上内容,课件展示(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具有社群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答案:C
4.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的是
A.雄蚁B.雌蚁
C.工蚁D.兵蚁
答案:C
[作业布置]
1.参考书P39~41探究蚂蚁的通讯。
2.到果园向园工征集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
3.到养蜂场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是群体的领导者。
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学生举例,

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有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学生总结

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教学难点: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活动
(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蜜蜂、蚂蚁信息交流的录像。问题:
1、蜜蜂和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长尾猴又是怎样交流的?
(二)探究蚂蚁的通讯
1、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3、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怎样饲养蚂蚁?
(2)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能否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4、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三、课堂小结
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四、课堂练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7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