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运动速度

自转

自向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时分秒.
昼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阳日 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别
线速度:由 
向 递减.
(60度约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小时
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
自向恒星年:日时
分秒
近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远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相关推荐

1.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

附件下载

1.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地球的自转运动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 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的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缩记:北“逆”南“顺”

下面两幅图的中心,哪个是南极?哪个是北极?为什么?

(二)地球的自转周期

1.太阳日: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

2.恒星日: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太阳日-恒星日=3分56秒

( 三)地球的自转速度

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

•角速度均为150 /小时(除南北极点外)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递减。(赤道最快,两极最小)

•南北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

【计算】

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o 处 ,为赤道的一半;极点为零。

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大小(海拔为0):计算公式V=1670 •cosφ Φ表示当地的地理纬度

。。。。。。

附件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示范教案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二)教学难点
时间的计算。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1.阅读课本P17,理解地球自转产生哪些重要地理意义?

2.阅读课本P17及“活动”---动手演示昼夜交替,回答:
①理解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②昼夜交替的真正周期是1_______日,时间是______________。
③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或晨昏圈)的概念。
④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_______0,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
⑤昼夜交替有何重要的意义?
3.细读并模拟演示课本P18“阅读”内容,回答问题:
A.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
始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规律是:
4.细读课本P18“阅读”内容并模拟演示地球仪,回答问题:
①地方时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___升____落→时间____早____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②地方时也可以称为因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
③经度每间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
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相差_______。
5.细读课本P19,理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____个经度。以__________为基准,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
②区时:每个时区的区时为该时区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又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每个时区的区时相同。
③相邻连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小时。
④以东八区、西五区、零时区(中时区)、(东/西)十二区为例,填写“活动”1中的表格。
结论:根据时间东早西晚的原则,求地方时和区时采用东加西减。
6.计算
①已知100°E的地方时为7:00,求145°E的地方时。

②已知东一区的区时为4:00,求此时东六区的区时。

③已知北京的经度为116°E,求北京所在的时区

④根据北京所在的时区,求该时区的中央经线。

7.分别完成P19---20的两组活动探究,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

结论: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从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
8.除了人为规定的大体沿180°经线的日界线之外,还有自然存在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________点的经线。
三、方法归纳
1.晨(昏)线的判读:由黑夜进入白天时经过_______;
由白天进入黑夜时进过________。
2.特殊经线上的地方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24:00);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00.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2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