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正确朗读、背诵全曲。
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呢?
除了时间给我们的提示外,你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看到小草变黄,树叶簌簌飘落,清冷的空气等等)
2、古人也对秋天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展示古诗中跟秋有关的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悲秋
二、整体感知
1、解题(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人谈一谈初读此课的感受。(悲凉,伤感)
三、精读课文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全篇未直接谈凄凉,伤感,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3、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品读诗句就是咬文嚼字,越品诗味越浓)
4、在这样的环境下,情境下,作者的心情如何?
(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背后丰富的画面,心情都展示出来)
5、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意境?正衬还是反衬?
(小桥、流水、人家)
6、你眼前是否已然形成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
7、再读全文。
四、探究升华
1、你能感受到这一份秋意吗?
2、介绍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
3、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包括西域、西夏、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第三等是包括契丹、女真、渤海人在内的汉人;第四等是原南宋境内的南人。第一、二等的上层分子有种种特权,居统治地位。南人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困窘潦倒一生。五十入仕,但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在一次羁旅途中,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满上心头,他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他用血和泪写成的,可以说是元曲中的“绝唱”。
4、此时,你仅仅感受到一份思乡之情吗?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这首小令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另外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除了思乡之情,可能还有仕途失意,人生多艰之感,半生漂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4、深情朗读
五、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对比这两首小令,有何相同不同之处?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漂泊天涯
忧伤孤寂愁苦思念
七、课后作业
扩写《天净沙?秋思》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及作者。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作者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白朴的《天净沙〃秋》。
二、解释诗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散曲的名字。那么这首散曲写的是关于秋的。
什么是散曲呢?元散曲,顾名思义,就是元朝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类似于词。它和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几乎每句都押韵。而且,对于字数的规定没有原来那么严格。
三、了解作者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所作散曲现存小令30余首,套数4套,多写隐逸叹世、男女恋情和自然风光等,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四、初读本诗,读通句子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五、读出感情,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听录音范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课本插图了解本诗的大意。
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大雁。
七、体会情感
1、问题一:
作者以秋为题,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明秋意?
白草红叶黄花
2、问题二: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飞鸿、
青山、绿水
3、问题三: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秋日黄昏孤寂、凄凉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生机活力。
这是对比的写法
4、问题四:
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补充背景介绍
白朴,出生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厌恶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对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弃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做官的决心!
6、明确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凄凉、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当时的秋景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只有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的美好与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途,悠游于山水之间的理想生活。
八、总结
残暴的统治、黑暗的官场让作者厌恶,但作者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乐土!
同学们,当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该如何做呢?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相信我们学习了这首散曲后,你已经有了
全新的认识。
九、作业
1、课下搜集《天净沙〃秋思》,比较两首散曲的不同,进一步了解散曲。
2、和同桌互背《天净沙〃秋》。
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
融的形象美。
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2、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
学设计上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
拨。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随四季更迭,大自然不断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风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或喜不自禁,或愁肠百结,吟咏不息,留下了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随两位大诗人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景,体会人生百味。
2、初读诗歌,正音,识记文学常识。
3、回顾知识,明确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阅读写景抒情类诗文的经验,谁来说说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这类作品。
1理清写景思路。2分析景物特点。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语言及写作技巧。
4、听读,整体感知诗文:
分析如何体现时间、地点——选取典型景物。
5、自由朗读,分析动词、形容词,体悟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钱塘湖春行》
“平”“低”——湖水荡漾,水天相接,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争”“啄”——欢快、忙碌,生机盎然
“乱”“迷”——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
“浅”“才”——绿草如茵,舒适惬意(2)听诗朗颂.
《天净沙秋思》
“枯”“老”“昏”——衰败、凄凉、萧瑟之景
“古”“西”“瘦”——苍凉、疲惫、凄苦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温馨、恬静之景(对比反衬)
6、分析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爱”——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羁旅之愁
7、品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在分析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体会到诗歌用词准确、凝练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歌写作的一些技巧。
《钱塘湖春行》动静结合。《天净沙秋思》对比衬托
8、归纳诗歌赏析方法:
1找出典型景物,确定时间、地点
2分析准确的用词,总结景物特点
3结合景物特点与文中的抒情句把握思想感情
9、课堂训练
10、结束语
同学们,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
脉之中。西安曾是诗的国度,正是唐诗的繁盛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三秦大地。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41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