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一语文下第一课春导学案(附课件)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一语文下第一课春导学案(附课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单元
1春
【课前寄语】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们对春天怀有怎样的感情?请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世界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是五四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字词积累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薄烟(bó)黄晕(yùn)蓑衣(suō)抖擞(dǒusǒu)
3.词语解释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抖擞:振作(精神)。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2.理清思路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交流点拨】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交流点拨】草、花、风、雨、人。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4)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在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2.要求用这样一个句式:“我认为……画面好,因为它写出了……”,从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等方面对你喜欢的春景图进行分析评点。
(一)盼春归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二)绘春图
[春草茵茵图]
1.课文是如何描写春草的?
【交流点拨】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交流点拨】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春花缤纷图]
1.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缤纷图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华联想到秋实。(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也不浓。
[春风和煦图]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和煦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交流点拨】(1)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2)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3)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和煦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3)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润物图]
1.“春雨润物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交流点拨】(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频繁。(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迎春图]
1.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交流点拨】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交流点拨】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赞春
1.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在写法上的妙处。(结合课文谈)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描写的语言准确性。
(二)拓展延伸
1.古诗词中的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仿写句子,赞美春天
请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________”的句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交流点拨】
春天像一把铲子,把冬天的冰雪瞬间铲除。
春天像一块橡皮,把冬天二字永远擦去。
春天像未来的希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春天像图画,被各种风景渲染得亮丽迷人。
春天像一根丝巾,随着微风,四处荡漾开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下第六课美猴王导学案(附课件)


6*美猴王
【课前寄语】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2.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3.吸取美猴王人格精华,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2.了解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小说中通过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3.字词积累
遂(suì)迸裂(bèng)麋鹿(mí)瞑目(míng)
径(jìng)石窍(qiào)石碣(jié)镌刻(juān)
4.词语解释
天造地设: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文章段落层次: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交流点拨】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2.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行动、饮食、交往、行踪——活泼、机智、灵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明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5.“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交流点拨】——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2.从石猴变成美猴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美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石猴变成美猴王的主要原因是:他快乐、合群、聪明、勇敢、敏捷、有本领、有见识、讲信义、造福众人、深孚众望。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跳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
猴——神——人
生物性——传奇性——社会性
(二)拓展延伸
小时候你们常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今天就实现大家这个愿望,给大伙这个机会,请你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说说你准备干些什么。
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身世美出生神异
行为美聪明灵巧
胆大超群
性格美热爱自由
深孚众望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第二单元
5空城计
【课前寄语】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2.了解作品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15岁的曹睿继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战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关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官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4.字词积累
司马懿(yì)城铺(pù)纶巾(guān)
鹤氅(chǎng)遁(dùn)笑容可掬(jū)
5.词语解释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骇然:惊讶、受惊的样子。
言讫:说完。
遁: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讨论后归纳)
【交流点拨】开端: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诸葛亮。文中描述诸葛亮时写到了他的几次笑?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交流点拨】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3.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交流点拨】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交流点拨】运用对比,突出军情的危急。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尽皆”是说各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用众官的表情衬托军情的紧急。用来反衬烘托诸葛亮的冷静沉着和杰出的才干。
3.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一方面表现出“空城计”之“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对诸葛亮的刻画。
4.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的一个人。他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是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的一个人。
5.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侧面烘托。写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丰富了人物形象。
6.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交流点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交流点拨】我认为司马懿不是没有发现疑点,而是以退为进。司马懿手握重权,势力与威信足以使国君感到威胁。他一直与诸葛亮相斗,使君主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若诸葛亮死了,那唯一障碍消失,吴君就会想尽办法剪除他的羽翼,没有充分的准备司马懿就会处于弱势。所以他在等待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契机,再与诸葛亮相斗。
2.你认为司马懿的存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交待清楚他中计的原因,突出诸葛亮对他的了解,更加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及面对危险是那样从容和豁达,进一步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3.说说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交流点拨】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二)拓展延伸
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另外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交流点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2.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就请你利用丰富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交流点拨】阴风猎猎,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厮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
“抚掌而笑”如释重负
侥幸
“拍手大笑”自豪
嘲笑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二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十三课苏州园林导学案(附课件)


第四单元
13苏州园林
【课前寄语】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2.字词积累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嶙峋(línxún)
阑干(lán)镂空(lòu)蔷薇(qiángwēi)叠嶂(diézhàng)
回廊(láng)斟酌(zhēnzhuó)
3.词语解释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方案。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以及这些经历的理解和收获的知识。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a.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b.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4.根据以上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并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
(总—分—总的特点:1、2段总说特征,3~9段分说,10段再总说。)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1.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
【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2.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
【交流点拨】(1)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蟑,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交流点拨】a.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b.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交流点拨】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展开,结构严谨,逻辑分明。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再说明总体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特色的四项原则设计(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最后结束全文。
(二)拓展延伸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交流点拨】要点:可按时间顺序;可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可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2.请根据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交流点拨】苏州园林甲江南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总说地位和影响:标本
共同特征:图画美
分说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美
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说:不止这些,引人寻味主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33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