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一语文下第十一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课件)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一语文下第十一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课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1列夫托尔斯泰
【课前寄语】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动的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了解作者茨威格,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所以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他的传记作品有《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三作家》,并写有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情的紊乱》等。1942年2月22日,作家因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侵略下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同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发出了血的控拆和抗议。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因而作品中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2.背景链接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他是一个文坛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编成的全集多达90卷。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他的思想极其矛盾。一方面,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妄想寻找自己的道路。为此,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晚年的他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孤独的客死于途中。
3.字词积累
胡髭(zī)长髯(rán)鬈发(quán)
黝黑(yǒu)滞留(zhì)愚钝(dùn)
禁锢(gù)轩昂(xuān)犀利(xī)
侏儒(rú)酒肆(sì)尴尬(gāngà)
锃亮(zèng)甲胄(zhòu)粲然(càn)
盎然(àng)
4.词语解释
愚钝:头脑迟钝,不灵活。
器宇: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可憎:令人厌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粲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课文主要可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交流点拨】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文章中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学生活动】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2.分析作者对于眼睛的描写。
文中第8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深刻的内心世界。文章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请速读这一部分,看作者抓住眼睛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学生活动】指名朗读6~9段,分组讨论后明确。
【交流点拨】第6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邃,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9段:文章的结尾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人物赏析
请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交流点拨】夸张描写,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交流点拨】运用夸张的修辞,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通过欣赏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想想上课时你自己的描述,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交流点拨】应注意:准确、反映人物特征等。
2.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二)拓展延伸
1.托尔斯泰因为有一双能看清真相的眼睛,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所以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而他的个人的人生并不幸福。那你希望拥有怎样一双眼睛呢?
【交流点拨】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的眼睛;快乐的眼睛……
2.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和夸张。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外貌粗鄙丑陋
平凡普通眼睛目光犀利
蕴情丰富
有威力抓住人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延伸阅读

初一语文下第二十课黔之驴导学案(含课件)


20*黔之驴
【课前寄语】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吗?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虎在受了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在众兽面前颜面尽失,千方百计想挽回家族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令老虎苦恼不已。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个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3.文体常识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4.字词积累
黔之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
益狎(xiá)跳踉(liáng)噬己(shì)慭慭然(yìn)
5.解释加点词语。
(1)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2)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他日(另外)(4)虎大骇(害怕)
(5)益习其声(渐渐)(6)驴不胜怒(忍受)
(7)计之曰(盘算)(8)技止此耳(本领)
(9)虎因喜(于是)(10)乃去(才)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交流点拨】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且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声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觉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2.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3.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交流点拨】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交流点拨】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本则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交流点拨】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含课件)


2济南的冬天
【课前寄语】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理解写景散文的能力。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而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1899—1966),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约写于1931年初,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并称其为第二故乡。
2.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3.字词积累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4.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步骤二感体感知走进文本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
【交流点拨】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的宝地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清、亮。
3.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4.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文章先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1.低吟成诵,赏析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写出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朗读并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品句参考: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交流点拨】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总结:本文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值得我们学习。
2.局部精读,赏析语言
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的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的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交流点拨】主要是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7)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3.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1)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2)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4.遣词造句,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交流点拨】(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2.情景交融在本文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交流点拨】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浓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二)拓展延伸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总写:冬天温晴——真得算个宝地(对比)
分写冬天的山阳光普照温晴
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冬天的水水藻的绿澄清比喻、
拟人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一课春导学案(附课件)


第一单元
1春
【课前寄语】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们对春天怀有怎样的感情?请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世界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是五四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字词积累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薄烟(bó)黄晕(yùn)蓑衣(suō)抖擞(dǒusǒu)
3.词语解释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抖擞:振作(精神)。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2.理清思路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交流点拨】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交流点拨】草、花、风、雨、人。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4)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在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2.要求用这样一个句式:“我认为……画面好,因为它写出了……”,从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等方面对你喜欢的春景图进行分析评点。
(一)盼春归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二)绘春图
[春草茵茵图]
1.课文是如何描写春草的?
【交流点拨】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交流点拨】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春花缤纷图]
1.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缤纷图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华联想到秋实。(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也不浓。
[春风和煦图]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和煦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交流点拨】(1)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2)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3)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和煦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3)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润物图]
1.“春雨润物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交流点拨】(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频繁。(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迎春图]
1.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交流点拨】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交流点拨】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赞春
1.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在写法上的妙处。(结合课文谈)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描写的语言准确性。
(二)拓展延伸
1.古诗词中的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仿写句子,赞美春天
请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________”的句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交流点拨】
春天像一把铲子,把冬天的冰雪瞬间铲除。
春天像一块橡皮,把冬天二字永远擦去。
春天像未来的希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春天像图画,被各种风景渲染得亮丽迷人。
春天像一根丝巾,随着微风,四处荡漾开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78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