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鹅
【课前寄语】
1.同学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骆宾王的《鹅》吗?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就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积累字词。
2.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和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手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的漫画闻名海内外。散文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
2.写作背景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看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他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3.字词积累
麒麟(qílín)猥鄙(wěibǐ)叫嚣(xiāo)引吭(háng)
窥伺(kuīsì)盛馔(zhuàn)不胜其烦(shèng)分娩(miǎn)
岑寂(cén)看守(kān)净角(jué)譬如(pì)
侍候(shì)供养(gōng)蹑手蹑脚(niè)
4.词语解释
猥鄙:卑鄙低劣。
局促:拘谨不自然。
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脚步)。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繁杂琐碎。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相关的词句回答。
【交流点拨】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从头,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对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
第二部分(5自然段):写白鹅对“我”一家人在物质上精神上所作的贡献。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交流点拨】①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一切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遇有生客来访,必然厉声叫嚣,而且无论何人,一律同等对待。甚至连讨要食物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看见人走进来,并不像鸡、鸭一样逃走,因而一伸手便可抓住颈项,任意处置它。吃相: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如果饭罐空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①能从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抓特征对白鹅进行细致观察,并且采用了对比手法。
②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鲜明地突出白鹅高傲的特征,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
③可以换,但要考虑他们是否是同类动物,在“高傲”的特点的表现上是否有区别。
3.“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这两句话中的“必须”和“必需”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和“必需”两个词语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混淆。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性或情理上的必要性。例如:“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后面带动词或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心协力”。(2)加强命令语气。例如:“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4.傲慢的意思是“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傲慢”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此处用来描写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的步态和三板一眼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让人觉得很亲切。其次,“傲慢”本是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鹅的喜爱之情。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文章较多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运用对比,可以更好地突出白鹅的特征,凸现其傲慢的性格。作者写鹅的头、叫声、步态、吃相、无一例外地都运用了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我们明确了白鹅与众不同的特征。
2.运用对比,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若没有对比,对白鹅只作单一的介绍,文字势必显得干巴巴,无趣可言,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拓展延伸
1.鹅的雅称
①曲美人;②曲美客;③雁美人;④清波客;⑤清波美人;⑥清波仙子。
2.关于鹅的俗语
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②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板书设计
白鹅特点——傲慢头颈——性格高傲
叫声——厉声呵斥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三眼一板
贡献物质——供我美食
精神——慰我寂寥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八、作业。
19爱莲说
【课前寄语】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淤泥(yūní)濯清涟(zhuóqīnɡlián)
妖(yāo)蔓(màn)枝(zhī)益(yì)
亭亭净植(tínɡtínɡjìnɡzhí)亵玩焉(xièwányān)
5.词语解释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
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5)成语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6.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7.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交流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交流点拨】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4.谁爱菊花?
【交流点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5.谁爱牡丹?
【交流点拨】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
6.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交流点拨】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名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是什么态度?对于牡丹呢?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4.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归纳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美学情趣。
6.谈收获: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交流点拨】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二)拓展延伸
1.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正衬)
予爱莲君子
世人爱牡丹富贵者(反衬)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文章来源://m.jab88.com/j/1835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