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一语文下第六课美猴王导学案(附课件)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一语文下第六课美猴王导学案(附课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美猴王
【课前寄语】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2.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3.吸取美猴王人格精华,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2.了解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小说中通过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3.字词积累
遂(suì)迸裂(bèng)麋鹿(mí)瞑目(míng)
径(jìng)石窍(qiào)石碣(jié)镌刻(juān)
4.词语解释
天造地设: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文章段落层次: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交流点拨】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2.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行动、饮食、交往、行踪——活泼、机智、灵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明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5.“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交流点拨】——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2.从石猴变成美猴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美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石猴变成美猴王的主要原因是:他快乐、合群、聪明、勇敢、敏捷、有本领、有见识、讲信义、造福众人、深孚众望。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跳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
猴——神——人
生物性——传奇性——社会性
(二)拓展延伸
小时候你们常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今天就实现大家这个愿望,给大伙这个机会,请你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说说你准备干些什么。
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身世美出生神异
行为美聪明灵巧
胆大超群
性格美热爱自由
深孚众望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m.jAb88.Com

扩展阅读

初一语文下第三课白鹅导学案(附课件)


3*白鹅
【课前寄语】
1.同学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骆宾王的《鹅》吗?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就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积累字词。
2.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和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手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的漫画闻名海内外。散文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
2.写作背景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看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他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3.字词积累
麒麟(qílín)猥鄙(wěibǐ)叫嚣(xiāo)引吭(háng)
窥伺(kuīsì)盛馔(zhuàn)不胜其烦(shèng)分娩(miǎn)
岑寂(cén)看守(kān)净角(jué)譬如(pì)
侍候(shì)供养(gōng)蹑手蹑脚(niè)
4.词语解释
猥鄙:卑鄙低劣。
局促:拘谨不自然。
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脚步)。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繁杂琐碎。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相关的词句回答。
【交流点拨】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从头,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对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
第二部分(5自然段):写白鹅对“我”一家人在物质上精神上所作的贡献。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交流点拨】①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一切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遇有生客来访,必然厉声叫嚣,而且无论何人,一律同等对待。甚至连讨要食物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看见人走进来,并不像鸡、鸭一样逃走,因而一伸手便可抓住颈项,任意处置它。吃相: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如果饭罐空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①能从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抓特征对白鹅进行细致观察,并且采用了对比手法。
②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鲜明地突出白鹅高傲的特征,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
③可以换,但要考虑他们是否是同类动物,在“高傲”的特点的表现上是否有区别。
3.“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这两句话中的“必须”和“必需”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和“必需”两个词语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混淆。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性或情理上的必要性。例如:“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后面带动词或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心协力”。(2)加强命令语气。例如:“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4.傲慢的意思是“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傲慢”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此处用来描写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的步态和三板一眼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让人觉得很亲切。其次,“傲慢”本是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鹅的喜爱之情。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文章较多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运用对比,可以更好地突出白鹅的特征,凸现其傲慢的性格。作者写鹅的头、叫声、步态、吃相、无一例外地都运用了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我们明确了白鹅与众不同的特征。
2.运用对比,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若没有对比,对白鹅只作单一的介绍,文字势必显得干巴巴,无趣可言,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拓展延伸
1.鹅的雅称
①曲美人;②曲美客;③雁美人;④清波客;⑤清波美人;⑥清波仙子。
2.关于鹅的俗语
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②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板书设计
白鹅特点——傲慢头颈——性格高傲
叫声——厉声呵斥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三眼一板
贡献物质——供我美食
精神——慰我寂寥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第二单元
5空城计
【课前寄语】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2.了解作品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15岁的曹睿继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战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关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官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4.字词积累
司马懿(yì)城铺(pù)纶巾(guān)
鹤氅(chǎng)遁(dùn)笑容可掬(jū)
5.词语解释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骇然:惊讶、受惊的样子。
言讫:说完。
遁: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讨论后归纳)
【交流点拨】开端: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诸葛亮。文中描述诸葛亮时写到了他的几次笑?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交流点拨】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3.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交流点拨】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交流点拨】运用对比,突出军情的危急。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尽皆”是说各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用众官的表情衬托军情的紧急。用来反衬烘托诸葛亮的冷静沉着和杰出的才干。
3.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一方面表现出“空城计”之“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对诸葛亮的刻画。
4.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的一个人。他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是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的一个人。
5.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侧面烘托。写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丰富了人物形象。
6.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交流点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交流点拨】我认为司马懿不是没有发现疑点,而是以退为进。司马懿手握重权,势力与威信足以使国君感到威胁。他一直与诸葛亮相斗,使君主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若诸葛亮死了,那唯一障碍消失,吴君就会想尽办法剪除他的羽翼,没有充分的准备司马懿就会处于弱势。所以他在等待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契机,再与诸葛亮相斗。
2.你认为司马懿的存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交待清楚他中计的原因,突出诸葛亮对他的了解,更加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及面对危险是那样从容和豁达,进一步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3.说说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交流点拨】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二)拓展延伸
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另外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交流点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2.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就请你利用丰富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交流点拨】阴风猎猎,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厮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
“抚掌而笑”如释重负
侥幸
“拍手大笑”自豪
嘲笑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二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六课雪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课雪》,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六课雪

教师寄语:

一个人的毅力不是天生的,你与困难不断地作斗争,毅力便会你身上萌生。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3.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4.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

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塑罗汉()脂粉奁()

灼灼()朔方()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

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

⑦精魂⑧升腾

3.简介作者及作品:

4.说说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

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二)问题研讨

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歌曲、或谚语等,写出来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按拼音写出汉字。

⑴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 )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⑵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 )尽了。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

qìng( )口的蜡梅花。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灼灼:

⑵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博识:

⑶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升腾:

弥漫:

⑷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朔方:

 3.作者写怀念中的江南的雪,主要抓住了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____________,意在表现____________;一是写____________,意在表现____________。

 4.简答。

⑴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课内阅读。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急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段首使用“但是”,有什么作用?

2.朔方的的特征雪是什么?它象征什么?

3.朔方的雪的赞颂,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品格?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试举例说明。

(三)课外阅读

 冬韵

树的疏朗的枝桠纵横交错在苍穹,招引来几只小麻雀在其间飞上舞下,雪的舞蹈柔曼飘逸,令观者悄然动容。

这世界宁静得似乎凝固了。听不见纷争,消失了尘嚣,所有的坑凹被柔软的线条抹平掩埋,城池只在这时才显示它少有的温情,幢幢高层建筑不露声色地观赏万里雪飘,沉浸在一种诗意的境界。

居高远眺是放飞心灵之歌的最佳契合。此时此刻,崇山之伟岸,丘壑之跌宕,江河之邈远,天地之无际……这一切,都因寻的渴望而肃然起敬了。万类不语,几千年几万年历史就这样一步步向你走来,岁月就这样失而复生,周而复始,一如不被留意的野草,唯生存是它们毕生的追求。其实人也是草木,尽管他们有腿,都拼命去城里拥拥挤挤顶顶撞撞,但其根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的荫护和恩泽。唯有如此,古往今来,子子孙孙,人类才衍荡成为生物家族中最庞大的一支。

雪仍在下着,厚厚的积雪告诉你冬季原是封闭的房子,而躲在房子思维最活跃、最富灵感。是的,他们不会躲进洞里木然置之,总该思想一下一年的得与失,以利来春播下希冀,为此谁都看重这雪飘之季。

所以沉默不语不是冬的呼唤!就这样,每当飘飘荡荡的一天飞雪向你亲近的时候,跟着雪的昭示走,是温馨的,充满活力的。你就能听到一位诗人曾播下的诗句,在雪地里鲜活起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冬天的诗句,在不分国界的漫天雪片的贺岁声中,终于舒展成美丽的起起伏伏的流韵。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谈谈读完该文后你的感受。

2.“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____________的一句诗,本文引用它有什么含义?

3.冬带给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品读原文,试说说作者对冬的理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2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