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数学1》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必修数学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数学1》

1.1集合(约4课时)

1.集合的定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定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的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32课时)

1.2函数及其表示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1指数函数

(1)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2.2对数函数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2.3幂函数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3.1函数与方程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函数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实习作业

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得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例1田径队的小刚同学,在教练指导下进行3000米跑的训练,训练计划要求是:

(1)起跑后,匀加速,10秒后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然后匀速跑到2分;

(2)开始均匀减速,到5分时已减到每秒4米,再保持匀速跑4分时间;

(3)在1分之内,逐渐加速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保持匀速往下跑;

(4)最后200米,均匀加速冲刺,使撞线时的速度达到每秒8米。

请按照上面的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画出小刚跑步的时间与速度的函数图象;

(2)写出小刚进行长跑训练时,跑步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3)按照上边的要求,计算跑完3000米的所用时间。

例2家用电器(如冰箱等)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呈指数函数型变化,满足关系式,其中是臭氧的初始量。

(1)随时间的增加,臭氧的含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多少年以后将会有一半的臭氧消失?

精选阅读

新课标人教版A版必修1数学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N;(2)0N;
(3)-3Z;(4)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x2+3x+2}与{y|y=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Z,x∈N},则它的元素是。
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3.4题;
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2)1000以内3的倍数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N;Q;-1.5R。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
(2),;
(3),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
读作:A包含于(iscontained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学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
【考纲要求】
1.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课前导学】
1.集合的含义: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
【答】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类:
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无限集;
(3)______________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_________叫做文氏图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4)方程的实数解;(5)不等式的所有实数解.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②直线上点的集合记作;
③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④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
例3、已知集合,若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取全体实数;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
3.已知集合,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组成的集合

【教学反思】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的概念理解;
2.认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渐培养使用数学符号的规范性.
【考纲要求】
3.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4.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课前导学】
1.集合,则集合中的元素有个.
2.若集合为无限集,则.
3.已知x2∈{1,0,x},则实数x的值.
4.集合,则集合=.
【例题讲解】
例1、观察下面三个集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1)(2)(3)

例2、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也可表示为,求.

例3、已知集合,若,求的值.

【课堂检测】
1.用适当符号填空:
(1)(2)
2.设,集合,则.
3.将下列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1.2子集全集补集(1)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2.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考纲要求】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2.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关系来说明.
【课前导学】
1.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
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如右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
2.子集的性质:①AA②③,则
【思考】:与能否同时成立?
【答】
3.真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并且,这时集合称为集合的真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4.真子集的性质:
①是任何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真子集具备传递性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解】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1)若集合是集合的子集,则中的元素都属于;
(2)若集合不是集合的子集,则中的元素都不属于;
(3)若集合是集合的子集,则中一定有不属于的元素;
(4)空集没有子集.
例2.以下六个关系,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1);(2)(3)(4)(5)(6)

对数(1)教案苏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数(1)教案苏教版必修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1对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并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假设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2倍?
根据题目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此方程的特征是什么?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
情境问题: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通常用乘方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则通常用开方运算或分数指数幂运算,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呢?
二、数学建构
1.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即b=logaN.
其中,a叫作对数的底数,N叫做对数的真数.
2.对数的性质:
(1)真数N>0,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2)loga1=0(a>0,a≠1);
(3)logaa=1(a>0,a≠1);
(4)a=N(a>0,a≠1).
3.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common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lgN.
(2)自然对数(natural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lnN.
三、数学应用
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
(1)24=16;(2);(3);(4).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264;(2)log832.
基础练习:
log10100=;log255=;
log2=;log4=;
log33=;logaa=;
log31=;loga1=.
例3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
(1)log5125=3;(2)log3=-2;(3)lga=-1.699.
例4已知loga2=m,loga3=n,求a2mn的值.
练习:
1.(1)lg(lg10)=;(2)lg(lne)=;
(3)log6[log4(log381)]=;(4)log3=1,则x=________.
2.把logx=z改写成指数式是.
3.求2的值.
4.设,则满足的x值为_______.
5.设x=log23,求.
四、小结
1.对数的定义:b=logaNab=N.
2.对数的运算:用指数运算进行对数运算.
3.对数恒等式.
4.对数的意义:对数表示一种运算,也表示一种结果.
五、作业
课本P79习题3.2(1)1,2,3(1)~(4).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表格式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批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
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必修①第一章13课时(4+4+3+1+1)+第二章14课时(6+6+1+1)+第三章9课时(3+4+1+1);必修②第一章8课时(2+2+2+1+1)+第二章10课时(3+3+3+1)+第三章9课时(2+3+3+1)+第四章9课时(2+4+2+1).
上课方式:每周新授5节,问题集中1节(双节连排时)。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书的边缘;
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课外活动等。

6.作业要求:(期末进行作业评比)
①课堂作业设置两本;②提倡用钢笔书写,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③墨迹、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④批阅用“?”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⑤更正自觉完成;⑥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自觉订正;⑦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⑧每次作业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审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A,B为优良等级,A为优秀等级。

三、了解情况:
初中数学开课情况;暑假自学情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四.请同学们预习教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0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