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课时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强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前让每个学生写好一张学号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数学王国中的5部落和2部落要召集散落在外的人马了,召集条件是:5部落要召集的必须是5的倍数(板书:5的倍数),2部落要召集的必须是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2、同学们看,黑板上就有一些2部落和5部落的人马:黑板出示一些数(49 10 17 18 22 25 34 36 40 43 55 82 75 60 ),谁想和老师比试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把它们送回到5部落和2部落?
3、通过刚才的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4、那是因为老师运用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师:首先我们来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昨天同学们已经借助帮学稿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把有关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人板书,其他组员分题汇报)
3、大家看得真仔细,那么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2、4、6、8呢?请同学们任写一个大数验证一下。
4、学生汇报验证结果。
5、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把刚才发现的规律大声地读出来了。(读板书的2的倍数的特征内容。)
6、小结:看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
7、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看第1题。小青蛙想跳过河对岸,但它只能经过2的倍数的荷叶才行,请你帮它把这些找出来。
(二)奇数、偶数
1、在一年级时,我们曾经认识过双数和单数。谁能从小到大说出几个双数?在说出几个单数?
2、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双数与单数与2有什么关系?
3、单数和双数是我们的日常用语,其实在数学上有特殊的名称,知道叫什么吗?(板书:奇数 偶数)
4、结合你在帮学稿上的预习,谁能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奇数、什么样的数是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说的再具体一点,也就是个位上是哪些数的数是偶数?个位上是哪些数的数是奇数?
6、完成17页做一做。
7、站立活动: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站立的同时举起你的学号牌。
反思: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站起来的?
8、通过奇数和偶数的学习,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学知识呢?(如: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偶数和奇数等。)
9、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过奇数和偶数?
(三)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么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把帮学稿上有关5的倍数的特征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交流步骤:小组长先带领组员对照一下在表格中涂的5的倍数,然后说一说各自的发现。最后再举几个较大的数验证一下你们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
2、汇报。
3、齐读我们发现的5的倍数的特征。
4、判断哪些数是5的倍数。(课件4)
(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出示练习题:下面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0、75、106、130、521
做完这些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呢?(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解释应用
1、轻松演练1
快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52、77、124、501、3170、4286、6003
2、轻松演练2
按要求将下面的数分类
47、75、96、100、135、246、369、718、900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
3、生活中的数学
①体育课上,五年二班的55位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如果每两位同学一个组,能正好分完吗?如果每5位同学一个组,能正好分完吗?为什么?
②看商品猜价格
童车:(价钱在130135之间,是2的倍数)
脚踏自行车:(价钱在350360之间,是5的倍数)
电动自行车:(价钱在19502000之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密铺》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密铺。
课始,通过Flash动画,简单介绍关于我校的几张图片。然后让学生找找这几张图片中蕴藏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密铺现象,感受密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第二环节:观察讨论,理解密铺。
第一层次,操作。抛出一个问题:老师家的浴室想重新铺一下,请你帮老师出出注意,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瓷砖来铺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通过拖动复制亲自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再让学生观察得出:无论往哪个方向还可以一直铺下去,白板展示效果图。返回,再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操作。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都不会选择圆形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在白板上试铺验证想法。通过操作,学生明白:用圆来铺,要么有空隙,要么有重叠,展示铺法。
第二层次,交流。提出:前三种图形的铺法与圆形的铺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感知密铺概念的三大关键: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同时板书)。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几种能够密铺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
第三层次,练习。判断这三幅图是否密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画笔进行判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密铺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白板课件展示的教学信息是生动的、立体的、丰富的、交互的。
三、第三环节: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第一层次:探究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动手操作,判断一些常见的图形能否密铺。
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让学生在白板上通过拖动图形进行猜测分类,接着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验证。老师为每一小组都准备了这四种图形若干个,让学生根据要求动手在桌上铺一铺,并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再投影展示小组铺法,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都能单独密铺在平面上,而正五边形不能单独密铺。预设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返回上一页,进行纠正。贴出几种能够单独密铺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2)推理一般三角形和一般梯形能否进行单独密铺。
提出:一般三角形和一般的梯形能单独密铺吗?让学生想象,猜测,再让一位学生上白板通过拖动复制、图形旋转进行操作验证。发现: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能单独密铺,所以任意三角形能单独密铺。用同样的方法操作验证梯形,最后交流小结。(把刚才板书上贴出的图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换成一般三角形和一般梯形)
(3)探究图形密铺的关键。
出示一些能密铺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拼接点处各个角的和,教师用画笔标出。再出示一些不能密铺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拼接点处各个角的和,也用画笔标出。暗钮点出图形密铺的关键:拼接点处各个角之和是360度。
第二层次:探究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先由圆形与正五边形引入:正五边形和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让学生发现:这些空隙都很有规律,可以用另外一种图形来铺满。点击显示:正五边形和菱形这两种图形的密铺、圆形和不规则的星形的密铺。让学生初步产生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想法。
接着出示七巧板,提出问题:老师想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你们觉得可以吗?老师为每小组准备四盒这样的七巧板,提出合作的要求,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先选定两种不同的图形,拖动复制,把8块七巧板拿出来,旋转进行密铺。暗钮点出效果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在音乐声中动手拼一拼。最后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介绍小组的作品:是哪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最后给作品评奖。
最后展示生活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图形的密铺图片。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白板课件的教学,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发现过程中掌握新知,加强了研究性学习。
四、第四环节:欣赏评析,创作密铺。
第一层次,介绍密铺历史。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密铺之后,插入声音介绍,让学生了解密铺历史
第二层次,欣赏艺术大师埃舍尔的作品。点击逐步显示图片,拓展学生对于密铺的认识。
第三层次,创作密铺作品。在受到了艺术感染后,出示要求,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创作密铺作品。(时间来不及,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这一环节大大加深学生对密铺的印象,知道密铺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在本课设计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并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思考的完整过程,在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1)》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判断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 ( )
(2)梯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 )
(3)一个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 )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组合图形的分解:
(1)观察课本99页的四幅主题图,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已学过的几个图形,试着把下面的图形分一分。
(3)同一个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基本图形。分一分,看看我们的队旗可以分成哪些不同的基本图形?
(4)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2.探究活动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出示例题,讨论交流:怎样计算这面墙的面积?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分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几个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3)尝试解答:
方法一: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一个( )和一个( )。
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方法二: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 )形。
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八的第1题,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4.练习十八的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
5.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6.练习十八的第4、5题,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埃及金字塔》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四段
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①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②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3、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及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和七巧板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密铺
1.找一找:出示下列照片,在上面找一找学过的平面图形。
2.质疑: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只用圆形地砖铺地的画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3.小结: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像上面这样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密铺”。
4.从上面三幅图中,你发现哪些图形能密铺?
二、体会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呢?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操作验证。
3.汇报结果、展示交流。
(1)收集用正五边形铺的资源,进行互动交流。
(2)展示学生用平行四边形铺的资源,组织交流。
(3)学生同桌交流:判断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能密铺的想法。
4.归纳小结。
①思辨一般的三角形和梯形可不可以密铺。
②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谈话过渡。
(2)出示七巧板,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
想一想:你准备选哪两种图形?你为什么这么选?
做一做:用七巧板中的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
(3)操作要求:
品一品:小组成员相互欣赏和介绍各自的作品。
3.学生作品欣赏与交流。
四、欣赏与设计密铺
1.结合媒体演示,了解密铺的历史及发展:古往今来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研究“密铺”。
2.学生谈感想。
3.“小小设计师”——学生在方格纸上用不同的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提问:棱长为9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发现规律。
(1)学生四人一组,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即①号)后,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最后涂色验证。
(2)拿出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画一画:涂上指定的颜色。露三个面的涂红色,露两个面的涂黄色,露一个面的涂蓝色。数一数: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
①、各小组汇报时,配合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②、结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B、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C、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
D、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a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b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c实物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2、验证猜想。
(1)如果拼成棱长为5cm、6cm的大正方体后,你能猜想一下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3、课件演示,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1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每一面上除去外圈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n-2)x6。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或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是(n-2)x(n-2)x(n-2)。
三、巩固拓展
现在能解决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了吗?
三面涂色:8块;
两面涂色:(9-2)x12=84(块);
一面涂色:(9-2)x(9-2)x6=294(块);
没有涂色:(9-2)x(9-2)x(9-2)=343(块)。(打开课本做补充)
四、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P89信息窗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 可能有以下几种 :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 6 个面剪开 , 并把相对 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 , 第一部分面积为 长 宽 2, 第二部分面积分为 宽高 2, 第三部分面积为 长高 2, 得出 :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 2+ 宽高 2+ 长高 2 。 学生汇报后 ,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 : 长宽 2+ 宽 高 2+ 长高 2 。
汇报二 :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 , 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 , 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 2, 得出长方体的表 面积 =( 长宽+ 长高 + 宽高 ) 2 。
师 : 同学们的这种方法真不错 , 请大家看屏幕演示。 (演示这一种方法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2
汇报三 :
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 长 2+ 宽 2) 高 + 长宽 2, 并说明 长 2 +宽 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 师 : 这种方法也很好 , 请同学看演示。 ( 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
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师: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出示窗2第一个红点:做这样一个电脑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纸板?
说明 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4、一种长方体硬纸盒 , 底面是边长 2分米的正方形 , 高 4 分米 , 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 , 油漆面积有多大 ?
① (2 4+2 4+2 2) 2
② 2 2 4+2 4 2
③ 2 2 2+2 4 4
五、拓展创新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 ,现在要将这两个火柴盒包装起来 , 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说一说,
你为什么这样包装?学生通过操作、合作、讨论设计出许多包装方案, 并说出自己设计包装方案的想 法。有的小组同学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重叠起来,
有的认为这样包装纸装用得最少, 而有的则认为有时不单要考虑包装纸的大小 , 也要考虑包装是否美观、大方, 也有的--------
六、课后小结:评价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自主练习3题
拓展作业:实际测量: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2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 6
课后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和变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南舁小学高瑞珍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从而感知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景和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纸风车、每人一枚硬币、P131、P135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要求大家做的纸风车做好了吗?会玩吗?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不过有个小要求,就是要边玩边注意观察。
二、感知旋转现象。
1.认识旋转现象。
(1)刚才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说说纸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你能给这种运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揭示数学上的名称──旋转。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
2.观察感知
引导学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戏:
(1)引导学生观察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2)小组合作旋转圆片,观察旋转时圆片的颜色变化,感受旋转带来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导学生独立做转硬币的游戏,来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现象。
三、体会区别,巩固认识。
1.动态效果出示游乐场的主题图。
(1)说说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
(2)先在小组内说说哪些活动是平移现象,哪些活动是旋转现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戏: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先在小组内自由尝试,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将P131的学具剪下来,小组合作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有多少种拼法?(要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肯定和鼓励。)
2.游戏:将P135的学具剪下来转一转,小组讨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其中哪些方法比较合适?
五、总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课时教案(2)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
3,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一、复习导入。
1.找同学回顾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生字。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也能让这节课的效率更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2.找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学生纠错。
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介绍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
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预设: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7.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预设:“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预设: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预设: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11.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12.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预设:“心到、眼到、口到”。
13.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预设: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14.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生1: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生2: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师:那就让我们用心齐读这一部分吧。师小结: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二)学习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读第三部分。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2.这一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是谁呢?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3.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4.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预设: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预设: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6.非常正确,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预设: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7.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论述的。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号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预设: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8.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预设: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9.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河伯观海出自《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所以“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10.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11.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这则小短篇里是怎么说的?预设:不可以,文中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意思是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12.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预设:三者缺一不可。
13.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14.现在请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
15.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小组合作的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小组交流到班内交流,由小及大,从读到逐句分析,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四、作业设计。
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背诵这篇课文。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回忆了骆驼队,着重从“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四个方面展开,把自己小时的呆傻天真表露无疑。作者借骆驼队表达了对童年的魂牵梦萦,依依流连。这是本文品赏的情感目标。另外,本文的描写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体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付之动情吟读。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教案课时2》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0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