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1鲁教版
社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说话训练,评点人物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二、课堂检测题:
1、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三、作业设置:
必做:研讨与练习三。
选做:研讨与练习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
大家说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景啊?
通过视频,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辽阔,而且还能感受到那里土地干旱、贫瘠,交通闭塞,自然条件特别艰苦。但这一切不仅没有磨灭人们的生活热情,还锻炼了他们粗犷、豪放、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品格。粗犷豪放的黄土高原人,在一辈辈与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创造了同样粗犷豪放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刘成章去感受黄土高原那粗犷、豪放、热情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感受黄土高原人们的粗犷、豪放、坚毅和热情
2、了解安塞腰鼓,品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顽强抗争的精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激情朗读文章,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4、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感知意境。
1、看录像,谈观感
请同学们谈谈从视频中感受到得画面,试用“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
或“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安塞腰鼓》教案
二、分组阅读,寻找课文中的美点。
1、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说出来。
例:
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3、找出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三、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一)改变文章的形式阅读,品味中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1、你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什么感受?
2、语言运用了哪些方法,使人感到这种气势?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我认为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四、课外练笔。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
五、美文共赏
陕北的山
祁玉江
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像,想像什么就是什么。
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选自200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2分)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2分)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3分)
3.比较阅读第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任选一题)(3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刘成章《安塞腰鼓》)
【A】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杨朔《画山绣水》)
【B】面对陕北的山和桂林的山,你的想像是否相同?为什么?
4.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
5.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100%学生会读会写本文生字词,能够熟练的运用。
2.80%学生能理解文中短语的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60%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能够领悟文章语言的画面美与节奏美。
4.30%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西北质朴,苍凉、厚重生命力的歌颂与赞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诵读批注理解文中短语的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能够领悟文章语言的画面美与节奏美。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2分钟)
Ppt中示本课生字词,生自读,指读,齐读。
(二)情感调节(3分钟)
1.过渡“安塞腰鼓离多水的江南还是有点距离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
边看视频,边思考。
自学要求: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完之后的感受(写在书本空白处)
白板展示。
(三)整体感知(3分钟)
带着刚才的感受,我们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朗读文章后的感受。
句式:——的安塞腰鼓。
(四)语言赏析(15分钟)
1.不难发现,无论是视频还是朗读,我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都是一样的,是豪迈激烈,气势如虹的。那文章到底是通过哪些句子,运用哪些手法来将这样的安塞腰鼓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接着就睁大眼睛来仔细寻找一番。
自学提示二:(4分钟)
1)细读文章,圈画突出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细节,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进行批注。
2)从修辞、句式、标点、用词等角度切入,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各赏析一例。
3)独立思考,安静快速。
2.小组互帮(3分钟)
要求:
1)每个人轮流说自己找出的句子,重复的不说,
2)选择两则小组认为较好的赏析写在小白板上。
3)标上序号,只写关键词,3分钟
3.交流展示(5分钟)
4.倾听释疑(2分钟)
比读;
(1)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点拨:短句的作用节奏感分明,并且能够强调前置的内容,更富画面感。
(五)朗读设计(8分钟)
安塞腰鼓是有声的美,有节奏的美,接着请小组选择一处,你认为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部分,进行朗读设计。
小组合作(3分钟)——展示(4分钟)
(六)质疑探究(2分钟)
这样的安塞腰鼓令人情不自禁就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预习提问:为什么文章会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10位同学)
(七)总结提升
1.而这样气壮山河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是随处可见,各地都有的吗?他只出现在黄土高原上。从文章哪里看出来?为什么黄土高原就能打得出这样的腰鼓?
小组讨论,选派一个代表发言。
2.倾听释疑
介绍安塞腰鼓,介绍南北两地的风格差异。
安塞腰鼓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生活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用鼓声传递出自己的精、气、神。
3.全班配合齐读文章(2分钟)
六、板书
安塞腰鼓
修辞雄壮
标点豪迈
句式质朴
精、气、神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90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