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脳[8脳6+(8脳3+6脳3)脳2-11.4]

=4脳[48+42脳2-11.4]

=4脳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脳(65-10)+40脳65+40脳40]脳2

=(2200+2600+1600)脳2=12800(cm2)

涂红油漆40脳65脳2+40脳40脳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鈮。ǔっ椏?长脳高+宽脳高) 脳2

正方体的表面积鈮”叱っ棻叱っ?

编辑推荐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把我县的课改理念的精髓组织化学习,可以说演绎得趋于完美。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 三维目标确立的恰到好处,落实得非常到位。

刘老师本节课流程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梳理、复习、巩固的课型特点。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框架。三维目标抓得准,,并且通过教师关键处的点拨、有效地组织教学、恰到好处的点评,使目标落实的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 组织化学习贯穿全课始终,有效地突出了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的核心理念。

首先,课堂伊始,小组合作完成题目,就充分体现了学有组织的设计理念;其次,又通过小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强调、点拨与点评,实现了组织人人学,形成了全员共同学习、探究的热潮。最后,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全程都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三、 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都恰到好处。

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刘老师演绎的很到位。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讲解具有针对性。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四、 巧用实物演示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无论是测量土豆的体积的实践操作,还是最后一题的求表面积的变化,都能通过教具、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到解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从而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 习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特别是最后一题,刘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节不管多么完美的课,也会有他的遗憾之处。刘老师的课也不例外。在本节课中,刘老师尽管没有做到人人组织学的这个高度,这与我县的课改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乡的学情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来说,能够做到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改示范课。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学到的精华,运用到我的教学之中去,让组织化学习的教学之花在我们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

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分米。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索领悟,总结方法:

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出示例5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学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2、列式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

相机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6 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作业:

1. 练习四第7题 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

2. 练习四第8题 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3. 练习四第9题 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

4. 练习四第10题 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

五、思考题:

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鈫捳教?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会解决 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浏览、动手操作等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小组合作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昨天我们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先来练习一题。 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解:V=abh =4脳4脳3 =48(立方厘米)

二、 中心阶段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一样长,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长脳宽脳高, 也可记作:正方体的体积=棱长脳棱长脳棱长)

师: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 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作:V=a.a.a, a.a.a也可以写作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作:V=a3

师:同学们通过联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我们一起来练习一题。

小巧有一个饼干盒,它的形状是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V=a3 =15脳15脳15=3375(立方厘米)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从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推理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和逆推的能力。]

三、练习阶段

下图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预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预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回忆一下,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

师:今天咱们继续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新知识。观察信息窗2,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看到这些问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想知道将这两个盒子展开后各是什么形状?

(2)我想知道盒子展开后6个面共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进而提出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盒子,将它的6个面展开,看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学生对照实物,并充分发挥想象来完成。)

师: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纸盒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请大家试试看。

(选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图贴在黑板上。用课件动态展示长方体的展开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展开的这个图形的所有面的大小就是盒子的表面积。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吗?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摸摸、看看、剪剪,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碰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1)课件出示问题: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2)提问: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3)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①10×6×2 + 10×2×2 +6×2×2

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②(10×6+10×2+6×2)×2

(长×宽+长×高+高×宽)× 2

因为长方体6个面中分别有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③引导学生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 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强化练习:求下列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出示)

4、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正方体化妆品盒的表面积怎样求呢?(多媒体出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由学生根据列式总结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

(幻灯片出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老师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5、强化练习:求下列正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出示)

三、提高练习:(课件出示)

1、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制作这样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3、分析在计算下列物体面积时,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4、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5、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 )了 ( )平方厘米。

【当堂训练,由易到难,有层次性和趣味性,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抓基础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准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要点是什么?

五、达标练习:(课件出示)

1、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亮亮家要给一个长 0.75 m,宽 0.5 m,高 1.6 m 的简易衣柜换成布罩,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 1.2 dm,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发展学生空间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 引入课题 学习新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4、请同学们在展开图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谁也来帮老师在黑板上标明。 生:上台演示、

5、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师:你怎样理解表面积?那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生:测量、记录、计算。 (做完后,生汇报)

6、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 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三、 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 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3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课件演示)

2、 分组讨论人,交流汇报。

生:沿高的方向坚分(与左右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3×2×4=24(m2)。

生:也可以沿长的方向横分(与上下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3×4=12(m2)。

生:还可以沿宽的方向竖分(与前后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前后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2×4=80(m2)。

四、 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2、 结论及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二)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号笔、磁铁、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纸12张。

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纸盒及课本第123页上的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我们课前先来欣赏一首古诗好吗?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一、激趣导学

1、出示中秋节商店的图片。

师:瞧,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商店里卖什么的特别多?(月饼)王老师也想买个月饼礼盒送给家里的老人。

(出示)从数学的角度看,漂亮的包装盒是什么形体的?(长方体、正方体)

2、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知道吗?(出示各种展开的盒子)

(出示课题)。

二、探究解决

(一)初步感知正方体展开图

1、学习例题,出示正方体,依次说出相对的面。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剪。

将剪好的展开图放在实物投影上。

问: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左右两个面有点像你头上的哪个部位?(两只耳朵)

2、师:这两只耳朵还可以长在哪儿?

师问:想象一下这两个图形沿虚线折叠能围成正方体吗?怎么想的?(出示不对称的图形。)

出不在同一边了,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下面,然后在脑海中想象,依次确定后面、上面、右面、下面、左面、前面。

师小结:今后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边想象边标注的方法。(板书:想象、标注)

(二)、深入认识展开图的规律

1、师:刚才的正方体是按规定的棱展开的,你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请你用自己动手试试。

活动提示:1、沿棱剪开,不能剪散。2、如果你的展开图黑板上没有,请贴上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将翻转后和旋转后重复的展开图去掉。

师:请同学们数数,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展开图?

2、面对这些无序的展开图,让我们给它分分类好吗

学生汇报,板书共分四类的方法。

3、找规律记忆的方法。

4、火眼金睛试一试

5、判断(抢答)

(三)长方体展开图的学习

1、出示: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并与同学交流。

要求:展开后交流一下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总结。

长方体展开图也有11种,出示。

三、拓展延伸

1、"练一练"。

学生打开书独立完成。

2、练习题

(1)出示要求:先想象,后标注,再验证。

(2)学生独立完成。

(3)介绍看互相垂直的棱的方法。

3、思考题:小壁虎的难题

4、欣赏展开的美

其实,许多的立体图形都是可以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四、总结升华

出示全课总结让学生说一说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文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

2、内容解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习这部分内容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其它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要想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必须理解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计算中出现错误。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做、观察活动中,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表面积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两部分知识。结合学生特点,我先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再重点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将由学生自学完成。

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操作感知、观察发现、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三、观察讨论,自主探究

四、优化训练,拓展运用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利用课件呈现情境图。小红要送妈妈一件礼物,他要用包装纸包装盒子,要裁多大纸呢?学生交流后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跟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各面的联系。了解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探索新知。

三、观察讨论,自主探究: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将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后,将学习例题1,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时,我将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清楚的看到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再通过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例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例2将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

四、优化训练,拓展练习:

在学完新知后将完成教材34页、35页的做一做,36页的5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五、评价和反思:

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遵循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如下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长0.7米,宽0.5米,高0.4米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习题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习题2。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体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7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