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日本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根据书中图文资料,知道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增强珍视生命教育。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工业布局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4.说出日本的人口、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2)日本工业的发展特点、成因及分布。
2.教学难点
(1)对日本位置特点的描述。
(2)对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分析。
三、教学策略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中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地图、图表和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计学生小组研讨的问题。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学生课下自行查找关于日本文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交往日益频繁,其发达的经济让我们羡慕,同时,我国国内各地反日情绪高涨,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牵动着两国人民的心。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一下这个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关系的简单介绍,以及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教师: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我们一定要从它的位置和范围说起,之前已经学习过如何了解一个大洲的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14至16页的文字内容以及地图和图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找到几种表述日本位置特征的方式?
2.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日本海岸线的特点吗?这种特点对于日本有什么影响?
4.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吗?多火山、地震对于日本有什么影响(要找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你有好的策略帮助日本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吗?
5.中国也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你知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做吗?
学生回答预测:这部分内容强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答案,所以学生回答不全面是正常的,教师要不断地加以引导,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出答案。学生的回答不应受正确答案的束缚,考虑越广泛越好。
教师总结: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我们描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位置特征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其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等等。在描述日本的位置特征时,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特别是因为其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地震和火山,所以日本的传统民居多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而且每年9月1日,日本全国上下举行大规模防震演习,演习防灾减灾的措施,这对于同样多地震的国家──中国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设计意图:日本作为初中国家地理学习的第一个案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认识国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本课题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之前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表述日本位置特征的方法,描述范围和轮廓特征,思考如何防灾减灾,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如何交流、如何展示,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的思路。另外,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和生命的珍贵。在这部分内容里还选择了“遇到地震怎么办”的动画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教师:你能说出你身边来自日本的产品有哪些吗?在七年级上册《发展与合作》一节里提到:日本是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强国。请根据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教材17至19页的内容分析如下问题。
1.日本发展经济的优缺点有哪些?
2.日本的工业区主要有哪些?分布有什么特点?解释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3.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哪些?为什么日本要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学生回答预测:1.日本发展经济的缺点包括领土狭长、多山的地形条件和火山、地震多发、自然资源缺乏,等等;优点包括多优良港湾(海岸线曲折)、劳动力优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
2.日本的工业区主要有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京滨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主要原因通过完成因果图展示。
3.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劳动力价格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显露,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状况加剧,国内需求减少等情况的出现,日本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如日本在美国投资已达1万亿美元,雇用了近7万美国人,涉及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及电子等工业部门。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里,日本的产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电话、电脑、汽车、家用电器、化妆品,等等。通过有关日本自然状况的学习,大家也知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多山、多自然灾害的资源小国,这是它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它的优势则表现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日本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加工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这种工业模式,所以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不过随着劳动力价格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显露、环境污染和土地紧张状况加剧以及国内需求减少等情况的出现,日本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来自于日本的产品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知道地理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这也符合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通过对日本发展经济优缺点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既看到日本发展经济的缺陷,又看到优势,对于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第三环节: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教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可以满足三年需要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福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福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
徐福的再度出海,引发了后人的无数联想,就有了这样一种猜测,徐福和三千童男童女成为了日本人的祖先,这种说法虽没有得到证实,可大家知道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交往非常多,东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不,张明同学听说要随父母到日本生活,晚上辗转反侧,考虑了很多,你能猜出他疑虑的是什么吗?
学生:离开同学到陌生的环境很焦虑;饮食能否适应?学习能不能跟上?学习有没有难度?等等。
教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有关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你们能帮助张明同学解决他的焦虑吗?
学生:展示收集的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得出日本的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引入这个环节,不仅仅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的特点,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情境──利用张明同学要随父母到日本生活可能产生的焦虑入手,知道日本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代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第一个国家──日本,这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同时也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虽然自然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其利用多良港、先进的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其工业布局也具有沿海分布的特征。当然,这也是一个和中国交往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除了这些知识以外,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学会了描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地理位置特征的方法,知道看待问题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既要知道有利的一面,更需要知道不利的方面。在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材料分析,培养了整理资料以及把自己观点表达出来的能力。地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六、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两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更是每位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在本节课中,我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利用教材、图册等多种资料,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收获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示例1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农作物
分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第二节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123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144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