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3m。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S=Vtt=)(S--mt--s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如v=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V空气=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骨传导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符号是d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距发声体远近、向一个方向传声(声音是否分散)也会影响响度大小。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
13、次声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次声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14、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的5K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1光年=9.46×1015m=9.46×1012K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无像
U<f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注意: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第五章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11、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常用单位:t、kg、g、mg1t=103Kg1Kg=103g1g=103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变形:m=ρv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ρ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1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2
○4小石子体积v=v2-v1;○5小石子密度ρ=。
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
1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
一、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
三、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
四、
JAb88.Com

相关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 ,变形可得:s=vt,t=s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全文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没有相关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苏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苏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苏教版

第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一、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
分类: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多细胞藻类:紫菜、海带。
应用:饵料、食用、中药材。危害:赤潮。
⒉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⑴苔藓植物
特征: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种类:葫芦藓、地钱。应用:检测空气污染,水土保持。

特征:不仅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还具有疏导组织,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叶片背后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种类:石松、蕨、桫椤。应用:能源(煤和石油)、药用、饲料、肥料。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⒊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被子植物在现存植物中占据对优势,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植物类群。
被子植物陆生:根系发达水生:体内有气道
⒋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⒉无脊椎动物⑴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在整个动物界都占绝对优势。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腔肠动物:生活在水里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常见的有水螅、海葵、珊瑚、水母等
(3)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常见的有涡虫、吸虫、绦虫等。
(4)线形动物:身体大多细长,呈线性,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常见的有蛔虫、丝虫、轮虫等。危害: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产。
(5)环节动物:身体由体节组成。体节促进了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生活在海水、淡水、土壤,常见的有蚯蚓、蚂蝗(水蛭)、沙蚕等。
(6)软体动物:身体腹面有块状的肌肉足,靠坚硬的贝壳保护身体。生活在淡水、海水和陆地,常见的有螺、贝壳、乌贼、鱿鱼、鲍鱼、蜗牛。
(7)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常见的有虾,蜘蛛,蜈蚣,蝗虫。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有六只脚,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两双翅膀。常见的有蝴蝶、蚊子、螳螂、蜻蜓、苍蝇、蟑螂等。
⒊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1)鱼纲:
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身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身体表面分泌粘液,起保护作
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的作用。鱼鳍维持身体平衡。我国的四大家鱼:青鱼、鲢鱼、草鱼、鳙鱼。
(2)两栖纲:(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主要特征: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够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和蝾螈等。(注意:两栖动物一定是经过变态发育,并不是指能在水里和陆地生活的动物,如蛇、蜥蜴等都不是两栖动物。)
(3)爬行纲:(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始)主要特征: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上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常见的有蛇、鳄鱼、蜥蜴、龟、恐龙。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鸟纲:
主要特征: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披羽毛;胸肌发达;骨骼薄而轻。胚胎发育过程在卵内完成。有气囊,呼吸能力强,体温高而恒定。
(5)哺乳纲:主要特征: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的子宫内进行,幼体将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大脑发达,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4、关注我国珍稀动物: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活化石”)
三、神奇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共同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体内不含叶绿素。⒈细菌(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只有细胞核质,没有细胞核膜)、荚膜(保护作用)、鞭毛(助于运动)。常见的有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个体大小: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醋酸杆菌为人们提供食醋,豆类植物中的根瘤菌可以固氮,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蛋白质。
危害:夏天食物变质通常是细菌繁殖所致,一些细菌能使人患病。⒉真菌(真核生物,有成型的细胞核)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常见的有菇类、木耳、酵母菌、霉菌、鬼笔鹅膏(有毒)。
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或有性生殖(孢子)。
应用:酵母菌,制馒头、面包、酿酒。
⒊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结构: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生活方式:寄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活的细胞内,对寄主产生危害。
四、生物的分类⒈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⒉生物分类的等级
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⑵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部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⑶在生物分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第15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⒈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土壤、调节气候)、潜在价值。
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⒈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馆等)。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生命的诞生
⒈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等。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⒉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成有机小分子的。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地球上的闪电;向装置内输入气体的主要作用: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⒊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⒈生物进化的证据
⑴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2)鸟的进化过程: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
(3)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植物进化历程:海洋的原始单细胞藻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⑵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或哺乳类。
⑶生物进化趋势: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⑷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三、生物进化学说
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舰考察,提出了——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2、自然选择学说:争中容易获胜,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3、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四、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⒈()
著名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组的观点;
⒉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关键阶段,具有语言,会用火、狩猎、制造工具)→智人
第17章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陆生动物中的和昆虫能够在空中振翅飞行或滑翔。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是行走、奔跑、跳跃、和爬行,如蜥蜴的爬行、熊的行走等。水生动物适应水生环境,它们的运动方式以游泳为主,游泳的方式也各具特色,如鱼靠鳍的摆动、海龟靠四肢的划动等。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
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第18章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的动作、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2、主要类型:
动物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如章鱼喷墨汁、狗吼叫等。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迁徙行为:某些动物随着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行为,如:角马迁徙,燕子南飞,鱼的洄游。社群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如:蚂蚁、蜜蜂、猴子、企鹅等。蝗虫不存在社群行为,因为它们个体之间没有分工合作。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第19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⒈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⒉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
生物成分消费者:人和动物——吸收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
⒊食物链与食物网: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完整的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植物)开始。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那么是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0时,≥0;当<0时,无意义;②=;③。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那么是的立方根,记作:;

(2)性质:①;②;③=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0,≥0);(≥0,>0)。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1.多边形的分类:

特殊

菱形

矩形

特殊

正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

特殊

梯形

特殊

等腰梯形

边数多于4的多边形

特殊

正多边形

平行四边形

特殊

文本框:多边形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别: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面积计算,即S菱形=L1*L2/2)。

(3)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4)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5)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互补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相连两边重点的线段。性质: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

4.中心对称图形: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

1.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相关知识。

2.点的坐标间的关系:如果点A、B横坐标相同,则∥轴;如果点A、B纵坐标相同,则∥轴。

3.将图形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轴对称;将图形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轴对称;将图形的横、纵坐标都变为原来的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第六章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定义:若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为常数,)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当时称是的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列表取点、描点、连线,标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经过;>0时,经过一、三象限;<0时,经过二、四象限。

4.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1)当>0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上升趋势;当<0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图象呈下降趋势。

(2)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与轴的交点为。

(3)在一次函数中:>0,>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0,<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0,>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0,<0时函数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在两个一次函数中,当它们的值相等时,其图象平行;当它们的值不等时,其图象相交;当它们的值乘积为时,其图象垂直。

4.已经任意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图象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5.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2.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消元的基本方法是: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③图象法。

3.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4.解应用题时,按设、列、解、答四步进行。

5.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看成一次函数,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看成求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

2.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指的是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13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