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许多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学生常见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宇宙间各种物质实体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和尘粒统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423

相关知识

2017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017高考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7高考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高考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高中地理最易混淆的30个知识点


高中地理最易混淆的30个知识点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第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疑直接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1、掌握冷暖锋面图的识读、判别。
2、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1、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差异及其典型实例。
综合课
讲述法、讨论法、读图法、谈话法
1课时


一、组织教学
请各位组长点名,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一期间你们有没有出去游玩啊?
[学生]有。
那么你们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会不会看一下天气预报,作为出行参考啊?
[学生]会。
绝大同学都会收看天气预报,因为如果下雨的话出去就不怎么方便了。那看天气预报时,你们是不是只关注是否下雨啊?还会不会去了解其它方面的信息呢?比如说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近期的天气走势呢?
[学生]会看气温,但是不看走势。
其实天气走势的对我们也是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者“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三、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承转]天气系统是形成天气的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及过程。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能出现不同的天气。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既然我国面积如此广大,那同一时间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天气是否一样呢?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天气状况是否又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很好,看来同学们平常都很注意观察。天气之所以会不同其实就是因为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造成的。同学们可能对后半句话不能理解,什么叫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呢?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锋面系统,它会告诉我们答案。
[板书]一、锋与天气
[承转]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提问]那么什么是锋面呢?
[学生]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的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板书]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承转]回答得很好,但这里讲到了冷暖气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气团,课文中有解释。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的空气,叫做气团。
[板书]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承转]大家看这个概念,“大范围”与“性质均一”分别体现了气团的什么特点呢?气团的范围大,也就是它的空间尺度大,而“性质均一”也就说明了其他内部物理性质的均一性。它与普通空气有很大的不同。那我们就通常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而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按我们平时的说法,就是冷空气、暖空气。一般地,我们将温度小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冷气团,温度大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暖气团。那这两种气团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呢?大家根据其温度,密度,重量等方面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从温度方面来比较,那冷气团的温度就比暖气团的温度要低,我们从物理学热胀冷缩的道理来看,冷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收缩,体积就会变小,里面的分子比较集聚,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大;而相反地,暖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膨胀,体积就会变大,里面的分子比较稀疏,那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小。那如果有相同体积的冷暖气团两种,我们根据以前所学的公式:m=ρV(m为质量,ρ为密度,V为体积),我们就可以知道暖气团比较轻,而冷气团比较重。再看一下气压方面,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大气热力环流,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温度低,往往会形成高气压。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知道温度低的冷气团气压高,而温度高的暖气团气压低。
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板书]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思考]是不是暖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高?
参考答案: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所讲的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说固定几度以上就暖气团,在以下就是冷气团。冷暖气团的判断要与经过地区的温度来比较。(即下垫面的温度)刚刚我已经有说过,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为暖气团。而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移动时,则为冷气团。比如,如果有一气团(温度为15℃),它向北极移动,那么该气团对于北极(高纬)来说就是暖气团。相反的,它向赤道地区(低纬)移动,那么它就是冷气团了。
[承转]所以对于冷暖气团,我们要注意,它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当这两种气团相遇时,就出现了一个锋面。锋面又称为锋区,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面与地面往往会有一交线,我们将这条线称为锋线,而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绘图)
[板书]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承转]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会相安无事,静止在原地吗?
[学生]不会
那么它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冷暖两种气团的有关物理性质。已经知道冷气团密度大,比较重,而暖气团密度小,比较轻。它们相遇时,就跟水与油相遇一样,密度小的油会浮在密度大的水上面一样。同样的,暖气团会在锋面的上面,而冷气团就在锋面的下面,所以在图中,冷气团在下面,暖气团在上面。
讲述:在锋面两侧,这两种气团一种占据在锋面上方,一种占据在下方,这两种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锋面附近常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五一劳动节之前,曾下过连续几天的雨。而在这场雨之前,天气晴朗,温度也比较低,而下雨之后天气也晴朗,但气温就比下雨前高出不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确切的说,这是暖锋造成的。有暖锋,相对的就会有冷锋。我们划分冷暖锋,是根据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的。俗话说“成王败寇”,锋面的命名就是以力量强的一方来命名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也就是冷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冷锋;相反地,如果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也就是暖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暖锋。
[板书]2、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承转]这两种锋中,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比较

频繁的天气系统,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多,那冷锋到底有什么天气现象呢?我们接下来通过画图的方式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
画图讲解:
我们可以通过将冷锋系统对一个地方天气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是过境之前,该地区只受暖气团控制,天气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比较简单,表现为暖晴或晴间多云。
②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成云,如果水汽过饱和,就形成了降水。由于暖气团是被迫抬升,所以暖气团的上升速度比较迅速,因此降水时间短,强度大。冷锋的雨区发生在锋面的附近,一般以锋后为主,雨区的宽度比较小。
这里提到了锋后,什么是锋后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我们划分锋前锋后的是根据锋的前进方向来划分的,我们往往用黑色三角形加在锋线简图的来表示冷锋,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冷锋的前进方向。所以锋面前进的方向就是锋前,锋面前进的反方向就是锋后。很明显,冷锋的雨区大部分是在锋后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在锋前,那是因为冷锋的锋面比较陡,暖气团在被抬升过程中来不及爬上锋面就已经在锋前形成降水了。
所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主要表现为阴天、刮风、下雨和降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刮风现象的出现,像北方的沙尘暴,要出现必须有2个条件,即沙子和风,沙子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率少而造成的,而风主要是来自于冷锋。
③第三个阶段是过境以后。过境后这个地区被冷气团控制,相对原先被暖气团控制的时候,气温和湿度有所下降,气压升高,天气又转为晴朗,我们把这时的晴天称为冷晴。我们有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板书]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
[承转]大家看一下黑板,这就是锋面的一种——冷锋。同学们对它作用下的天气现象,要加以明确巩固。刚才我们提到锋的另外一种类型——暖锋。知道暖锋与冷锋相反,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那么它作用下的天气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进来天气情况,前后讨论一下,画一画老师刚才画的简图来分析。

[学生]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的画图情况)请同学到黑板上作图。
讲述:画暖锋首先是要画一个锋面,然后要标出冷暖气团。锋面上面的是暖气团,锋面下面的是冷气团。但是这次是暖气团的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它是自己主动地慢慢爬升,冷气团由于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被迫后退,所以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也是冷锋与暖锋的重要区别之一。
[提问]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讨论得出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连续性降水
为什么这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同样的,如果暖气团含有大量的水汽就容易形成了降水。但由于它是缓慢爬升的,因此降水的时间比冷锋长,下雨的区域也比较宽,强度相对较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暖锋,通常用实心的半圆加在锋线上表示暖锋的前进方向,那么很明显暖锋的降雨区域都在锋前,而且雨区的宽度比较大。
[提问]暖锋与冷锋一样,也有过境前、过境后两个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过境前,该地区被冷气团所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看来大家都很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是正确的。暖锋过境前,该地区被单一的冷气团所控制,天气现象比较单一,表现为冷晴;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对原先被冷气团所控制时的情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小总结]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两种重要的锋,大家看冷暖锋的示意图,我们怎么样来更好的辨别冷暖锋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锋面坡度:冷锋﹥暖锋
(2)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暖锋冷气团的移动箭头会在这里形成一个环流。
(3)雨区范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4)符号:冷锋是线条加黑色三角形,暖锋是线条加半圆。
[思考]刚才讲到冷锋过境时,我们提到了会有大风出现,而暖锋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由于锋面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冷气团气压高,暖气团气压低,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增强了锋面附近的风力,所以产生了大风。而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因而暖锋过境时风速会比较小。
[承转]那同学们想一下,万一冷暖气团的力量相当时,情况又会怎样呢?
我们说会形成另一种锋——准静止锋。因为力量相当,谁也不能推动谁,所以只能准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命名为准静止锋。但是准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它只是移动非常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得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在一个月以上。我们夏天的梅雨天气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使得家里的衣物、墙壁都出现了发霉的现象,因此也有人叫它“霉雨”。由于这种准静止锋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所以我们叫它“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只是准静止锋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锋面在前进过程中受到高大地形的阻挡,而被迫在一个地方准静止下来。最常见的是“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冷锋南下,受到西南山地的阻隔,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停滞下来而形成的。因为是处于昆明附近,因此命名为“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板书]⑶、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承转]我们在这里虽然学了三种锋面,但是对我国的降水和灾害性天气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冷锋。刚刚我们知道沙尘暴就是冷锋影响下形成的。不仅如此,像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这场极端灾害性天气与冷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以及冬季爆发的寒潮都是由于冷锋造成的。
那是不是可以说暖锋对我国的天气就没有影响了呢?当然不是了,我们在前一节课中学过的中国东部雨带的移动,3月下旬开始从中国的南部一直北进,移到黄河流域附近后在9月份迅速南退。其实这个雨带的北进过程就是一个暖锋的前进过程。所以这就是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但是讲到灾害性天气的话,还是冷锋的作用比较大。
[板书]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补充)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承转]接下来请同学们前后桌4个人小组合作,完成第42页的活动,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参考答案:
(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
(2)“是日……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3)“次日……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4)“那雪……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

课堂小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锋有三种,即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1、完成《地理填充地图册》第14页第一、二题
2、(印发表格N份)完成表格
表:锋的三种类型的比较
锋面气团移动符号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团空气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4、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3)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2课时)
(新课引入)教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形容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天气?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读图2.21,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教师再指图说明高压脊与低压槽概念。
出示下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前以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高气压与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南北半球)。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为止。
教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
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
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再对照教材图2.22与图2.23
实施教材47页活动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说出下列天气是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
1、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2、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学生阅读48页案例之台风及其危害,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从另一方面看,台风有没有功劳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师小结,学生形成性练习(略)
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气旋类型中心气压运动方向天气状况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
气旋低压从四周流向中心上升阴雨
反气旋高压从中心流向四周下沉晴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1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