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第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疑直接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1、掌握冷暖锋面图的识读、判别。
2、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1、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差异及其典型实例。
综合课
讲述法、讨论法、读图法、谈话法
1课时


一、组织教学
请各位组长点名,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一期间你们有没有出去游玩啊?
[学生]有。
那么你们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会不会看一下天气预报,作为出行参考啊?
[学生]会。
绝大同学都会收看天气预报,因为如果下雨的话出去就不怎么方便了。那看天气预报时,你们是不是只关注是否下雨啊?还会不会去了解其它方面的信息呢?比如说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近期的天气走势呢?
[学生]会看气温,但是不看走势。
其实天气走势的对我们也是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者“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三、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承转]天气系统是形成天气的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及过程。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能出现不同的天气。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既然我国面积如此广大,那同一时间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天气是否一样呢?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天气状况是否又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很好,看来同学们平常都很注意观察。天气之所以会不同其实就是因为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造成的。同学们可能对后半句话不能理解,什么叫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呢?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锋面系统,它会告诉我们答案。
[板书]一、锋与天气
[承转]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提问]那么什么是锋面呢?
[学生]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的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板书]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承转]回答得很好,但这里讲到了冷暖气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气团,课文中有解释。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的空气,叫做气团。
[板书]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承转]大家看这个概念,“大范围”与“性质均一”分别体现了气团的什么特点呢?气团的范围大,也就是它的空间尺度大,而“性质均一”也就说明了其他内部物理性质的均一性。它与普通空气有很大的不同。那我们就通常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而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按我们平时的说法,就是冷空气、暖空气。一般地,我们将温度小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冷气团,温度大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暖气团。那这两种气团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呢?大家根据其温度,密度,重量等方面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从温度方面来比较,那冷气团的温度就比暖气团的温度要低,我们从物理学热胀冷缩的道理来看,冷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收缩,体积就会变小,里面的分子比较集聚,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大;而相反地,暖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膨胀,体积就会变大,里面的分子比较稀疏,那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小。那如果有相同体积的冷暖气团两种,我们根据以前所学的公式:m=ρV(m为质量,ρ为密度,V为体积),我们就可以知道暖气团比较轻,而冷气团比较重。再看一下气压方面,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大气热力环流,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温度低,往往会形成高气压。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知道温度低的冷气团气压高,而温度高的暖气团气压低。
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板书]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思考]是不是暖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高?
参考答案: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所讲的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说固定几度以上就暖气团,在以下就是冷气团。冷暖气团的判断要与经过地区的温度来比较。(即下垫面的温度)刚刚我已经有说过,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为暖气团。而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移动时,则为冷气团。比如,如果有一气团(温度为15℃),它向北极移动,那么该气团对于北极(高纬)来说就是暖气团。相反的,它向赤道地区(低纬)移动,那么它就是冷气团了。
[承转]所以对于冷暖气团,我们要注意,它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当这两种气团相遇时,就出现了一个锋面。锋面又称为锋区,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面与地面往往会有一交线,我们将这条线称为锋线,而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绘图)
[板书]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承转]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会相安无事,静止在原地吗?
[学生]不会
那么它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冷暖两种气团的有关物理性质。已经知道冷气团密度大,比较重,而暖气团密度小,比较轻。它们相遇时,就跟水与油相遇一样,密度小的油会浮在密度大的水上面一样。同样的,暖气团会在锋面的上面,而冷气团就在锋面的下面,所以在图中,冷气团在下面,暖气团在上面。
讲述:在锋面两侧,这两种气团一种占据在锋面上方,一种占据在下方,这两种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锋面附近常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五一劳动节之前,曾下过连续几天的雨。而在这场雨之前,天气晴朗,温度也比较低,而下雨之后天气也晴朗,但气温就比下雨前高出不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确切的说,这是暖锋造成的。有暖锋,相对的就会有冷锋。我们划分冷暖锋,是根据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的。俗话说“成王败寇”,锋面的命名就是以力量强的一方来命名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也就是冷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冷锋;相反地,如果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也就是暖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暖锋。
[板书]2、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承转]这两种锋中,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比较

频繁的天气系统,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多,那冷锋到底有什么天气现象呢?我们接下来通过画图的方式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
画图讲解:
我们可以通过将冷锋系统对一个地方天气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是过境之前,该地区只受暖气团控制,天气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比较简单,表现为暖晴或晴间多云。
②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成云,如果水汽过饱和,就形成了降水。由于暖气团是被迫抬升,所以暖气团的上升速度比较迅速,因此降水时间短,强度大。冷锋的雨区发生在锋面的附近,一般以锋后为主,雨区的宽度比较小。
这里提到了锋后,什么是锋后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我们划分锋前锋后的是根据锋的前进方向来划分的,我们往往用黑色三角形加在锋线简图的来表示冷锋,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冷锋的前进方向。所以锋面前进的方向就是锋前,锋面前进的反方向就是锋后。很明显,冷锋的雨区大部分是在锋后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在锋前,那是因为冷锋的锋面比较陡,暖气团在被抬升过程中来不及爬上锋面就已经在锋前形成降水了。
所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主要表现为阴天、刮风、下雨和降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刮风现象的出现,像北方的沙尘暴,要出现必须有2个条件,即沙子和风,沙子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率少而造成的,而风主要是来自于冷锋。
③第三个阶段是过境以后。过境后这个地区被冷气团控制,相对原先被暖气团控制的时候,气温和湿度有所下降,气压升高,天气又转为晴朗,我们把这时的晴天称为冷晴。我们有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板书]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
[承转]大家看一下黑板,这就是锋面的一种——冷锋。同学们对它作用下的天气现象,要加以明确巩固。刚才我们提到锋的另外一种类型——暖锋。知道暖锋与冷锋相反,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那么它作用下的天气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进来天气情况,前后讨论一下,画一画老师刚才画的简图来分析。

[学生]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的画图情况)请同学到黑板上作图。
讲述:画暖锋首先是要画一个锋面,然后要标出冷暖气团。锋面上面的是暖气团,锋面下面的是冷气团。但是这次是暖气团的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它是自己主动地慢慢爬升,冷气团由于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被迫后退,所以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也是冷锋与暖锋的重要区别之一。
[提问]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讨论得出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连续性降水
为什么这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同样的,如果暖气团含有大量的水汽就容易形成了降水。但由于它是缓慢爬升的,因此降水的时间比冷锋长,下雨的区域也比较宽,强度相对较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暖锋,通常用实心的半圆加在锋线上表示暖锋的前进方向,那么很明显暖锋的降雨区域都在锋前,而且雨区的宽度比较大。
[提问]暖锋与冷锋一样,也有过境前、过境后两个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过境前,该地区被冷气团所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看来大家都很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是正确的。暖锋过境前,该地区被单一的冷气团所控制,天气现象比较单一,表现为冷晴;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对原先被冷气团所控制时的情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小总结]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两种重要的锋,大家看冷暖锋的示意图,我们怎么样来更好的辨别冷暖锋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锋面坡度:冷锋﹥暖锋
(2)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暖锋冷气团的移动箭头会在这里形成一个环流。
(3)雨区范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4)符号:冷锋是线条加黑色三角形,暖锋是线条加半圆。
[思考]刚才讲到冷锋过境时,我们提到了会有大风出现,而暖锋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由于锋面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冷气团气压高,暖气团气压低,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增强了锋面附近的风力,所以产生了大风。而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因而暖锋过境时风速会比较小。
[承转]那同学们想一下,万一冷暖气团的力量相当时,情况又会怎样呢?
我们说会形成另一种锋——准静止锋。因为力量相当,谁也不能推动谁,所以只能准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命名为准静止锋。但是准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它只是移动非常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得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在一个月以上。我们夏天的梅雨天气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使得家里的衣物、墙壁都出现了发霉的现象,因此也有人叫它“霉雨”。由于这种准静止锋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所以我们叫它“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只是准静止锋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锋面在前进过程中受到高大地形的阻挡,而被迫在一个地方准静止下来。最常见的是“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冷锋南下,受到西南山地的阻隔,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停滞下来而形成的。因为是处于昆明附近,因此命名为“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板书]⑶、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承转]我们在这里虽然学了三种锋面,但是对我国的降水和灾害性天气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冷锋。刚刚我们知道沙尘暴就是冷锋影响下形成的。不仅如此,像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这场极端灾害性天气与冷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以及冬季爆发的寒潮都是由于冷锋造成的。
那是不是可以说暖锋对我国的天气就没有影响了呢?当然不是了,我们在前一节课中学过的中国东部雨带的移动,3月下旬开始从中国的南部一直北进,移到黄河流域附近后在9月份迅速南退。其实这个雨带的北进过程就是一个暖锋的前进过程。所以这就是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但是讲到灾害性天气的话,还是冷锋的作用比较大。
[板书]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补充)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承转]接下来请同学们前后桌4个人小组合作,完成第42页的活动,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参考答案:
(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
(2)“是日……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3)“次日……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4)“那雪……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

课堂小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锋有三种,即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1、完成《地理填充地图册》第14页第一、二题
2、(印发表格N份)完成表格
表:锋的三种类型的比较
锋面气团移动符号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团空气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4、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3)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2课时)
(新课引入)教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形容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天气?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读图2.21,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教师再指图说明高压脊与低压槽概念。
出示下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前以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高气压与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南北半球)。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为止。
教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
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
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再对照教材图2.22与图2.23
实施教材47页活动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说出下列天气是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
1、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2、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学生阅读48页案例之台风及其危害,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从另一方面看,台风有没有功劳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师小结,学生形成性练习(略)
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气旋类型中心气压运动方向天气状况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
气旋低压从四周流向中心上升阴雨
反气旋高压从中心流向四周下沉晴朗

精选阅读

山地的形成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地的形成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1课时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3、火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略。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教材P82活动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地球运动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运动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略。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描述自转的方向。
略。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略。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略。
地球仪自转。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略。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3地球自转速度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略。
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略。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P16活动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一、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
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画法: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

2、北极上空图:

3、南极上空图

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二、时区和日界线
(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

1.地方时
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135°E75°W
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
(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教师带学生解题: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出示投影片: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
教材P18活动题。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
二、时区和日界线
1.地方时
2.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一、黄赤交角:23°26ˊ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略。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回归线的意义。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略。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略。
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ˊ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三、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第四课时:复习课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

(1)恒星日与太阳日。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
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 表示恒星日, 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 (长或短),原因是 。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 ,时间为 。
答案:(1)BC
(2) 短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o,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科学研究用。
(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恒星日大小不变。
读右图,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
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
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
下图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
置。
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B.9时C.3时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B.7日8时C.6日20时D.7日20时
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
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北京时间和0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 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
此图右边第一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o)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o-
(20时-15时)×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o为东半球,
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0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o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1o,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之间。

(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
(2)7,1
(3)10,40,12,0

(备注:此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
读右图回答1-2题

1.A点位于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
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
C.北京的东南方向
D.中山站(科考站69o22′24″S,76o22′40″E)的西北方向
2.此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鄂毕河和叶尼寒河下游出现凌汛
B.北印度洋自东向西行驶的船只正好顺水
C.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D.我国长江中正游平原农田中,油菜生长良好
3.图示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夜半球图,
分析回答:
(1)这天是 月 日
(2)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A点当日的
昼长是 时。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地转偏向力可忽略不计的是点。
(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日点附近,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和 气团,北印度洋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5)图中C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A为太阳直射点),完成以下要求:
(1)该图表现出完整的 (洲或洋)范围,这里蕴藏丰富的
 资源。
(2)此时地球上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3)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是 方向流向。
(4)在图上画出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与过去的一天的两条分界线,
并标注出经度。
(5)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 (略大于、略小于、等于)
过去的一天的.范围。

1.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判断,A点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北京南。A点又在东经130o到东经160oE之间,因此可准确判断A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2、A
3.(1)6月22日 夏至日(2)4点16时
(3)B B(4)远日点 东南季风热带海洋气团
(5)西南60o34′
4.(1)南级洲煤炭(2)北极圈以北地区(3)逆时针
(4)图略,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为当日12点,A点所在经线为180o,即日界线,另外可知0o经线此时为零点,因此新的一天与过去一天的分界线即为0o经线和通过A点的180o经线。(5)等于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几种常见的天体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2、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

第二课时
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1、八大行星
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八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1(1)八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过7°,说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八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类别包括行星距日
远近体积
质量平均
密度表面
温度卫星数目光环
有无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近

远小大高

低没有很少无
巨行星木、土大小多有
远日行星天、海介于前两者间介于前两者间较多有无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1课时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略。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你知道其机理吗?
略。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略。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

P25活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