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次改革。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改革变法历时7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三冗危机
两积问题
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辽和西夏战争频繁。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人物资料
改革内容
1069年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标志着变法开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历史作用
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010学年下学期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B、思想文化繁荣
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②实行俸禄制③实行中央集权制④确认土地私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
C、阶级斗争尖锐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
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B、管仲改革—齐国C、李悝变法—魏国D、吴起变法—楚国
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相地而衰征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
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B、革命C、变法D、思想争鸣
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D、正式废除井田制
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B、军事强大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
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普遍推行县制
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
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DBDDABCA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CCDBADDCD
二、材料题
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
(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
(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
22、措施:重农抑商。
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
课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内容:
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2.内容:
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
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D.粮食税制度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
(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内容:
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2.内容:
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
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
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
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D.粮食税制度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
(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33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