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2课时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网观全局
上层建筑的变化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争霸兼并战争
秦国强大
生产力的发展
旧贵族抵制
顺应潮流
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商鞅之死
加强中央集权
的政治改革
社会习俗改革
统一基础
影响后世
百家争鸣局面
改革变法风潮
秦法未亡
考点释读与探究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具体特征和表现
(1)经济:
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2)政治:
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士阶层活跃。(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考点二、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2)典型①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的变法
(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2)典型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
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有人认为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终结,其主要依据是()
A.齐国不再对周天子定期朝贡B.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
C.周朝的文化延续性被中断D.管仲为相破坏了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考点三、商鞅变法
1、背景:社会大变革;秦孝公力求变法图强;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2、改革内容与具体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制度,以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②,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2)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①奖励,实行。②废除“”,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①严密的制度,制定。②普遍推行,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③“燔诗书明法令”,制订。(4)社会习俗的改革①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②强制推行政策。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制度,制度的建设的开始。(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4)社会发展①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②为秦国全国奠定了基础,许多措施影响后世。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对历史进程发展的影响。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
《史记·商君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
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第一目"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4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50年两次)
1、背景: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其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伍什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⑤改革旧俗。
3、结果: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影响: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③厉行法治,赏罚分明;④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⑤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6、启示:旧势力的顽固和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法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3)材料三中的作者对“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所持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2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剥夺旧贵族特权;法不阿贵;废井田,开阡陌。
(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3)否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分)
(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02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