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文化地理中概念的教学如何突破 人教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地理中概念的教学如何突破 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文化地理中概念的教学如何突破

文化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文化地理"是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新名词、新概念很多,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好这些概念、正确地区分这些概念,能正确地应用概念解决文化地理中众多的判断题、区分题,关乎这一单元教学任务的成败。以下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对本单元中几组重要的概念作对比分析。

1.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可以外延到世界上所有由人类创造的事物、现象和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财富,是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事物,也就是精神文化。

2.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文化要素是指所有符合广义的文化概念的事物,它包括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一切文化要素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自然要素则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它们很少或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角洲是自然要素,城市公园里的瀑布、长江三角洲上的农田则属于文化要素。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455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专题突破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四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相对于地球属于平行光(并非地球自转形成)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1)晨昏线(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由东向西运动)
(2)晨昏线
①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0,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②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3、昼夜交替的周期:
(1)长度:1个太阳日(24小时)
(2)存在意义: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作息时间;长度有利于地球生命的繁衍。
二、时差
1、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1)地方时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他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经度每差10,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知道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来。
(3)区时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每一区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称为这个时区的区时,零时区的区时也叫国际标准时间,在区时上,除东西12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8区是12点时,东10区是14点;西2区是2点。即东8区比西2区早10个小时,比东10区晚2个小时,西12区比东12区在区时上晚24小时。
(4)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1区-东11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1区-西11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12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5)北京时间:世界各国在使用时,依据各自地理、经济和政治状况;采用不同时区的区时作为法定时,因为这种时间及其适用范围,通常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或政府当局以法令形式制定颁行的。北京时间并非北京的地方时,而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我国在行政上对全国(7)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三、日界线
1、人为日界线(固定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见下图)
2、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不断变化的,0时线的东边比西边日期早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可以重合,即180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3、确定日期的运算方法: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经线或那条经线是180°经线;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①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②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一天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③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④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四、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1、偏转原因:由于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得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
2、偏转规律:沿着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无偏向。
3、力的大小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4、主要应用区域:水运动和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专题突破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信息技术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结合各类资源的普查、环境和灾害的监测考查遥感的应用;二是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三是结合野外测量、飞机、轮船的航行等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四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交叉使用。
考点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面状的地理事物)
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备注
资源普查矿产、水、土地、森林草场、野生动物资源等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灾害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有助于防灾减灾
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程度监测
遥感解读:①关键装置:传感器②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同一地物不同阶段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③特点: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的是信息实时,快速,大范围获得,开始获取的信息是所遥感区域的全面信息(完整信息的遥感图片),后来要根据需要保留,解译信息,制成专门的遥感图件④类型: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
考点2、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点状地理事物)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①交通指挥调度:车载GPS接收机使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并接受指挥调度。②航海导航:GPS系统为海上船只航行提供了连续、高精度的大量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益拥挤的航路,提高了航行安全度和航海效益。③航空导航:GPS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空中导航与监视,进场与着陆、机场场面监测与管理、航路监测、飞行测试和特种飞机的救援与搜索④航空摄影测量:利用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不仅减少了地面控制点的数目,而且还缩短了成图周期,降低了成本。⑤GPS还能应用于旅游探险等。
全球定位系统解读:①定位:三颗卫星就可以定位②运动中的地物定位:需要四颗卫星。
考点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处理信息的手段)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①资源清查: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②灾害监测:借助遥感数据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③城乡规划:它涉及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个地理变量和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将这些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④宏观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解读:①本质: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手段。②原理:它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③特点: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并可及时更新信息,与传统纸质相比,所表达的内容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推动是举世公认的,也值得我们自豪,同样,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响誉全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境外的文明、文化形式在中国大地受到喜爱、欢迎。比如街舞、迪士科、酒吧、咖啡屋等等,而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其中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外来饮食文化形式。这就是文明、文化的全球化。那么这种饮食文化入境后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起来对这一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现象作一解读。

2、(1)出示课件:麦当劳广告短片作导语

这三则广告中分为两组可以看见什么中国文化元素?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麦当劳。

(2)多媒体出示麦简介

麦当劳,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自1955年由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力诺洲成立公司以来,以金色拱门下的美味汉堡和亲切的服务,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现在麦当劳公司餐厅每天都在为全世界4700万以上的顾客提供优质的品质和服务。今天,麦当劳在全世界1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0000家餐厅,全球营业额达104.9亿美元。

3、出示教学目标

(1)解麦当劳文化的意义。

(2)了解“全球化”和文化冲撞的特点。

(3)学会辨证地接受文章的观点。

4、过渡

麦当劳对大家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们早已熟悉了它。作为一种美国快餐食品品牌,麦有其鲜明的特征:快捷、价廉、被大众接受。麦当劳以其独特的成功商业模式获得了世界餐饮第一的地位。

5、文本解读

A.1、(1)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麦当劳为了在中国拓展市场作了哪些努力?)

(2)哪些有变动,哪些保持原样?

(3)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1)温馨的就餐环境,优良的服务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新的行为举止

中国人心中的麦和麦的企业哲学

(2)变化的是:~营销策略、(营造中国式麦当劳、地方企业)、中国特色

塑造地方企业的形象

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

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由于员工大多数是中国人,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本地,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地方学校和街道组织建立特殊关系,派员工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每天早晨还升中国国旗。)

不变~饮食品种、服务、管理模式

(3)表明:麦当劳的经营者主动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积极态度,这些改变说明,外境文明文化融入另一种文明文化时的本土文化过程,也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

文化交流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B.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化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1)文化的交流过程是双方的交流与融合。

麦当劳在中国的销售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到了中国以后逐渐地地方化了,M的地方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活动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用我们书本的一个词,叫做全球化。这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全球化:是社会文化过程,其形式是各种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触和碰撞,其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动和混合。

提示: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他们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接触中相互审视,互取所需。

6、问题探讨

问:有人认为随着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外国饮食文化的进入,传统中国餐饮文化将越来越难以固守阵地,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明确:西式快餐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但是由此断言中国文化的M话乃至危言耸听地认为殖民主义卷土冲来,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多少经验的根据。

中国的M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也不同于西方的原形。

我们接纳、融合西方的真正态度应该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冯骥才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7、出示课件(融合)

2005年12月19日,麦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合:在具东方特色的扇面上绘制出M的黄金双拱以及2008年奥运会会徽。麦当劳事务观官罗凯睿表示,希望通过多种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把麦当劳及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搜索)

活动体验:

8、设想你是中国特色文化的推广者,你打算将哪些中国或者本地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提示:服饰文化中国武术书法艺术

饮食文化凤凰臭豆腐干、水蜜桃、双山绿色食品、梅花糕、拖炉饼等)

中国京剧草编制品茶文化河阳山民歌

9、课后作业:对肯德基作调查

调查内容括:主要食品、客流量、主要消费者、服务态度、顾客就餐表现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经过,分析其背景及影响,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2)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材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间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形成全球史观;明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外交关系的处理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2)通过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难点:

(1)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2)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报告》发表、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美现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三、教材分析: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节主要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展开。其中,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其影响、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在教材中均有表述。学生需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背景及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授课节数:1节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中已学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知识准备状态较好;

2.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生善于预习,对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乒乓外交、美日对台关系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图表法等。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观察法、联系与归纳的方法、图表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利用课件“联合国大厦”,设问:你知道图中这幢建筑是哪个国际组织的大厦吗?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组织的?(学生思考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一个子目“中国重返联合国”。

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探究一]为什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说法?当时恢复合法席位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哪个国家?针对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的你,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道路平坦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联合国的成立及新政权直接获得旧政权席位规则、中国在联合国支持率上升图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体会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内在因素和必然性,板书原因。)

材料一:中国人到联合过来,就好像他们是月球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二:毛泽东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材料三: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周恩来向当时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博士表示:中国不在联合国已经很久,中国可以再等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的安排。

(2)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学生板书,学生点评)

(3)[探究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了什么?有何影响?(播放课件乔冠华在26届联大开怀大笑的一幕,板书影响。)

材料一: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材料二: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材料三:在联合国这样一个普遍性最为广泛的国际性组织里,中国代表团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那当然是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国革命的肯定。我们代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当然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但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一时刻的重大意义。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3.中美关系解冻

(1)[探究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是不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一环?

(2)[探究四]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逐步缓和?(播放尼克松访华课件,板书)

材料一:1967年,尼克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不能让7亿有可能成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愤怒状态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声称,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总统,“到头来必须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共产党的中国的领导人谈判。”他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又说,他“将会访问中国,如果肯发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今后八年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材料二: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材料三: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中美现代外交演变一览表”:

时间

标志性事件

地位或意义

新中国成立

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孤立、封锁中国

资本主义阵营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1971.31971.71972.21978.121979.1.1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3)[探究五]]根据下列材料,分别指出这些材料指的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五与材料四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教材102页“知识链接”,体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美双方及世界形式有何影响?(板书影响)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材料二:尼克松在事后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材料三:在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3年没交往了啊!”事后,尼克松在华的七天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材料五: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六: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4.中日邦交正常化

(说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让我们看看中日关系的改善吧。

(1)[探究六]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大肆屠杀、奴役中国人民,中国为何在20世纪70年代同意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日本为什么要抢在在美国之前同中国建交?说明了什么?

(2)[探究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思考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状态”?

(3)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中日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八、小结:

[探究八]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并且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本节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的?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

(教师口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学生回答),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请听下回分解,并请大伙们做好预习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堂练习。)

九、课堂练习: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蓬勃兴起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西欧、日本不再对美惟命是从

2.(2007天津文综,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3.(2004全国文综Ⅲ,2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

4.解决以下问题:

(1)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2)以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史实,分析中美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3)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十、课外练习:

1.书面作业:列举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重大成就。

2.[探究九]请大家搜集有关材料,探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哪方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否说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转折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13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