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会画平行线,知道平行线间距离相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两直线间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对于平行线你有哪些了解?

二、发现数学问题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行线吗?

指导:拓展思路:铁轨,电车,算盘,直尺。

抽象出平行线。

2.想一想:平行线的样子。

3.将生活实例抽象出直线。

4.指导看书

5.(异面直线)

(1)观察这两条能相交吗?延长后能相交吗?

(2)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呢?为什么?

(3)试着摆一摆这组不相交的直线为什么无法摆出?并说明理由。

6.小练: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为什么?

7.学画平行线

(1)自学画法,独立试画。

(2)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试用最佳方法画一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3)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4)线平行无论怎么延长也不相交。

(5)相邻的两边是平行的。

2.游戏:找出图中藏着的平行线。

四、作业:

画平行线;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

教学反思:

学生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完善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平行线,实际测量平行线间距离相等,教师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操作。

延伸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平行线》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平行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平行线》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力。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 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平行线间的距离;理解平 行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 的。

过程与方法:

由情境引入,通 过动手量、同桌讨论,初步体会到能用直尺量出两条平行 线 间的距离,得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节 俭意识,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工具度量平行线间的距离,知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教学难点:

能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例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平行现象。

2.创设情境引新。

这是两根互相平行的水管,由 于工程需要,现在要用一根水管把它们接通。这是设计草图,你认为选用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

二、新授

1.打 开书第5 7页第3题。

1)量一量所给平行线之间线段的长度,并填写。

2)比一比,哪条线段最短?

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于两条平行线的线段最短,我们把这条线段 的长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选用 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为什么?

2.两条平行线之间有多少条这样的垂线段呢?

试着在57页的 草图上先画一画垂线段再量一量,你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个距离就是平行线间的宽。

三、练习

1.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是连接两条平行线的线段的长。( )

(连接两条平行 线的线段有两种情况垂直和不垂直)

②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互相平行的垂线段。 ( )

2.画出下列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并量出其长度。

3.火眼金睛: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用工具检验

四、拓宽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过马路最短的路线

2.作业本复原

五、课堂总结

找一找课前你所找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练习》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练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练习》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9课时垂线与平行线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能正确把握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进一步巩固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能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所学垂线、平行线的知识。

二、练习。

1、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

反馈,说说量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

反馈,说明理由。

交流明确: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中,如果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否则,两条直线就不互相垂直。

3、练习十五第10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用正确且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4、练习十五第11题。

先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的活动发现∠1和∠2相等,再任意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并猜一猜、量一量。

想一想如果a、b不是互相平行的直线,那么∠1和∠2还会不会相等。

5、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的?

交流不同的画法。

6、练习十五第13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根据已知的两条线段画出一个长方形。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画一画。

展示和交流。

三、思考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交流方法。

预设:可以先找出长方形每条边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中点,对边中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也可以连接正方形对角的顶点,对角顶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还可以用一张正方形折出这个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6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2、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垂线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出示例6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每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

说明:这些物体的面上都“隐藏”着一些相交的直线,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

结合场景图分别画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2、观察、比较,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与一点,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成4个角。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右边两组直线相交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

出示一组垂线,说明: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揭示课题)

指上面的三组直线,提问: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3、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见过互相垂直的例子?

二、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点,指出: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外还有一个点,我们用字母“P”来表示这个点。习惯上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作已知直线,点P是直线外的一点。

从点P向已知直线任意画一条线段,并与已知直线交与一点,谈话:像这样从点P起,向已知直线画线段,可以画多少条?

从点P起分别向已知直线画几条线段,且其中有一条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提问:在所有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是哪一条?

讨论:还能找到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在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有多少条?

再问:这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与其他不垂直的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

学生看书第90页例7中的图,量一量图中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所有线段的长度,看是不是这条垂线最短。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通过测量,你认为上面的发现正确吗?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指图中的垂直线段,指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也就是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

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点P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7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垂线的画法。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1)你还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生活中哪里有互相垂直的现象?

2、提出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画垂线。

(2)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书上第91页例题8(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提醒学生一些画图的技巧,如,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已知直线上的点重合时,要稍离开一些,才能使画出的直线正好经过直线上的点。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①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然后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靠已知点;

③最后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师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最后让我们标注上垂直符号。

三、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法与建议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一第3、4、5题。

第5题: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五、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2、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垂线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出示例6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每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

说明:这些物体的面上都“隐藏”着一些相交的直线,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

结合场景图分别画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2、观察、比较,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与一点,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成4个角。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右边两组直线相交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

出示一组垂线,说明: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揭示课题)

指上面的三组直线,提问: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3、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见过互相垂直的例子?

二、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点,指出: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外还有一个点,我们用字母“P”来表示这个点。习惯上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作已知直线,点P是直线外的一点。

从点P向已知直线任意画一条线段,并与已知直线交与一点,谈话:像这样从点P起,向已知直线画线段,可以画多少条?

从点P起分别向已知直线画几条线段,且其中有一条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提问:在所有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是哪一条?

讨论:还能找到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在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有多少条?

再问:这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与其他不垂直的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

学生看书第90页例7中的图,量一量图中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所有线段的长度,看是不是这条垂线最短。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通过测量,你认为上面的发现正确吗?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指图中的垂直线段,指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也就是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

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点P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10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2、进一步感受垂线和平行线的特点,能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小组内交流: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

依次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

全班反馈。

二、练习与应用

1、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按要求画出相应的线段和射线。

展示和交流。

提问:为什么画线段时可以指定线段的程度,而画射线时却不能。

2、教材第96页第2题。

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说说每个角各是什么角。

具体说说量角的方法。

3、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再按要求画一画。

组织展示和交流。

4、第4题。

(1)出示左边的正方形,让学生按要求量出相关的度数,比较量得的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右边的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一量,说一说。

5、第5题。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同桌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6、第6题。

读题。

说说怎样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独立完成画图。

组织展示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1、第7题。

组织学生分别按要求折一折。

组织反馈与交流:你是怎么折的?有什么不同折法?

2、第8题。

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排水口的位置,再说明理由。

四、评价与反思

说一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对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还觉得有困难。

结合教材列出的指标,用给“★”涂色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能正确把握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进一步巩固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能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所学垂线、平行线的知识。

二、练习。

1、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

反馈,说说量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

反馈,说明理由。

交流明确: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中,如果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否则,两条直线就不互相垂直。

3、练习十五第10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用正确且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4、练习十五第11题。

先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的活动发现∠1和∠2相等,再任意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并猜一猜、量一量。

想一想如果a、b不是互相平行的直线,那么∠1和∠2还会不会相等。

5、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的?

交流不同的画法。

6、练习十五第13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根据已知的两条线段画出一个长方形。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画一画。

展示和交流。

三、思考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交流方法。

预设:可以先找出长方形每条边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中点,对边中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也可以连接正方形对角的顶点,对角顶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还可以用一张正方形折出这个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1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出示一条线段。

提问:

(1)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2)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板书:两个端点)

学生画一条线段。

(3)观察、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

(4)刚才大家画的一条线段‘能量出你画的线段的长度吗?线段可以度量,那么线段的长度是有限长的还是无限长的?(板书:有限长)

(5)谁能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2、认识射线。

(1)出示城市夜景图。

提问:这个城市美不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夜景中的追光灯。)

提问:这些灯光是哪儿来的?

说明:追光灯打出的灯光向某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使这个城市的夜景更加美丽、迷人。

(2)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灯光的图形,叫射线。(板书:射线)

(3)教师画射线: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射线的另一端可以继续延长吗?它的长度可以确定吗?说明了射线是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板书:无限长)

(4)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的,只有一个端点)

(5)教师介绍:手电筒、太阳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学生举例。

(6)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教师示范:先点一个端点,再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学生练习画一条射线。

提问:谁能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3、认识直线。

(1)(先出示一条画好的线段)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2)把直线和射线、线段比一比,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3)用直尺或三角板可以画直线,画时要先点一点吗?为什么?直线可以度量吗?为什么?

(4)学生画一条直线。

4、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教者根据三种线的特点板书)

5、完成“试一试”。

学生量一量,说说在A、B两点的所有连线中,是否还能找到比35毫米这条线段短的线。

6、学生动手画。

(1)出示一个点,请同学们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提问:过这一点还能画出直线吗?(学生动手画)你可以画几条直线?

(2)出示两个点,请同学们同时过这两点画出一条直线。

提问:过这两点还能画出直线吗?

二、认识角

1、导人:(出示角的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名称是什么?

(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2、认识角及其名称。

(1)演示,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先点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

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

(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从角的组成过程看,画角时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示范画角。

(3)学生练习画角。(画出不同方向的角)

(4)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5)提问: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6)学习角的符号、角的记法和读法。

3、完成“练一练”。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垂线》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垂线》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画、观察掌握垂线的画法,了解和研究垂线、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严谨的作图习惯。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于直线你都理解了哪些知识?

2.试画垂线并思考。

二、新授

1.在画垂线的练习中,感悟“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2.归纳总结: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动手测量感悟“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4.认识点到直线距离。

5.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提高练习

1.画垂线时,没有三角板,只有直尺怎么办?

2.若直尺也没有了,怎么办?

3.只有一张形状不规则的纸怎么办?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但是缺乏工具的同时,方法不是很灵活很巧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今后要加大培养力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4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2、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

直尺、量角器、钟面、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任意画一个角。

3、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角的分类。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2、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画在本上。

4、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角的大小范围。

(1)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

(板书:锐角:小于90度)

(2)提问: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板书:直角:90度)

5、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

(板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并写上角的符号。

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出平角的度数。(板书:180度)

提问:想一想: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让学生看一个平角,变换方向和位置。

6、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周角的定义,周角是360°。(板书:周角:360度)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7、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吗?

(锐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8、练习。

“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去画一个50°的角。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3)教师小结画角方法,并演示:

①画一条射线。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50°的刻度线点一点。

③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2、“练一练”第2题。

(1)请同学们试着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2)请一名学生演示画角的过程。

(3)画好后同桌交换,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四第1、2、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行程问题》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行程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同时”、“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遇时间”和“速度和”的概念。

掌握解答求相遇路程和求相遇时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的能力。

在解题训练中加强动手操作和画图(线段图)能力的培养,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词语:“同时”、“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遇时间”和“速度和”,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

教学难点:

建立“相遇时间与共同行驶路程”的关系求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解答:

1.一列客车从天津开往北京,共用3小时,每小时行116千米。从广州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长348千米。一列客车从天津出发3小时后到达北京,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长348千米。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每小时行116千米,一共要行驶多少小时?

对以上三题的要求:独立审题,借助手势分析后,试画出线段图。

线段图:(略)

二、只列式不解答:

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小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大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对这两题的要求:独立审题,依然是先借助手势分析后再试着画出线段图,在途中的表示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同时”、“相对而行”、“相遇”

线段图:(略)

三、总结第二题中相遇问题的三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共同行驶路程

四、练习:

1.甲乙二人分别学校和县城两地相向行走,甲每小时走4千米,乙每小时走5千米。甲从县城出发走了8千米后,乙才从学校动身,两人2小时后相遇,学校与县城相距多少千米?

独立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独立画图分析理解“相遇时间与共同行驶的路程”间的关系。

线段图: 2小时相遇

甲 8千米 4千米/时 5千米/时乙

县城 学校

?千米

2.两个同学同时从相距21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张华每小时行3千米,李平每小时行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

独立审题分析。

(2)学生画图展示交流,说理:

3.甲乙两组工人要铺设11200米光缆,他们同时从两端铺线,甲组平均每天铺设840米,乙组每天铺设760米。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4.王师傅每小时做70个零件,李师傅每小时做50个零件。两人同时开工合做840个零件,经过几小时完成?完成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5.学校与县城相距26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行走,甲每小时走4千米,乙每小时走5千米。甲从县城出发走了8千米后,乙才从学校动身。乙出发几小时后二人相遇?

教学反思:

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同时”、“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遇时间”和“速度和”的概念,掌握很好的掌握了解答求相遇路程和求相遇时间方法,学生分析解答的能力得到发展,在解题训练中加强动手操作和画图(线段图)能力的培养,促进思维的发展。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我安排四个环节:谜语导入,认识“间隔”;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扩展延伸;总结回顾,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意在体现在以下两个意图:

一、将愉快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是在泡沫条上模拟种树,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次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式,通过摆手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17—118页的例1和例2。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演示模拟栽树来发现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章节,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藏在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的的植树问题的过程,发现间隔数和种植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模型,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树”的关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塑料小树若干、泡沫条若干、作业单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认识“间隔”

(1)猜谜语

哥儿十个分两家,干起活来要请它。开机器,种庄稼,越干越巧劲越大。(猜一人体部位)

(2)找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3)认识“间隔”

【设计意图:我用谜语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环境。从情境中产生了问题,从问题中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植树方案。师引导学生从小的数据入手,通过模拟演示栽树,探讨规律。

①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请同学们在模拟的泡沫条上植树,并把植树方案摆出来。

【学情预设:通过设计植树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在泡沫条上演练,由于考虑到让学生将三种植树方案都想出来,难度还是很大。所以我在学具方面准备得充足,泡沫条上每隔5米标出,泡沫的一端有房子也标出,通过生的模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②交流,探讨。得出有三种的植树方案。“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数”

③怎样求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模拟种植,初步体会种植中蕴含的规律,引导种植与棵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规律:

学习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那这道题数字很大可以像上一道题一样在泡沫上模拟演示吗?那可以怎么办呢?

课件演示:画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列式解答。

板书: 两端都种:棵树=间隔数+1

(师生共同解决例1)

【学情预设:学生在掌握了之前出示的三种情况,对于这道题,学生会轻松解决这一道题。】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和我们共享一下吗?

(2、)师: 重点引导:因为小路的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猩猩馆,所以两端都不能栽树。

(3)课件演示:

板书: 两端都不种:棵树=间隔数—1

(学生独自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模拟植树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植树的三种类型。教学新课时,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在遇到教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000÷50=40(个)

40+1=41(座)

41×2=82(座)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5—1 =4(段)

4×8=32(分)

3、一个圆形花圃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6÷3=12(盆)

(4)判断:

(1)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80米。( × )

(2)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的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感谢同学们为我带来的40分钟幸福时光,接下来我送你们一首儿歌,来结束这节课。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两端不植多少棵?

间数减1是棵数。

只植一端多少棵?

棵数等于间隔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时,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既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又是激发探索兴趣的过程。】

平行线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平行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平行的概念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平行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他们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平行现象充满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以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平行的概念,最后以课堂与生活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学习方法

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所用教具学具:课件、木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目标展示

1.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2. 拿出准备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二、目标感知

课件出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汇报。(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3.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4.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5.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6.教师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根小棒,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三、目标达成

课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四、目标累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目标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师生共同完成。

六、目标预览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线。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有平行线吗?

2.你会画平行线吗?需要什么工具吗?预习79、 80页借助工具自己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七、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平行线》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46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