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时、分、秒》(下载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下载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下载版)《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下载版)《分米的认识》(下载版)《千米的认识》(下载版)《吨的认识》(下载版)《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下载版)《三位数加三位数》(下载版)《千以内进位加法》(下载版)《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下载版)《三位数减三位数》(下载版)《减法解决问题》(下载版)《整理复习》(下载版)《倍的认识解决问题》(下载版)《倍的认识练习课》(下载版)《整十、整百乘一位数》(下载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下载版)《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下载版)《两位数乘一位数练习》(下载版)《三位数乘一位数》(下载版)《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下载版)《解决问题估算》(下载版)《解决问题》(下载版)《整理和复习》(下载版)《认识四边形》(下载版)《认识四边形练习》(下载版)《认识周长》(下载版)《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下载版)《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练习》(下载版)《集合》(下载版)《集合练习》(下载版)《四则运算的复习》(下载版)《单位的复习》(下载版)《分数的复习》(下载版)《认识几分之几》(下载版)《减去一个分数》(下载版)《分数初步认识》(下载版)《几分之一的比大小》(下载版)《几百几十加减》(下载版)《笔算练习课》(下载版)《几分之几的比大小》(下载版)《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下载版)《数字编码》(下载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下载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载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载版)

小编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练习一(1)》《练习一(2)》《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练习二(1)》《练习二(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练习三(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三(2)》《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四》《复习(1)》《复习(2)》《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练习五》《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六(1)》《练习六(2)》《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除法的验算》《练习七(1)》《练习七(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练习八(1)》《练习八(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被除数有0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练习九》《复习(1)》《复习(2)》《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练习十》《平移和旋转图形》《轴对称图形》《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周长是多少》《间隔排列》《多彩的"分数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 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练习纸,透明格子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1. 猜一猜:哪个图形大?

出示:

2. 到底哪个大,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 媒体演示,并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

4.小结:视觉会产生误差,比较图形的 大小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没有格子的可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图形上再进行比较。

展开

4. 讨论:

1.不满一格时,怎么办?(凑整)

2.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轴对称)

出示课题:面积

5. 探究面积的大小:

(1)数一数:

这3幅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一边数一边想一想怎样数又快又好?

(2)反馈:

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你是怎样数的?

7.动手体验,测量实物: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用方格纸测量一些身边学习物品的面积吗?

说一说刚才你测量的物体的大小。

巩固练习:

1.这些图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呢?

(1)两人一组用方格纸比较。

(2)反馈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数一数它的大小。

(1)哪个面积最大?

(2)有什么好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不能失信》教案人教新课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不能失信》教案人教新课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不能失信》教案人教新课标

一、设计理念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是本册教材编写思想,因此,作为一线教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把“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作为备课、设计课文的一种重要策略。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已学习单元前3篇精读课文,对单元主题已有较深了解。本设计旨在孩子们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多形式自主阅读,让他们能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结合单元主题,初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从第二单元课文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几位名人?

2、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一个响亮的名字又将被我们牢牢记住。她是谁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就题目质疑:“失信”是什么意思?宋庆龄为了什么事不能失信?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讲了哪几个人?

b提供句式练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宋耀如一家准备(),二女儿()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爸爸妈妈都劝她(),但她()。

三、角色朗读,感受美德

1、交代任务: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要加上表情和动作哦!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再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铭记美德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

2、小结:“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有人说,“诚信是道德中最美的一朵花”,“使一个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宋庆龄就是如此。(齐读书31页)

3、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出示有关诚信的谚语、格言,全班读,

五、单元总结,升华拓展

本单元,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4为享誉中外的名人,这是4个闪光的名字,更是值得我们深深记住的名字!大家课后可多找他们的故事来读读。

板书:

8我

不能失信

(宋庆龄)一诺千金

做人美德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 P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月、小月、及2月的特点;

2、能够判断平年和闰年;

3、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比较年历卡,得到年月日的有关系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十分有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年历的制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纸 ,彩色水笔

一、观察年历片:

1、完整的年历片上有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年、月、日、星期、表格

2、简单提问:

为什么有12张小表格?

为什么每张表格有7列?

二、自主尝试:表格1

-----年1月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学生尝试

2、 交流:

(1) 一年的开始是几月几日?

(2) 1月1日一定是星期日吗?为什么?

(3) 写到哪一天为止?为什么?

(4) 你认为制作年历片要注意什么?

三、自主尝试:表格2

-----年2月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你怎么知道?这一天是固定不变的吗?

2、2月的最后一天是几?你怎么知道?这一天是固定不变的吗?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

完成P30 年历片

五、装饰年历片

1、你的重要日期标注;

2、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2011年年历片。

六、及时练习

(一)生活中的年月日

1、小淘气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他是()月()日住到外婆家的。

2、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它将历时6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共计()天。

3、小巧今年正好8周岁,可是她只过了两个生日,她是()年()月()日出生的。

(二)找规律,填一填:

(1) 1月、3月、5月、7月、8月、( )月、( )月

(2) 1928年、1932年、1936年、( )年、( )年、( )年

(三)一周有7天,它们是星期几

(1)2008年6月1日是星期( )

(2)2008年12月31日是星期( )

(四)日期的缩写

2004年2月5日

2004年10月2日

(五)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2009年1月份的月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课后反思:

编辑精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版7篇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编辑精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版7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六)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四册新增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一岁一__________。野火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__________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四)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会理解会说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PPT、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听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去郊游,他们带了一些食物,看--(出示课件)

师:他们该怎么分呢?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2个。(板书:2)

师:2瓶水呢?

生:要把两瓶水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1瓶。(板书:1)

师:蛋糕呢?

生: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得半个。

师:半个,那要怎么分呢,这样行不行?(不平均分)恩,这样八戒可就不同意了。

生:不行,要平均分。

师:没错,要平均分。

二、新授

(结合课件导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及分数表示的意义)

1.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蛋糕的一半。表示一半的数要怎么写呢?(板书:?)

我们以前学过吗?那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一份)对,在数学中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一半。那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2.折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分一分。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用斜线涂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并和同桌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谁来展示一下?说一说表示的意义。(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空白部分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因为它也是长方形的一半)

小结: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有3种折法。(出示师折的长方形)

老师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出示),我们用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在横线下板书2),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在横线上板书1)

谁观察到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

生:先写横线,再写2,最后写1。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掌声送给她。想不想跟我一起写个1/2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边板书)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表示分成的份数;一半是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这个分数你会读吗?生指名读

师:读的时候你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啊?生:从下往上。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齐读2遍)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谁来帮老师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真棒!

师:你们知道吗?分数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教学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你们知道分母和分子是什么关系吗?(母子)为什么?

同桌讨论:分母2是什么意思,分子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母子关系?(分母2是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是表示其中的1份。这1份是从里面拿出来的,就好像是它的孩子一样,所以是母子关系。)

3.判断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分数1/2,接下来你能判断一下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生反馈 及时表扬

(判断后导出:四分之一除了这种折法,还有其他折法吗?拿出正方形试试看。)

4.学习四分之一

师:请拿出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四分之一用斜线的方式涂上颜色。

(展示4种折法-说意义)

讨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1/4?

生:因为它们都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师:谁再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小结: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纸的1/4。

师:像 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无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题)。

师:你能说出其他分数吗?

5.小结:这节课相关内容在课本第90页,请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填一填,涂一涂。(反馈)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说分数

师:刚刚我们接触了这个新朋友,下面我就得考考你们了,你能找出这些图所表示的分数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下面,我们再一次创造一些分数,好吗?(师提供各种图形纸张,学生自由折出各种分数,并和同桌说说分数的意义。)

四、总结

师:下课前,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多,老师很开心。其实呀,分数的家族可大了,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五)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何带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9页、90页《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月饼图

学具准备:

正方形、蜡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平均分

创设情境小黄人要带小朋友们去海珠乐峰美食节,(ppt出示图片),小黄人把大家先带到了水果区。

这里有四根香蕉,想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

把四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两根香蕉。(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这里还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一个桃子。(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刚才分香蕉和分桃子,都是每人分得同样多的,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红色字)

二、 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 认识二分之一。

过渡:吃完水果,小黄人又带大家去月饼区。有一块香喷喷的月饼,要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呢?

(每人分半个)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分数,因此: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板书)

把平均分成两份的月饼图贴在黑板上。

手指着月饼图,这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

手指着另一半,问:那这一份又是多少?也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

也就是说,每份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

"它的"是指什么?

这块月饼

谁能再来说说这里的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指名讲、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看黑板齐讲一次。

判断:请你判断每一份能不能用12 来表示

药片图、烧饼图、月饼图

由月饼图引出四分之一

2、认识四分之一

如果要把这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呢?应该怎么分呢?

让学生打开书本第90页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汇报

教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

全班齐读。

把一个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完成后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活动过程中,师巡视并收集生的作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的作品,请该作品的同学出来讲为什么这个作品的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要求用完整规范的话来表达:我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讲完后把作品贴黑板上。

贴好三个正方形,问: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Ppt:小组讨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生讨论后汇报:与折法无关,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3认识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过渡:其实不仅仅有些物体可以平均分成两份,有些图形也可以这样分的。让学生自学并完成第90页图3和图4,完成后和同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 (板书)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写作 (板书)

展示不同的涂色方法,让学生明白每份是它的

4、小结:像12 、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我们今天来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5、以 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举例生活中用几分之一表示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三、 看书质疑。

请翻开课本第90页阅读,看看有什么疑难请提出来。

四、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基础练习

课本9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选择六分之一讲。

2. 综合练习

(1)第94页第1题判断

(2)看图说说

美食广场分了三个区,布局是这样的,请根据提示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 )区占美食广场的( )分之一。

小结:我们讲几分之一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它表示谁的几分之一。把谁平均分,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五、 课堂总结、评价升华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必做题:课本94页第3题。

选做题:找出课本89页主题图中,哪些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块月饼 2份, 二分之一,写作12

把一块月饼 4份, 四分之一,写作

把一个圆 平均分成 3份, 每份是它的 三分之一,写作

把一张长方形纸 5份, 五分之一,写作

像12 、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探究,理解周期性问题的结构特点。

2、 知道使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简洁、便利。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 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4、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数字、文字、记号等排列的重复部分,就是发现 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教学难点】

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引入新知:

(1)师:快过 节了很多的商店都在张灯结彩的,店里都挂 满了一些气球。

投影出示气球图片

(2)小兔欢欢提了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上 面的气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得出结论:气球以“2个蓝、1个绿、2个黄”的顺序5个5个有规律地排列。

(4)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周期问题》。

(5)归纳: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

二、自主探究

例1:照上面那样将气球 从左往右挂下去,第23个气球什么颜色?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有几个是黄色的?

(1)想一想:第23个气球在第几组?为什么?

① 小组讨论:可利用彩色小圆片进行排列。(或是列表法)

②引 导学生列出算式:23÷5=4……3(4表示周期数,3表示一个周期里面的第三个)。

③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气球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这一排列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2)算一算: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

生:一个周期一个绿色,四个周期就是4个绿色,加上最后一个也是绿色,所以有(4+1)个绿色。

(3)练一练:有几个是黄色的?

生:黄色 的气球应该是(4×2)个。

(4)列一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周期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学生可能运用图示法、列表法及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等方法解决这样简单的周期性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从左往右数,第101张是哪种卡片?

说: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为一个周期。)

算:第101张 卡在那一个周期里,是第几个?

(101÷6=16……5。说明第 101个是在第17个周期的第5个。所以是。)

(2)一共有卡片几个?

想:一个周期里面有3个 ,所以:16×3+2=50(个)。

(练一练“是有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 习,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每个问题中的1个周期,巩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体会利用余数进行推理方法的便捷,掌握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的方法。 )

四、拓展提高:

今天是几月几日?距离明年春节还 有多 少天?算一算明年的春节是星期几?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2、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情景图:小亚、小巧、小玲在模拟宇航中心发送信息的情景,小熊猫问:谁发送得快些?谁发送得慢些?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表格中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进行交流:

(1)小亚6分钟发送了570个,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亚和小巧,都用了6分钟,小巧发送了672个字母,小亚只发送了570个,当然是小巧比小亚发送得快。

(2)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小玲8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巧和小玲都发送了672个字母,小玲用了8分钟,小巧才用了6分钟,当然是小巧比小玲发送得快。小巧发送得最快。

(3)师:小亚和小玲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发送的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比?

生展开讨论。

生:需要算一算她俩平均每分钟各发送多少个字母。

生:小亚和小玲,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些。

师:对小巧也用“算一算平均每分钟发送多少个字母”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判断。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师:能不能用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来解释一下?

生:相同个数的苹果,被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分的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就越多。

生:要分给同样多的小朋友一些苹果,被分苹果的总数越多,每人分得的就越多,苹果总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少。

(4)小巧发送得最快、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

她们三人,发送信息的速度从快到慢是小巧、小亚、小玲。

二、练一练

1、比大小:说方法

150÷5( )150÷6 28×7( )28×3 366÷6( )636÷6

47×7( )74×7 272÷8( )102÷3 42×7( )42÷7

★÷5( )★÷7 89÷★( )98÷★ ★×18( )23×★

2、下面三种商品的价格:

碟片颜料钢笔数量6张8盒6支总价(元)336336288

(1)不计算,你知道哪种商品的单价最贵吗?为什么?

(2)碟片每张多少元? 颜料每盒多少元? 钢笔每支多少元?

(3)三种商品,价钱从贵到便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式计算:

(1)最大的一位数乘以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多少?

(2)407除以6的商上几?余数是几?

(3)438的一半是多少?

(4)350乘以8的积是多少?再加上237的和是多少?

三、板书:

乘乘除除

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

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除数小的商反而大。

四、作业

比较大小

78÷5( )80÷5 90÷3( )90÷5 84÷2( )84÷3

120÷6( )114÷6 69÷3( )112÷4 360÷5( )504÷7

五、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的应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的应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的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将有余数的除法应用于实际情节以解决问题。

2、会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3、会正确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的不同处理方法,解答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呀,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动物王国里,小动物们种下的水果也获得了大丰收。看,它们正忙着包装呢,还准备选一部分送给它们的国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二、基本练习

1、解决小动物装水果的问题

看,小猴家桃子丰收了、小熊家柿子丰收了、小象家香蕉丰收了。

(1)出示三堆水果:桃子30个,柿子32个,香蕉27根,桃子每篮装5个,柿子每篮装9个,香蕉每篮装6根,看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得到:30个桃子,每篮装5个,可以装满几篮?

32个柿子,每篮装9个,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个?

27根香蕉,每篮装6根,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根?

(2)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30÷5=6(篮)

32÷9=3(篮)……5(个)

27÷6=4(篮)……3(根)

2、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书写

(1)学生可能会出现单位名称出错的情况如27÷6=4……3,27÷6=4(根)……3(根)。质疑:你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写?

(2)课件演示小象装香蕉的情景,进一步来说明商的单位是“篮”,余数的单位是“根”。

(3)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提醒的?

(4)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小朋友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板书:注意单位名称。

3、揭示课题

(1)比较:说说这三题有什么区别?

(2)揭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了以后还有剩余,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应用

4、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我们一起来看这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7÷6=4(篮)……3(根),在这里27、6、4、3分别表示什么?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练习□÷5 =6┅ ┅□,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以是几,最大是多少?那被除数呢?□÷□ =□┅┅5,当余数是5时,除数可以是几,最小是多少?

(2)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想对大家说?

(4)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综合练习:合理选用策略解决问题

1、水果已经装好了,猴子们可开心了,它们提着6个篮子准备走了。可是小象和小熊就着急了,这剩下的5个柿子和3根香蕉该怎么办呢?

2、提出问题:32个柿子至少需要多少篮子?32根香蕉至少需要多少篮子?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反馈:3+1=4(篮) 4+1=5(篮)

追问:为什么要加1,1是怎么来的?

5、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像这样剩下的水果还必须再装一篮,其实我们在乘船时、乘车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四、发展练习

1、4人坐一张长椅,47人至少需要几张长椅?

2、4个球装一个纸盒,83个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盒?

3、每9张纸订一本草稿本,98页纸最多可以订几本作业本?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检测练习:P44 2、3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2.学会看年历卡,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会表示日期。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同伴交流、观察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与态度:

培养协作精神,以及懂得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闰年的判断,日期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各年份的日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神州六号已经上天,谁知道它的发射日期?关于年月日你还知道什么?(进行简单的板书)

2、出示课题:年月日

二、共同探究

大家已经对年月日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一)认识大月小月

1、观察2004年年历,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提炼整理

(板书:: 大月(31天):1月、……。

小月(30天):4月……

2月:29天)

2、进一步认识二月

我们研究了2004年的日历,发现了以上的知识,那么是否每个年份都是这样的呢?

(1)观察各年份的年历

(2)2月是28天的年份我们称平年,2月是29天的年份我们称闰年,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板书:闰年 平年

3、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大月、小月、2月的各月份吗?

讨论交流

观看课件:拳记法

(二)、日常生活中年、月、日的表示方法。

1、日常生活中除了年历中还有哪里看到过有日期?

(1)学生交流:收银条、居民身份证、报纸、车子显示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日期信息。

2、日期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

例:2008-01-12 2008.01.12 2008/01/12

你还看到过其它的表示方法吗?

3、化简为繁:

2007.12.01 2009/08/07 2010-09-10

4、化繁为简:

2008年8月8日 2009年10月1日 2010年3月12日

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平月:2月(28天)――平年

(29天)――闰年

课后测试练习:

一、填空:

(1)一年有( )个大月,它们是( )

一年有( )个小月,它们是( )

(2)6月30 日的后一日是( )月( )日。

5月31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9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08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