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①__________,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②__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时间:③__________结果:前秦大败,逃回北方胜败分析前秦:朝廷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评价:是中国古代又一次④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前秦东晋383年以少胜多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建立和统一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⑤__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交融加强目的:为了加强对⑥__________的治理内容迁都⑦__________推行⑧__________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作用:促进了⑨__________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39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生活上:汉族人民接受和适应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政治上: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题演练1.(2015德州)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B2.(2015巴彦淖尔)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指的是()A.孝文帝B.阿保机C.阿骨打D.忽必烈3.(2015漳州)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内容有关?()A.改官制B.禁胡服C.通婚姻D.改姓氏AD4.(2015泸州)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

相关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知识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一、自主探究,知识梳理
..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
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原因1、2、
目的:接受先进文化
作用:1、2、
改革:内容:1、2、3、4、5、6、
作用: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
二、合作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总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
四、当堂练习:
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羌族B氐族C羯族D鲜卑族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
A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
3、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北魏B西晋C曹魏D西汉
4、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王朝()
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
5、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字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
五、当堂反思:
收获:
困惑:
六、达标测试:
1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羯D氐
3、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汉族文化C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6、材料解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他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的历史作为?你有何感想?
(3)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初一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阅读课本,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
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3.(2015扬州)“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忽必烈改制
4.(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
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
7.(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
1.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前秦氐族
(2)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3)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
1.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见课本76——77页。
3.(1)说汉语改汉姓免官态度坚决。
(2)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1.表现:见课本77页。影响:见课本78页。
2.民族融合。

1.D2.B3.C4.A5.C6.B
7.(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总课时
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两个时段。知道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反对侵略、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2、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技术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预习交流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拓展训练
评价升华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课前预习
(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
(三)预习检测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
指导学生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阅读课本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和绿体小字归纳)
(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原因:
影响:
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1: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迁,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
我的新收获:文中“帝”南迁有没有阻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2: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而女子则冠帽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改革后,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也被汉族吸收到服饰中来。汉族女子领时尚服饰的,也有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服装样式中还出现了帔(后来也成为帔肩)。
蒸馍、烙饼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汉族的面食种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胡式家具传入中原地区,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家居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室内陈设样式。——摘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我的新收获: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突出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融合的措施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的作用
成功的原因
认识: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先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思考讨论深入研究问题。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最精神。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22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