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总课时
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两个时段。知道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反对侵略、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2、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技术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预习交流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拓展训练
评价升华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课前预习
(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
(三)预习检测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
指导学生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阅读课本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和绿体小字归纳)
(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原因:
影响:
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1: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迁,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
我的新收获:文中“帝”南迁有没有阻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2: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而女子则冠帽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改革后,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也被汉族吸收到服饰中来。汉族女子领时尚服饰的,也有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服装样式中还出现了帔(后来也成为帔肩)。
蒸馍、烙饼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汉族的面食种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胡式家具传入中原地区,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家居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室内陈设样式。——摘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我的新收获: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突出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融合的措施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的作用
成功的原因
认识: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先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思考讨论深入研究问题。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最精神。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复习提纲岳麓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复习提纲岳麓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复习提纲岳麓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⒉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⑵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⑶内容: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⑷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⒊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又演变为北齐、北周,最后北周统一北方。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相对稳定。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主要成就。具体见下表: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一部我国古代重要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草、楷无不擅长,《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

画家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擅长人物画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代表了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备课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备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备课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意义;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2、学习重点: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3、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视图能力,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内迁各族的基本情况。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3-114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历史上合称“____________”。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4-116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将都城从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改穿_____________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习_________________

采用_______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_______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阅读115页,思考: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3、你的疑点、难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

③受汉族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氐C.羌D.鲜卑

3.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4.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哪个()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阶级矛盾的激化C.封建化的完成D.北方民族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

他4岁即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重用汉族地主,注重培养人才,设立太学,让各地搜罗书籍送往平城,供他和拓跋贵族学习。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他顺应这一趋势,听取汉族大臣的建议,实行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事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哪个民族的?

(2)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他的改革有何影响?

一、非选择题

1.“五胡”指的是哪些民族?

2.请你在上面地图上用不同符号标出西晋时期边疆民族迁移的大致方向,并标出“五胡”迁移的大致范围和人口分布地区。

3.人口迁移对江南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北方民族大融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①语言 ②服饰 ③姓氏 
④婚姻 ⑤官制、律令 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

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

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思考: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2.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3.北朝的分裂

西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讨论: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课堂小结

1.组织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2.对学生所总结的本课内容进行点评。

3.统计学生各组得分情况,表扬课堂积极发言的同学。

●布置作业
写一篇《我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抢答相结合,按组计分。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得出答案:①第二次;②前秦皇帝苻坚(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相关内容。学生自行阅读回答,老师引导归纳。(从服装、饮食、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由学生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一组分别结合地理知识从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条件、地势及迁都的最终目的四个方面讨论。指导学生看107页的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段的中心内容。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为增加学生兴趣穿插讲解。)让学生依据元朝、元首、元旦等词推想。(创设情境。通过联系实际引起师生共鸣,使学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深度。)学生广泛交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归纳。学生看书107面的第五段,自己归纳,经学生思考抢答后,教师小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讨论,小组发言后,教师总结。学生看书,108面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用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并参加部分学生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请学生根据板书,以抢答形式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教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5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