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放在其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即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⒊利用整体性特征指导人们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㈡过程与方法
⒈通过对楼兰古国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对过程性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⒉通过剖析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环境特征.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科学命题的兴趣,通过教与学,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
⒉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⒊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知道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回忆联想、创设情景]
(投影)世界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世界的气候类型,思考中国各地分别以哪几种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回答) (要点)①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③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④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
(教师提问)上次课我们已知道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那么我国自然带分布情况与规律如何
(投影)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我国从南往北:
①海南岛-----热带季雨林带
②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纬度地带性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向西,自然带变化规律又是如何呢
(学生回答)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温带荒漠带是什么样的景观
(学生回答)沙漠,戈壁广布.......
(教师提问)在这个自然带中,有人类长期居住,从事生产活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反问)难道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都是茫茫沙漠,渺无人烟
(学生笑,改口)荒漠地带也有人类活动
(教师引导)那么在荒漠带中有水就能生长植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我们就把他们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绿洲
(教师引入)我们今天来了解一块神秘的绿洲,它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楼兰古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我们首先来了解楼兰古国的地理位置。
(投影)西北地区图
(学生读自己地图册的序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引导)我们找到两条经纬线就准确定位:40°N和90°E的交界点,楼兰古国就在此地附近(89°55’E,40°30’N),同学们用一个点在自己的地图册上把楼兰古国的大致位置标出来。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楼兰古国位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部,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西岸,这里有一条孔雀河从天山流下来注入罗布泊。.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了解到的楼兰古国情况怎样有没有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略
(教师总结,展示材料)
楼兰简介
楼兰古国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它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时,罗布泊一带成为新疆发达的农业地区。当时的罗布泊水量丰富,碧波万顷,湖面上水鸟成群,到处是渔歌帆影。它西岸的楼兰王国,就占有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西部干旱地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儿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农牧业发达。因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处在东西文化、经济交会的“丝绸之路”最便捷的通道上,作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交通的枢纽,这里各国使臣、商贾、游客络绎不绝,楼兰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但东汉以后即隐没于史籍记载。
(承转)现在楼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展示图片,教师讲解)
图片1:茫茫沙漠中的风蚀城堡----魔鬼城
图片2:风沙中残留的民居用胡扬木与芨芨草搭建而成
图片3:楼兰典型建筑物----三间房,断垣残壁
图片4:伫立在楼兰遗址已3700多年的胡杨木-----生长在干旱地区,可以生长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图片5:太阳墓藏-----圆木呈放射状排列在每个墓的上方,据考证,现发现的7个墓藏中共挖掘出圆木一万多根
图片6:楼兰文物的展示
(教师提问)大家在观看了以上资料并听老师的介绍以后,好好想一想:楼兰以前和现在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开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说出你们小组的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略
(教师归纳)据科学家考证:到了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水量减少,被泥沙淤塞,自然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干旱,草木枯死,人口外迁,国都变成了废墟,国土变成了荒漠,罗布泊成了生命的禁区------
(过渡)从楼兰文明消亡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多媒体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教师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的要素有:气候、地形、生物(植被,动物)、土壤、水文等
(提问)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它的位置,气候特征与地貌,河流,植被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
(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全班同学交流)
(教师提问)从以上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我们把它们从具体的例子抽象出来,以气候为中心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什么气候又能影响到其他哪些要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板书)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地形
河流植被土壤 海陆分布 洋流
(承转)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多媒体板书)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的变化。
(教师讲述)我们了解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上节课我们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后,大家明白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今天通过楼兰古国案例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如果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多媒体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差异性-因地制宜
整体性-综合利用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决策”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定要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理解并学会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 综合效益。否则,楼兰王国已消失了,其他的文明、其他的自然美景会不会相继消失了呢
(师生沉默)
(展示照片) 1、网上下载的”黄果树瀑布”的照片
2、教师本人于2003年4月在”黄果树瀑布”的留影
(讲述)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水量巨大,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瀑布”之一。而我在2003年4月去贵州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有一条水线。据管理人员介绍:由于河流的上游大量的工农业用水,加上我们去的当时正处枯水期,水量很小。现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看到的都叫“人工瀑布”:瀑布上方修建一个水坝,晚上蓄水,白天游人进公园后开始放水。“黄果树瀑布”最终会消失吗……
在师生的思考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通过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精心设计情景,生动形象的分析,采用“牵引”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较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点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根据本校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本文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先讲整体性后讲差异性,而是反而为之,在学了差异性后通过楼兰古国的案例,精心设计情景,生动形象的分析,引导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目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课前预习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____________。
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
a.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分布特点:随⑦________方向变化。
(3)垂直分异规律
a.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发生变化。
b.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4)地方性分异规律
a.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规律。
b.特性:有序性和____________。
c.小尺度地方性分异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
(1)森林自然带
a.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特点: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2)草原自然带
a.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b.特点:以________植物为主。
c.典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荒漠自然带
a.分布: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________。
b.特点: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动物很少,对____________有很强的适应性。
c.典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
1.影响:________________构成、作物构成、________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2.意义:取得持续的________效益并实现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
(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0°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
(3)高大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垂直带谱越。
合作探究二
读图3-10讨论课后活动题:
id:2147490223;FounderCES
(1)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的因素?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为什么南坡雪线低?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高山草甸南北坡分布的高度为例?
合作探究三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如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id:2147490216;FounderCES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
①,②,③,④,⑤。
(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是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其雨季形成的原因是 。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
思维拓展
一、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id:2147490237;FounderCES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二、非地带性
地球上非地带性现象、规律总结: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内容把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把某个区域环境(必修三区域地理)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必修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二人文地理)有效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必修一教材当中前几章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很好的总结,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气候)、水圈(河流水文状况)、岩石圈(地形与土壤状况)、生物圈(自然带状况)的圈层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又为高一学生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某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活动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三种分异规律及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律和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不同自然带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自然带图片,做好预习工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导入
播放中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自然景观图各一张,提问两地景观存在什么区别,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通过观察并对比两张景观图,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中国地形图,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
活动一: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一:依次经过海南、江汉平原、北京、大兴安岭北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归纳纬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纬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一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
活动二: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二:依次经过辽河平原、希拉穆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及降水量分布图,归纳经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经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二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景观图。
活动三:通过读图,了解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在地球上的体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讲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2.三种地带性特征在地球上的体现: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沿大陆西岸、大陆东岸、中纬度分别画出三条旅行线路,引导学生读图,认识经过的陆地自然带。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按照三条旅行线路,依次读出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认识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在地球表面的体现。在学案上,对照并补充完成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
PPT: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
活动四:结合案例,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1.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变化。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垂直地带性及影响因素。
2.结合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1.观察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垂直地带性表格。
2.观察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PPT:1.长白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景观图。
2.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示意图。
八、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 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三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完成下表,对比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导因素
大尺度地域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
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规律
在____和北半球____地区
热量为主
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
_____条件
_____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_____海拔___的山地
水热状况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二
【考纲呈现】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4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