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上册《望江南》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望江南》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上册《望江南》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及其词风格;

二、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顾关键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互助自学,商量探究,体会诗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生体验。

【导学方法】

1、互助自学,商量探究,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互助自学,商量探究,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文常

《望江南》是一首。

作者,是(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一、自读

重点字词:倚脉蘋洲

认真抄写:

二、品读

1、吟读本诗,品味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

三、背诵

2、熟读成诵

3、理解填空。

本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的名句是:,。

四、作业

1、《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2、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写《望江南》。

相关阅读

九年级上册《内能》学案


九年级上册《内能》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内能。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㈠、思考:(课本126页想想议议)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我们怎么称呼这种能量?。
㈡、阅读课本P127-129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和。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改变内能的;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改变内能的。
5.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一)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阅读课本P127,回答问题。
1.内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就越多,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2.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就越,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
3.内能和物体状态的关系: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分子间的距离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也就不同,从而会改变分子的势能大小,所以内能也不同。例如: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虽然不变(即分子的动能不变),内能却在增加。
(二)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情况有关,如物体质量、高度、速度等,与物体的宏观状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如物体温度、状态等,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阅读课本P128-129页内容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将一根粗铁丝放到火炉上烤,铁丝吸收_____,温度_______,内能________.将一杯热水放入凉水中,热水温度,内能;凉水温度,内能。分析得出: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观察课本P129两个演示实验,回答问题:
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到的现象是,这是。
如图乙所示,瓶内装有少量的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塞紧瓶塞,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时:观察到瓶口附近有出现,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活塞做功时能转化为能,温度,水蒸气成小水滴。分析得出: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小结:
⑴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和,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⑵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差。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⑶对物体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
(四)内能与热量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一个状态量,常说“物体具有内能”;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常说“物体吸收热量”或“物体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三、自我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定义:所有分子和分子的总和。
2.影响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和。
3.改变内能的方式:和。
四、当堂训练:
1.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具有的内能相同
2.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向下压活塞,浸透乙醚的棉花燃烧B.哈气使手暖和
C.搓手使手暖和D.铁丝反复弯,弯折处会发热
3.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D.汽车紧急刹车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吸热
B.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C.吸热和放热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D.0℃的水结成0℃的冰时,其内能要增加
5.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6.(选做题)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___能.
7.(选做题)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五、我的反思

九年级上册《核能》学案


九年级上册《核能》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
2.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学习重点:
核聚变、核裂变
学习难点:
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结合教材151-152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核能是指:原子核或,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______的链式反应,而原子弹爆炸是____的链式反应,一瞬间发生原子核裂变释放极大的能量。
3.如图所示为核电站发电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蒸汽轮机的效率总是小于1
C.蒸汽轮机将核能转化为机械能
D.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二、合作探究
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大量核能呢?
(1)裂变指的是什么现象;观察教材上铀核裂变的示意图,结合阅读课文中的讲述,了解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是怎么回事;裂变释放出的核能十分巨大。用中子轰击铀235,铀核(质量大的核)会分裂成两部分(两个中等质量的核),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简称裂变。裂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重要途径。
(2)聚变——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看教材上一个氘(dao)核和一个氚(chuan)核结合成一个氦核的聚变反应示意图(说明:一个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一个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它们发生聚变反应结合成由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的氦核时,要放出一个中子,并释放出核能).氘核和氚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等量的铀核裂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几倍.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1千万度以上,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地球上的人类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人们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使聚变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从而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由于聚变不但放出的能量更多,而且所使用的原料来源也极为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例如,从几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发生聚变后可以提供相当于燃烧1千多升石油放出的能量.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的人工控制(通常又叫可控或受控热核反应)这一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并取得了进展.
三、自我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原子、原子核: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核能: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3.裂变: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4.链式反应:实验表明,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如原子弹
5.核反应堆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6.聚变: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如氢弹.
四、当堂训练:
1.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一是原子核的_______,二是原子核的_______,用人工控制的方法释放核能的装置叫_______,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_______.
2.对裂变的链式反应加以控制,使核能平稳缓慢地释放出来地装置叫()
A.原子弹B.氢弹C.核电站D.核反应堆
3.在核电站内,从核能到电能,下列能量转换地过程中,正确的途径是()
A.核能--内能--电能B.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C.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D.核能--机械能--电能
五、我的反思

九年级上册《氧气》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上册《氧气》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九年级上册《氧气》学案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学科
初中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1.教材分析
教材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认识到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2.学情分析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障碍点是观察实验准确描述现象,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导学引导探索
归纳总结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反应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过度:刚才我展示的那瓶无色气体,是不是氧气?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一:探究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2、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演示实验二:探究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细沙或水?
通过上面木条、硫磺、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性质?
过渡: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磷、硫、铁丝和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讲述:这几个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这种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这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物质和氧发生反应,我们就把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从色、态、味等角度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并归纳。
指导学生观察,总结验氧方法。
1、观察到的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紫色的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讨论得:为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减少有毒气体排放。
观察现象、表述现象;交流发言:(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2)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化物落下使集气瓶炸裂。
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得: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书写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分析讨论、理解以上化学反应的特征,归纳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归律。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5.板书设计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8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