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下册《断魂枪》教案长春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下册《断魂枪》教案长春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断魂枪》教案长春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有背景知识。

2.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

4.联系时代背景,关注当时时代特点,思考民族文化命运。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1.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关注当时时代特点,思考民族文化命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老舍的小说《断魂枪》。

二、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建国前,他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多描写北京底层人民生活,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怀有深挚的同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建国后以戏剧创作为主,深刻揭露旧社会,热情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代表作有多幕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风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艺术成就很高,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断魂枪》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13期,是老舍众多短篇小说中极优秀的一篇。

三、背景介绍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清楚的,而对落后民族“历史性的沉沦”,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是作者为我们敲起的警钟。近现代是中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

四、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顺生字诗音,明确生字词含义。

① 祈祷:向神明祈求保佑。

② 飘洒:(姿态)自然;不呆板。

③ 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④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⑤ 上眼:请观众注意看。

⑥ 叫阵:原指在阵前叫喊、挑战。本文指孙老者直接向王三胜说想会会沙子龙一事。

⑦ 领教:请教。本文指孙老者想向沙子龙请教五虎断魂枪枪法。

五、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主人公是谁?

明确:

人物: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

主人公:沙子龙。

2.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有年月,有地方,千真万确,敢起誓”):描写时代变迁,沙子龙的落寂,徒弟们对他的崇拜。

第二部分(“王三胜——沙子龙的大徒弟”——“他们都没有去”):描写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街头卖艺败给孙老者,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

第三部分(后两段):描写徒弟们对沙子龙的失望,沙子龙被人们遗忘。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本课字词。

板书设计: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列强入侵。沙子龙把镖局改成客栈,“五虎断魂枪”的枪法也决不再传。有时徒弟们来讨教,沙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在与孙老者的较量中被打败,于是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者来拜会沙子龙。但不管孙老者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绝口不提武艺,从而威名大跌。

提示:复述故事情节,应该把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说清楚;其次,时代背景和人物也要有所交代。

二、课文研读

1.主人公沙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明确:沙子龙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火车、快枪夺走了他的生意,时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沙子龙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其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明确:“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说明镖局已开不下去了,不得不改成客栈。

3.作者开篇就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什么用意?

明确:

(1)体现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

(2)表明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

(3)也体现出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4.沙子龙不与人谈武艺,不再与人争强斗胜,甚至于别人打上门来也不与人比武,但却在夜间独自一人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这表明他内心深处有对过去世界和生活的眷念、欣赏和无可奈何。

5.作者在刻画沙子龙这一人物时,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6.小组合作探究,找到文章有的相关描写,试分析沙子龙的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特点:外冷内热、深藏不露、孤傲执着。

缺点:封闭顽固、抱残守缺。

优点:善良、义气、有礼有节、不混世、洁身自好、抱诚守贞、清贵不失“品”。

7.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

明确:他对过去时代留恋、眷念、欣赏,对时代的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但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沙子龙是不会与任何从比试的,更不会把他视为人生精魂的断魂枪传授给他人。

8.课文最后一段“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能够体现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确:对时代的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

9.小说中时代背景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以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外来文明的冲击,烘托了主人公沙子龙作为镖师的艰难处境。

借主人公沙子龙的悲剧构成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作业

阅读《断魂枪》一书中的《月牙儿》。

板书设计: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

特点:外冷内热、深藏不露、孤傲执着。

缺点:封闭顽固、抱残守缺。

优点:善良、义气、有礼有节、不混世、洁身自好、抱诚守贞、清贵不失“品”。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研讨:你是否赞同沙子龙的“不传”?

二、研读课文

1.孙老者和王三胜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孙老者:嗜艺如命,武艺精湛,个性豪爽固执。对武术有至诚之心,却不知学武有何作用,没有认识到武术在当时社会的意义。

王三胜:庸俗自私、争强好胜、鲁莽暴躁,喜欢显摆的一介武夫。

2.作者刻画孙老者和王三胜的目的何在?

明确:烘托主人公沙子龙。

3.文章中还有一个形象,是谁?你如何理解这一形象?

明确:少年们(群体形象)。他们都有点儿武艺,但只是花拳绣腿,毫无真本事,又不肯吃苦练功,有时还要上沙老师那去求钱。作者以他们影射了当时的中国后生们的轻浮、浮夸、毫无进取心。

4.你如何理解断魂枪的内含?

明确: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缩影,也彰显着沙子龙所体现的中国精魂。

5.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明确:老舍是借沙子龙的悲剧,唤醒国民,由此而警醒起来,抛开重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三、写法归纳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

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从不同侧面烘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

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的简练传神的描写,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善用比喻:写孙老者的眼睛“眼睛可黑得像两口小井”,“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三个比喻表现了孙老者眼睛的深、小、亮和震慑力,活力和动感十足,可以使人想象孙老者专注的神情,表现了人物视武艺为生命的的性格特点。

2.小说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京味十足,人物语言直白简朴,各具特色,彰显人物性格。

四、拓展

1.交流《月牙儿》的阅读心得。

2.观看电影《茶馆》片段。深入体会老舍作品的深刻内含。

五、作业

1.阅读老舍的《茶馆》。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断魂枪

老舍

孙老者、王三胜——烘托沙子龙

对比手法、白描手法、比喻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沉寂的雪原》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上册《沉寂的雪原》教案长春版

沉寂的雪原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转载2016-12-3014:09:07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对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感受作品以细致、平实的笔触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把握人与自然环境抗争时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深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并能从多个层面理解生命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感情和主旨,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2.体会人与狗在求生时迥然不同的表现。
3.品味课文逼真的描写。
4.品味课文情节的传奇性。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潜心阅读课文,感受主人公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悲壮经历及其坚韧卓绝的求生意志。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深刻的主题,从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浏览课文,自行学习疑难字词。分组解决下列问题:
1.了解19世纪末的美国“淘金热”,以及杰克伦敦的有关作品。
2.收集极地的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3.搜寻珍视生命的有关名言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式一: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心目中顽强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石头重压下冲破羁绊的嫩芽,婴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马拉松赛场的百米冲刺……)你能想象人在经受生存极限的考验时,可以迸发出怎样的生命之光吗?那就读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沉寂的雪原》吧!
方式二: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谁能描述一下极地环境?
有这样几个淘金者,他们面临着极地雪原的严寒、食物匮乏、饿狗袭击……作品将人物置于一个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此表现人类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相抗衡时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课文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感受自然的残酷以及在绝境中人的伟大吧!
二、讲述小说鉴赏办法(幻灯演示)。
小说的鉴赏,有三点是必须注意的: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对塑造典型性格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三、背景导航。
1.了解小说社会背景,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文资料。互相交流对杰克伦敦生平、代表作品、作品时代背景的认识和看法。
2.教师评价、补充。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小说家。生于破产农民家庭,曾卖报、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后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主要作品有描写北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通称“北方故事”);描写伦敦贫民生活的特写集《深渊中的人们》(1903);描写兽性般残忍和利己主义的长篇小说《海狼》(1904);描写劳动者出身的现实主义作家因理想破灭而投海自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1909)等。
四、走进文章:请同学谈谈课前预习的最初印象。(复述)
本文属于杰克伦敦早年发表的“北方故事”系列。“北方故事”多描写普通淘金者在遥远的北方的生活。他们在一望无际的荒野里,在食物极端缺乏、天气极其寒冷的条件下,同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这篇课文作者用冷峻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严酷的故事,展示了在接近北极的死亡地带的一幕求生悲剧,其核心情节(也是高潮部分)是梅森遇险(被松树砸倒)和死亡。本篇体现了杰克伦敦对自然和人生真谛的思索。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描写几个淘金者处于陌生、辽阔、气候恶劣的极地雪野中,与饥饿、严寒、饿狗等作斗争,生动地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小说主人公人性的流露,使作品更具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1.整体把握。
从开头到第17自然段“一边又匆匆去追赶前面的伙伴去了”,是小说情节的序幕。交代三个人物的身份、姓名、处境,初步展示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寒冷、荒凉),也预示了人与狗的冲突。
第18自然段到第25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描写这北方“沉寂的雪原”的“险情丛生”“阴森可怖”,为下文的两个意外充分蓄势。狗“卡门”把雪橇拉翻,遭到了梅林残忍的鞭打的情节,是下面悲剧的一种“预兆”,也更突出了在雪原行进的艰难与危机四伏。
第26自然段到第51自然段,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梅森被松树砸倒,濒临死亡。小说最动人的,还是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
2.互动探讨。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勾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段落,归纳人物的性格。
(1)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怎样的生死考验?他们又是怎么超越极限、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死一般沉寂的茫茫雪原、人和狗体力的透支、随时来自自然界的威胁等。他们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乐观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两个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困境中顽强挣扎的“硬汉”形象;以及坚韧、柔情、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的女人形象。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逆境中梅森的乐观安慰和美好向往,柔中带刚的印第安女人鲁斯,还有重情意、充满温情的基德。几个人物在沉寂的雪野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3)小说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狗?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生命意志必须足够坚强,而且也有优胜劣汰的残酷斗争(人为保护食物打狗)。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不仅尽可能照顾同类,而且尽可能同情异类——狗;另外以狗在求生时的惨烈来衬托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性的美好。
(4)作者几次强调与寂静雪原对峙时人的心理,有何意图?
通过环境描写,成功地烘托了一种庄严、神秘、让人敬畏的氛围,文中反复渲染寂静雪原中艰难跋涉的基德、梅森和鲁斯,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在梅森遇难前的环境描写,预兆了后边松树砸倒梅森的灾难,在险象丛生的雪原中,点明人的生命是那么渺小和脆弱,时刻可能有险峻的考验和灾难。
(5)结局“梅森的死”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①要勇于面对死亡。他在与自然斗争中肉体受伤了,濒临死亡之际,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②要勇于面对厄运。当一个人面对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要有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③从临死前的安排可以看出,他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是对生活的深深的爱,因为只有爱才能让人能如此对待生死,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④他们都是用生命抗争的人,坚忍,也坚韧!人生命的质地之所以是坚而韧性十足的,就在于它什么都能承受,什么都得承受。也许你曾经想过,这么痛苦的事情,如果落在我身上,我可受不了;如果谁离开了我,我可活不下去,如果哪个亲人去世了,我一定要和他一起离开等等。然而当这一切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都很坚强,离开谁,经历怎样的苦难,你都受得了,你都要活着,好好地活着!
3.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这篇课文描写雪原中的三个人和一群狗为了求生存与自然界进行顽强抗争的故事,课文不仅是生命力的赞歌,而且展示了自然的残酷、生之竞争的残酷和悲壮。在沉寂的雪原上,三个人驱赶着一群狗艰难跋涉,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淘金(兼打猎),而最终目标是返回“大世界”的温暖生活之中。梅森之死和卡门(狗)被吃陡然起波澜,使人经受的考验倍加严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能,感受友谊的力量和爱情的光辉,从而歌颂了生命的无比强大。
4.领会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生存环境、心理感受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去领会课文的特点。
学生朗读勾画语句、段落,讨论,体会。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一方面,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因为作者准确地模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的旅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小说中那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沉默的女人的细微变化、梅森对狗的细腻复杂的情感以及基德救友人时发出的声音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细腻逼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使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不动声色的质朴的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杰克伦敦在小说中弘扬了人的生命的尊严。从主人公对狗的态度,可见他是一个有自己价值取向的坦坦荡荡的男子汉。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高于动物的智慧、勇气、毅力和情感。全文质朴中有让人震撼的力量,北极地带严寒大自然的浪漫色彩,也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的意志、力量和美德。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坚毅、刚强和勇敢的人,他们接连不断地遭受困苦、灾难的打击,但又自始至终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他们以非凡的毅力为生存而斗争,善于克服障碍,努力达到既定的目标。即使死去,也是自豪地死去,始终保持人的尊严。这表现在梅森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两百英里的没有开辟的道路上,不幸被一株老松树轧得不成样子,他要同伙和妻子继续往前走,毅然命令同伙用枪把自己打死在“悬空的坟墓中”。全文有悲壮的美丽。
(3)恰如其分的环境渲染。
行文精练,情节紧凑,形象表现集中。文中用恰如其分的环境气氛渲染,来烘托描写了人物的经历,在尖锐的冲突和动作中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能战胜困境的乐观与信心,这就是生活的强者。让主人公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用行动和言语来表现自己性格的某一方面,从而勾勒出人物的鲜明形象,着墨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荒原荒凉而辽阔,旷大而神秘,广袤而寂静,象征着原始和自然,艰难和险阻,野蛮和凶险,威严和公正。荒原这一意象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注意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意识的特殊性来解读。作品中充满丰富的意蕴,处处充满象征意义。主人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含痛舍弃了友人,闪烁着人性价值的光辉。杰克伦敦歌颂了冰天雪地里勇敢而孤独的生存者,探讨了人的生存意义。杰克伦敦以其非凡的想象力赋予作品中的荒原以丰富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为生命抗争,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对敢于深入“死亡地带”冒险的主人公我们应该产生深深的崇敬。人永远处于温暖舒适之中固然美好,但没有了严峻的考验和殊死拼搏,人的意志也就会衰退、萎缩、消靡。而坚强的生命力,是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人在广袤的自然中之所以勇敢而并不寂寞地生活,就是因为爱才使生命散发奇光异彩。
六、布置作业:品味延展并积累素材。
1.学生自主品味,找出并朗读文中感受最深的描写语言,写一段描写环境或心理描写的文字。
2.直面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你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长春版)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唐诗五首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
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
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
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
的内容缺少理解。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
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
情感。
(教学设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
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
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看了这篇
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
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
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王勃
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提倡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给人以刚健质朴之
感。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有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
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不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
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现什么?
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
“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
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
,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
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
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
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
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
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
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
,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
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
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
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
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
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
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
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
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
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
)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
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
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
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
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
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
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
是沉重压抑之感?
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
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
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五、合作探究
设想王昌龄读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与表
现。再结合王昌龄其人、其诗分析这些设想哪一个更合理。
在探究中要注意结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来评价这些设想,这样就可以知
道他的反应与表现应是积极、乐观的。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关键要能自圆
其说。
六、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
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
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课外积累王勃、陈子昂、李白的诗歌,比一下看谁背得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这些诗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反映出“
大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契机,凝结着不同诗人不同
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体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
(教学设想:引起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
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二、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
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
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
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
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
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
天景色: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
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
得在自己摇摆。
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三、合作探究
《滁州西涧》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
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也
有人认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
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
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对这些观
点你赞同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历来人们联
系韦应物创作这首诗时的处境,更倾向于“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蕴含着一
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教师不必拘泥于这种观点,应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朗读指导
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
道而写作古文。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
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有《韩昌
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
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
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
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展
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
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
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
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
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这正是诗人
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
五、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
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但要记住
“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2.课外积累韦应物、韩愈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许雪飞)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体会诗情画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4.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所特有的
文学形式。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今天就让我们透
视文字,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做一次心灵沟通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人简介
(略)
(二)解释题目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好友杜少府。因为杜少府将要离开京城长安到外地(蜀
州)去做官。“少府”官职名,“之”是“去、往、到”的意思。
(三)朗读指导
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
(四)整体感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
(五)品评赏析
1.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对友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并加以劝勉。你到异地做官,我也是异地为官,
虽说故土难舍,虽说前途坎坷,但我们不要悲伤。
2.这首送别诗,与以往的送别诗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这首送别离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变悲凉为豪放,意境开朗壮
阔,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泪洒青衫的别离场景。
3.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胸襟开阔、旷达。
4.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并谈谈人们为什么对这两句诗
情有独钟。
前一句诗人在写别离的人(杜少府),后一句在写送别的人(王勃)。诗人认为
:杜少府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那么虽然远离了老朋友,但以他的为人一定还会
结交新朋友的。这是对友人的一种精神劝慰。后一句意在表达距离是割不断“我
们”之间情谊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深厚。
这两句诗歌常常触动别离之人的愁肠,常常作为一种自我心灵的慰藉,道出了别
离之人的共同心声。因为其语言精练,胸襟旷达而成千古名句。
(六)小结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
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
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新诗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
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将陈子昂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
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
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朗读指导
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
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
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评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应该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里体现了陈子昂渴望明君的思想。
2.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
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情绪。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
因此而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
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
消失了。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
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诗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
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月千
里寄相思的月之情怀。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
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
生经历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
标尉约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
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三)有感情朗读
师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
出学习要求。
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四)问题思考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
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4.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
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5.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
和牵挂,这种方式表现在哪里?
(五)品评赏析
1.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
(624年)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
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2.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
,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
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
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
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
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3.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
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
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
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
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
《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第二课时
一、学习《滁州西涧》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风雨草木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今天
我们就跟随韦应物去领略“滁州西涧”美丽的春景,感受那春的气息。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任滁州刺史时。
(三)朗读训练
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
(四)品评赏析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
2.诗人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缀合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
这首诗里面描绘了碧涧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横舟四幅画面。
3.诗人借助画面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4.该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
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
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什么?(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
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的
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5.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并进行分析。(鹂鸣、潮急、舟横)
6.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第二句的文眼——鹂鸣。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
,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
“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明确: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舟自横。
为什么船会横着呢?
明确: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春涧寻幽
(五)自主探究
1.“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明确: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
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明确: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
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
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
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
忧伤。
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导入新课
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无不带给人们一个好的心境。古代的诗人也总将春融
入笔端。就让我们去呼吸韩愈所描绘的早春气息,感受一下那朴实的清新吧。
(二)诗人简介
(略)
(三)朗读训练
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
(四)品评鉴赏
1.通过描绘的景物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春季。春雨、春草。
2.写春草一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
后的朦胧景象。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创造出“在有意
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
3.有人说“润如酥”三字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细滑润泽。
4.作者对早春和晚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作者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
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
的晚春景色。
5.这首诗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前两句写景,一句写小雨,一句写草色。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
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句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
色。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
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参考: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
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写景诗,都在诗歌中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
如在画中游的感觉。希望大家课下搜集一些采用“点染法”的诗歌,仔细研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写一首景物描写方面的小诗,题目自拟,最好采用“点染法”。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张椿田)
(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
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
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
蒙诗。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
走进诗的世界。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诗歌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安排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以帮助记忆。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
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26岁时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
称“初唐四杰”,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
王子安集》。
3.品味赏析诗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这两句气象
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尤为可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在安慰杜少府
的同时,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
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古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此诗一反送
别诗缠绵悱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4.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
,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而是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
对世事旷达的情怀。堪称古代送别诗中上乘之作。
5.赏析其他送别诗
〔附〕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王 维王昌龄
 渭城朝雨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送杜十四之江南
高 适 孟浩然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荆吴相接水为乡,
北风吹雁雪纷纷。 君去春江正渺茫。
莫愁前路无知己,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涯一望断人肠。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朗读,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2.作者与背景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直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
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
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
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3.品味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供参考。《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
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
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
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
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
共鸣。
4.写作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
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
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
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遣词造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
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
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
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
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四、布置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歌,体会了诗中之情,诗中之景,这节课我们继续
在唐诗的世界中徜徉。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
市)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亚的碎叶城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
,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
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典范代表。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
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年)。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
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
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好友的安慰与情谊。
2.朗读背诵
3.品味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
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
、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
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
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
”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
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
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
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
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
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
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
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
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
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
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
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
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
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
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
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4.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
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
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三、学习《滁州西涧》
1.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约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
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
书。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
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应物的诗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
运、谢的影响,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2.朗读指导
教师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学生质疑。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
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
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
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
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
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
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
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
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
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
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
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
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
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
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
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
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
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
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
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
“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
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世称“韩柳”。
2.朗读背诵
3.品味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
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
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
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
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
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犹胜,别出新意。
4.小结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诗人只
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
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自创一首新诗,有突出的景物描写,并渗透自己的主观情感。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佟欣荣)
词三首
(一)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本课的三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2.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
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
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记得在曾经教此词时有一位同学这样评
价李煜:李煜是一位过期发霉的君主,却是一位免检保鲜的词人。这一评价未必
能经得住推敲,却将李煜的特殊身份与能力倾向说得很形象,今天学习《相见欢
》后看大家是否有共同的感受。
二、边读边赏析
(一)无言独上西楼
1.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无话可说,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
2.“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步履是那样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3.“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空荡荡的楼
孤独冷清的楼
4.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的句式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不见美酒佳肴
不见三呼万岁
不见前呼后拥
不见爱妃宫娥
5.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
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
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二)月如钩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
(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
从来都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
”,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
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
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
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
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
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多得多(数量)
深得多(深浅)
浓得多(浓淡)
长得多(长短)
重得多(轻重)
苦得多(味道)
三、学生整理自己的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 煜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品读结合的,有
知人论世的,有设身处地的……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从写赏析的角度来进行诗词
的学习,希望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读写结合共同提高的诗词方法。实践证明,
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读写是能双轨并行的。在读读写
写品品体验与创造当中,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诗词的意境、人生的体验、文学的
素养、对文学的爱好,一切都在悄然地进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有些源于人世又高于世人的人,我们称之为神或圣或仙。如孔夫子被尊称
为“孔圣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李白被尊为“诗仙”,这些人是在他生活
的那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宋代有位女词人被作家梁衡尊
为“乱世中的美神”,这种美产生的来源一是她的作品,二是她的人格魅力。今
天我们通过她的一首词试着触及这种美。
二、诵词
一组女生(3个人)先后朗诵《醉花阴》。
三、析词
1.此词写于何时?
重阳节。
2.从词中你能知道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饮酒、赏菊:东篱把酒黄昏后。
整理:东篱——泛指种着菊花的园地。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为什么要选择重阳这一天?
因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的愁情在佳节更难排遣。有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的味道。
4.据说重阳节还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词人为何没写此事?
无心做此事,因丈夫不在身边,思念难遣,一整天无精打采,“薄雾浓云愁永昼
”。
5.如此看来此词是写闺中少妇愁怨的,而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就是:“莫道不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能说出此句的妙处吗?
黄花即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这句“人比黄花瘦”妙不妙呢?
妙在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不是以物与人的夸张对比,而是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
了无尽的相思之苦,人比黄花瘦岂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写照。
妙在联系自然:东篱把酒,借酒浇愁,把酒无欢可言,忽见纤长的菊瓣,细瘦的
菊枝,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6.怀人之愁,词人处处写愁,你从哪里能觅得她的“愁”的“蛛丝马迹”呢?
瑞脑消金兽。独自一人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啊。
半夜凉初透。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孤枕难眠,闺房中少了往日的温馨,只有如
今难黑夜,真是“最难将息”。
有暗香盈袖。暗香盈袖足见呆坐时间之久。此词化用“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暗写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四、诵词(原三位女生)
你在学完后诵读本词时想着意凸现什么呢?
想将大家带到这样一幅生活场景中:闺中炉烟袅袅,床边帷幔轻垂,闺外薄雾笼
罩,庭中一菊园:满地金黄,花香弥漫,园旁一素雅女子托腮坐于一旁,目视远
方,一动不动,随即一声轻叹,一丝怅惘。这种宁静中的淡然,淡然中的忧伤,
都是现代繁忙都市生活中觅不到的场景,她让我们宁静,让我们在宁静中感受到
思念一个人的美妙。
想让大家感觉到李清照思念的绵长和沉重,我觉得她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既是夫妻
,也是精神伴侣,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甜蜜:他们斗茶,他们切磋文学,这
种经历使此词高于以往的闺怨作品。
五、总结
本词表达的是一种思念的愁苦,词又称曲子词,也就是宋人传唱的歌曲,如今也
有类似主题的歌曲,如“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我想多年
以后,这杯“冰冷的水”早已被人冷落一旁,而“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比黄
花瘦”却成为表达心曲的永恒传唱。
六、背诵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样两份名单。
屏幕显示: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
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
全、袁世凯
问同学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应该是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较多。对第
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人不少。
同学们,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因为第一份
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全是落第秀才。
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思考呢?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
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
而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考场,也出现在官场。那些官场失意、几经贬谪、
壮志难酬的人却以另一种方式让历史记住了他,让后人记住了他。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感受他留给世人最闪光的东西。
二、读词
1.学生默读,结合注解读懂词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出来后做相互
提醒。
麾下:军旗下面,指军中。
炙:烤肉。(脍炙人口)
翻:演奏。
沙场:战场。
了却:了结,完成。
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载,晋代王恺有牛名叫八百里,王恺以之为赌
注与王济比射,王济一发中的,遂杀牛作炙。
五十弦:指古代乐器瑟。瑟通常有二十五根弦,古代传说瑟本有五十根弦。(锦
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陈同甫:名亮,南宋爱国词人,他一生主张抗战以收复中原,多次上书不被重视
,因“言辞过激”,曾被人诬以“置毒害人”而被逮入狱,近百日后才被释放,
1188年,陈亮至上饶访辛弃疾,“同游鹅湖”“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
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投机,作《贺新郎》词
互相唱和,逗留弥句乃别。此词可能是别后,辛弃疾思念陈亮,为鼓励陈亮坚持
志向而作。
2.学生放声读。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
三、讨论分析
1.本词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你认为解题时最应注意的字(词)是什
么?请阐述理由。
陈同甫:两人志同道合,了解了陈同甫就了解了辛弃疾,也可以说本词是辛弃疾
与友人共勉的一首词。
壮词:这一“壮”字与辛弃疾很匹配,辛弃疾的豪放诗风与豪迈气概通过一“壮
”字足以体现。
寄:寄有赠送之意,赠的目的是与陈同甫相互激励,完成心中所愿,“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本词的画面感很强,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请你设计一个特定镜头,你会怎样选
择内容?并说明理由。
“醉眼”:不能征战沙场杀敌的愁苦需借酒消除。
闪亮的宝剑:经常磨砺、把玩,虽已搁置很久却闪亮如初。由此可见词人心中的
壮志与愁苦。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场面浩大,气势磅礴,既能体现词人的
豪迈情怀,又能将作者魂牵梦绕的东西具体化。
词人骑着的卢宝马驰骋沙场的场景:突出词人征战沙场的英勇快意,凸显在现实
中不得志的抑郁难耐。
不胜簪的稀疏白发:词人一生的理想是要抗战沙场,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在现实中南宋统治者偷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恢复大业。词
人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被逼得去过“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干“管竹管山管
水”的勾当,在这种生涯中年华尽逝,换来白发满头,其中蕴蓄了多少壮志不酬
的愤慨,也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悲哀。
3.请导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的镜头的内容,按词句的先后顺序,以词句相和(
用这种方法背诵本词)。
四、朗诵(要求用声音表现感情的变化)
最后三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读的时候,感
情变化应怎样处理?
前两句高亢深情,后者落寞悲凉。因为前者着意表现他沉醉于梦境幻想中的喜悦
与激动,他找到了理想得以实现的快意,那是词人精神境界的顶峰。但最后一句
陡转急下,由梦境跌入现实,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到现实的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面对自己已见衰老的容颜,面对易逝的时光,空悲切,空悲切呀。
五、总结并背诵
那就让我们在这种交错的变化的情感中去体会词人驰骋沙场的快意、赤诚的报国
心和抑郁的悲痛情怀,让我们试着一起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破阵子
辛弃疾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韩道红)
(二)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当堂熟读成诵;从名句入手,欣赏全词,体味词作的意境;了解作者
的相关常识并适当拓展相关作品。
教学重点
在把握作品内容及情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词句品味词作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词,所以从词的常识导入,以便给学生
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词,又称“长短句”,原是合乐的歌词,在唐末期只是承载男女之情、不登大雅
之堂的文学样式,可是到了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将自己对坎坷身世、亡国哀思
的感怀融入词作,丰富了词的内涵;到了宋代,更有了温婉缠绵的易安词、慷慨
悲壮的稼轩词等佳作。今天,我们就从后主词开始,领略词这种文学样式的魅力
之所在。
二、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教师补充)
1.关于词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音乐形式——宴乐,它与新型格律诗相结合,产生了词这
种新的文学样式。词调比诗歌体式多,也更复杂,以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中调和长调多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上下阕或上下片),有短短的十四个字的
《竹枝词》,也有两百四十个字的《莺啼序》。
词的每一体式,都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多以“长短句”来概括
词的形式。
因为最初是合乐而歌,每一首词都有相应的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如“相见欢
”“水调歌头”“蝶恋花”等。一些词作又有概括该首词内容的题目。
词在声韵平仄上的要求要比诗严格得多。词不称“作”而称之为“填”,即是因
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
2.关于李煜及词牌
李煜(937~978),五代(唐代以后,宋代之前)时南唐国主。字重光,世称“
李后主”,“后主”即末代皇帝、亡国之君。他虽然是一个不称职的君主,却是
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词人。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李煜出降,经历一段软禁的
生活后,被毒死。他的前期词作大都描写宫廷的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则抒
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其中以后期词作更具
代表性。
词牌“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三、朗读《相见欢》,体会词的意境及词人的情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2~3分钟。
3.指定3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点评的同学根据自己读词的感受针对具体句子的朗读处理进行点评,朗读的同学
可以与点评者进行交流,说明自己如此处理的原因是什么。(给朗读者以发言权
,让双方在交流中更准确把握词句所传达的感情)
4.反复朗读了这首词后,说说它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
离愁。
5.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
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凄清悲凉。上片写了月、梧桐、深院、西楼。“月如钩”,月是残月,正与词人
痛失江山、家破人亡的悲凉心境相符,这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描写;寂寞的不
是梧桐,而是词人;深院锁住的也不仅仅是清秋,更是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词人
李煜!在这样的夜晚,词人被幽禁在狭小的院落里,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
虽是无言,可心中的愁绪却分明流于字里行间。《相见欢》的上片让我们再次体
会到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6.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一齐有感情地背诵词的上片。
第一遍可采用教师有感情地大声背诵,学生小声背诵的方式;第二遍由学生齐背

7.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发言的同学先解读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发言或点评。
经常形容心中的愁绪如一团乱麻,可即便是理不出头绪的乱麻,也还可以快刀斩
断,但李煜的离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这份纷繁复杂的愁情令读者在这个
形象的比喻中感同身受。这是一种无以言说的离愁,所以紧随其后,词人以“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收尾,并非词语匮乏,而是愁绪难描。这正是词人心境的真
实写照。
8.齐背下片。
四、拓展
1.积累交流其他写愁的诗词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2.积累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相见欢》的共同点是都表达出物是人非、痛失江山的愁绪,不同的是表达上
,《相见欢》写愁情难以梳理,《虞美人》以春水喻愁情的连绵不绝。
五、背诵《相见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相见欢》及《虞美人》;查找李清照及《醉花阴》资料。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 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李煜的《相见欢》。
词的特点是意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精致华丽,李后主以词抒写
自己的亡国之痛,而女词人李清照则以词来寄托自己对爱人的绵绵情思。今天我
们一同学习这其中的一首代表作——《醉花阴》。
二、朗读《醉花阴》,体会词的意境及词人的情感
1.教师范读。
2.指定3名学生朗读,点评。
3.齐读。
4.品读名句:据传说,李清照曾将这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赵明
诚。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
写出五十阕词。把李清照的这一首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
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读了
这首词后,你觉得词中得到陆德夫褒奖的应该是哪三句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即菊花,菊花的花瓣是细瘦的,词人正是抓住了菊花这样的外形特点写
出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形容憔悴的样貌。这首词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创作的,重阳节
里赏菊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样的以花喻人显得很自然。“帘卷西风”即西风吹
卷帘子,秋天到了,天气转凉,西风捎来的不仅仅是帘卷花残的讯息,更是词人
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所以,令人比黄花瘦的不是卷帘的西风,而是令人销魂的
分别之苦。
5.从这一组流传千古的名句来看,这首词传递的是女词人在家人团聚的重阳节与
丈夫分别两地的心中凄苦,词中还有哪些词句令你感触颇深?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理解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
句。如:
(1)东篱把酒、暗香盈袖
“东篱把酒”语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是读起来却少了陶渊明归隐
田园的闲适自在,更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寂寞与凄苦;“暗香盈袖”,女子衣间沾
满了菊花的香气,本是很美的,但是也更反衬出她内心盈满的却是苦苦的思念,
正是欲说还休。
(2)薄雾浓云、玉枕纱厨
“薄雾浓云”是自然天气,“玉枕纱厨”是闺房中的事物。这些都成了能够带给
词人深切感受的事物。“薄雾浓云”的白日太漫长,百无聊赖的词人只能靠看着
香炉的烟雾蒸腾打发时间;独守空闺,“玉枕纱厨”也便令人感到冰凉透骨。客
观的事物在词人笔下都成了悲凉心境的载体。
6.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情达意的含蓄,从字面来看,没有写“离别”,但
字字句句又都浸透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这正是老师课前介绍的词的特点——
意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精致华丽——的展现。我们在反复诵读
中体会这一特点。五分钟背诵这首词。
7.一起有感情地背诵《醉花阴》。
三、关于李清照及其他代表作
(学生交流所查资料)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
南(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提出词“别是一家”之
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积累《夏日绝句》和《声声慢》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醉花阴》《夏日绝句》和《声声慢》。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精致华丽
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意境细巧
薄雾浓云玉枕纱厨委婉含蓄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将怀古、咏史、说理等题材和主题都纳入了词这一文体,开
拓了词的表现范围,创造出新的意境和风格,南宋的辛弃疾也擅长用词的形式抒
写壮志豪情,后人称以苏轼与辛弃疾为代表的词派为豪放派,又称“苏辛词派”
。这节课,我们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品——《破阵子》。
二、关于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大词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
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
军队,奖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
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浑。有《稼轩长
短句》。
三、朗读并结合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教师范读或放朗读磁带。
学生跟读或对范读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根据词作内容指出教师或朗读磁带范读的
不足。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感情饱满、小组推荐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朗读,并由本组一
名同学表达推荐理由。
3.女生、男生分别齐读。
女生在先,男生在后,意在通过男生的朗读体现词作的豪情。
4.结合课下注释,小组研读全词,全班置疑、交流,明确:
(1)连营:驻扎在一起的军营。
(2)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载,晋代王恺有牛名八百里,王恺以之为
赌注与王济比射,王济一发中的,遂杀牛作炙(烤肉)。
(3)沙场:战场。
(4)的卢:一种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马。相传刘备曾骑的卢马脱离险境。
(5)了却:了结,完成。
5.读词(整体感知,把握词作感情基调):这首词,觉得它与前两首词最明显的
不同是什么?
大气磅礴、豪气冲天、意境开阔。用词人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首“壮词”。
6.这首壮词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保家卫国的壮志、驰骋疆场的豪情。
7.你最喜欢其中哪些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培养学生主动品读作品的能
力,教师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学生节选词句朗读,点评、适当分析。
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豪气冲天、意境开阔、苍凉雄浑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迅捷勇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壮志凌云。
8.深入理解。这首词表达的仅仅是雄壮的气势吗?
不是,应该是一种悲壮,结尾句“可怜白发生”让人顿悟:上面的种种壮阔场面
都仅仅是词人的想象,而现实是人已老迈,又不受朝廷重用(结合所查资料知道
:当时词人正闲居在江西带湖),注定是壮志难酬,前面的词句越是豪情万丈,
读到这里就越让人心生悲凉,这应该是以“壮”来写“悲”,词人复杂的心境可
以想见。
9.齐读最后一句。
10.可见这首词在结构上有别于一般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写法,而是结尾句
单独表达一层含义。那么第二句的“梦回”又当如何理解呢?
(1)酒醉后睡梦之中回到(向往的抗金沙场);
(2)酒醉后眼前出现(抗金沙场的)幻景。
两种理解均可,都能体现词人对抗金为国、统一河山的热切的渴盼,保家杀敌、
抗击外族入侵的疆场是词人魂牵梦萦的所在。
11.5分钟背诵本词。
12.品读语言——句子的对仗。
这首词中有很多工整的句子,把握这些句子的含义,便于记忆。
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等。
四、拓展
朗读、积累以下两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五、朗读比赛
三分钟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三名同学到前面分别背诵三首词,教师打分
及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破阵子》《菩萨蛮》和《永遇乐》。
板书设计
破阵子
辛弃疾
 马作的卢醉 里
壮弓如霹雳梦 回悲
 沙场点兵白发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断章》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断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断章教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逊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孝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8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