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m.JAB88.Com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二、说教法

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一个课时完成。

(一)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杜甫的一生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活动迁移——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

1.导入:

课件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lash在线课文欣赏朗读,在音乐与画面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无奈生活,领略万千的感慨,从而导出课题。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诵读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2.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自由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教师范读,指导句读、节奏、重音、语调3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诵读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诗歌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1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谈论诗人的创作风格。2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找的资料、学生很容易通过诗人的遭遇,得出现实主义风格的结论。培养学生知人论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法。第二小题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小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画面来。引导学生明确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环节旨在分析细节、读出情感的能力。

(3)赏析性地读——:

1.赏析生动传神的一系列动词,这道题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一般能解决。2.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学生可能只会从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3.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这题有一定难度,师生可以一起探讨:这是无法实现的。“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重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能力

3.活动迁移——“剧本改编”大会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各显神通,将课文改编为剧本。

潘新和老师说,以“表现(说、写)为本位”语文教学发展观将成为21世纪中国语文界的共识。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诗歌到写作,把握住情感,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4.小结

本文通过诵读带动鉴赏,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六、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

2.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办一份纪念他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精选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演示过程及说明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吟诵诗歌,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译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赏读诗歌,代诗人抒情,对诗人说话,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吟诵诗歌,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赏读诗歌,代诗人抒情,对诗人说话,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赏读诗歌,代诗人抒情,对诗人说话,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4课的第一首诗,同学们齐读课题。

屏幕展示: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你觉得应以什么样的情感读题?(预设:叹息、悲哀、低沉……)我们先来了解“茅屋”的由来。

屏幕展示: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公元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杜甫弃官来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常寻花漫步、以诗酒自娱。

学生齐读课题(带着疼惜、惋惜之情读“茅屋”,带有无奈、绝望之情读“为秋风所破”)

这么一个让人安定愉悦的地方被秋风所破,是多么痛苦、绝望!但是这首诗,又不是绝望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屏幕展示:

学习目标:吟诵诗歌

译读诗歌

赏读诗歌

二、吟诵诗歌

1.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复杂心情。(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2.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展示:(1)读好句子的内部停顿;(2)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的每句是几言?并画出长句和抒情句。

听范读音频,画出句子节奏,感受抒情句的语气。

屏幕展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屏幕展示:(抒情句)归来倚仗自叹息。长夜沾湿何由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学生试读长句的停顿,女生齐读第1、3段,男生齐读第2、4段。

请学生试读抒情句(预设:沉重地,祈盼地,慷慨地语气;或降调,或升调来读)

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三、译读诗歌

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二项活动:译读课文。请小组四人一人一段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然后班级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点拨,提示学生用翻译的两个方法:一是补充法;一是组词法。

四、赏读诗歌

我们就这样结合注释,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一)下面我们赏读课文,与诗人同行。请默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内容,比如第一段:秋风卷茅。同学们自读完成2、3、4段的内容概括。

(二)代诗人抒情

1.怎样代诗人抒情呢?请同学们读一遍示例。

屏幕展示:第一段示例:秋风呼啸,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的茅草,想起建盖茅屋时的艰辛,怎能不让我心急如焚?

这就是代诗人抒情。设身处地,描绘“我”的见闻和感受,请同学们在2、3、4段中任选一段,代诗人抒情。(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前三段的抒情和第四段抒情的区别?(板书: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写景写事写细节)

(三)对诗人说话

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学生发言)

诗人在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秋雨打湿了被子的时候仍心系天下寒士,这种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情怀值得敬佩!(板书:心忧天下)

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板书:诗圣)

所以我们说:

屏幕展示: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因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杜甫关注民生,拥有一种悲悯天下的情怀(板书:悲悯天下),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读到这首诗,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想起了他悲壮的渴盼……希望我们同学能够多一份对民生的关注,多一点慈悲的胸怀,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温暖与和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93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