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的雪的喜爱、惋惜;更有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雪后的景象吗?你喜欢雪景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描写雪景的诗文。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笔下的《雪》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
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
2、简介作者及背景(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二心集》《雪》等
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3、简介文体:散文诗
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二、分析文本:
1、文中描绘了几幅雪景图?
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2、这两幅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寒冷孤独。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热闹、有趣。对塑罗汉的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5、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的特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勾画出雪那孤独不妥协的姿态。有动感,有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个性独立张扬,具有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7、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就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出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8、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三、拓展延伸:
1、讨论: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时代和鲁迅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种独立张扬的个性了呢?
2、比较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文中描绘的雪景具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作业:
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片断。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徐燕
相关推荐
《雪》八下18
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想像——胡蝶确乎没有;蜜蜂嗡嗡闹着;塑雪罗汉的孩子)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为什么遗憾?[课件12——课件12]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以及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雪罗汉最终的消逝,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未经磨练,经不住考验,不能持久,所以说是一个遗憾。
(四)、阅读分析(4——6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4——课件15]
1、课文第4小节至第6小节,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和朔方飞雪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读读这部分,然后探讨: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个性?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
特点: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追求自由、孤独奋斗、有献身精神
具体描绘的句子:如粉如沙不粘连;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
光;天宇下旋转升腾等。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课件16]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
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赞美!)
(五)、你对本文是否还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课件17]
(本文含义深刻,学生一定会出现一些独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多元思维)
(六)、归纳总结:[课件18]
江南的雪固然滋润美艳,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作者
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是“雨的精魂”。它保持了追求自由、孤独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而顽强地战斗,在战斗中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了作
者愿意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斗争精神。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三、练习:[课件19——课件22]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
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参考:“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参考:“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
的雪吗?)
参考:这描写的不只是自然界的雪。作者用粗犷的笔调赋予了北方的雪强烈的个性色彩。这雪,实质上是鲁迅自身勇猛奋斗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4、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参考: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牺牲精神。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参考: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的地方嵌入一个“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延伸训练:[课件23]
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能背诵几句并简单讲解一
下吗?
参考:《湖心亭看雪》、《沁园春.雪》、《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引导学生简单谈谈借景抒情的好处)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
郑州八中张喜乐
《我的母亲》八下17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翳、责罚、宽恕、广漠、质问、文绉绉、绰号、筹备”等词的写法和意思。
2、了解胡适及有关情况。
3、感受母亲的事迹和品质。(重点)
4、感受良好的家教对于培养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难点)
5、品味作者用语的分寸感。
[教法学法]
反复诵读,进行合作式、研究式学习
【课时】一课时
[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解决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欣赏古诗: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齐读《游子吟》。(师:)这是一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诗中那位为游子苦心缝补衣衫的母亲形象,曾经让古往今来的儿女们深深感动。我们相信,她的一针一线,不仅缝进了御寒的温暖,更缝进了对儿子无尽的牵挂和情意。所以我想,身为子女,我们不管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牵挂的目光,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二、引入:
(介绍胡适的母亲引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16岁嫁为人妇做填房,23岁就守了寡。“以少年作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度日。知道儿子需要一本《图书集成》的大书,就想方设法借钱买下。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三、介绍胡适其人:
1、请学生介绍所了解的胡适的情况:
2、出示胡适的生平介绍,请一位学生朗读。提示:注意加点的内容〉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等。
四、快速浏览,感知课文:
思考:
课文哪几节文字写了母亲的事?主要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疑难的细节通过反复地讨论、补充,逐步完善解答)
教师明确,出示课件内容。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D.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E.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F.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这么多的事件,既有琐碎的小事,也有具体的典型事件,它们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三件侧重于对我的管教;中间两件侧重于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作后一件事关自己的人格。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五、深入课文:
1、阅读课文5—7节,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但严中有爱。封建社会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最为自己的天职,尤其是在丈夫去世以后,母亲深感教子责任重大,将孩子视为精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这种种原因,使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师: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母亲的处事态度、对嫂子们的容忍,对败家子大哥的宽容,以及刚直的品格无疑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齐度最后一段)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教师出示课件内容,摘录《胡适传》片段,介绍胡适的人品和成就,丰富学生的知识)
胡适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30余所知名大学授予的36个博士学位。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受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胡适传》
六、情感体验:
1、回忆:你在哪些方面深手自己的母亲的影响?
提示:可从性格、品行、处事态度、为人等方面来谈。
2、扩充课外知识:
许多名人在谈到自己记得成功时,都诚恳地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母亲。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查尔斯·卓别林
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乔治·华盛顿
3、列举关于母亲的俗语、格言: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七、品味语言:
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七、推荐阅读: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请在课外多多欣赏。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八、小结:
母爱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谣,母爱是风雨兼程中一盏永远不灭的指路明灯,他将伴随我们走遍天涯海角。
九、布置作业:
以《我的母亲》或者“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为主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写成人物传记,通过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
《云南的歌会》八下17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云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美丽醉人的香格里拉,如梦如幻的纳西风光,风景如画的翠绿石林,也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还有可爱的姑娘,在这儿,更有优美动人的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云南风情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看全文,感知课文大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明确:1、山野……(2——3)2、山路……“赶马女孩的歌唱”(4)3、山寨……“金满斗会”.
三、评价与赏析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合的歌会:地点是“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野),一方唱了另一方又唱——“对歌”。
特点:唱情歌酬和内容丰富
也唱其它故事
或见景抒情,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方式多样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机智才能的比拼
内行,开口见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不敢轻易答腔对抗激烈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逼
2、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唱歌人的?
动作:打打理理拍拍笑笑
神态:轻松快乐
(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外貌性情活泼开朗,劳动手脚勤快唱起歌来卖力,起劲
3、侧重点:唱歌人
4、欣赏《刘三姐》
(二)、同学们还想继续欣赏云南的歌会吗?我们来看第二个场合——“赶马女孩的歌唱”。
1、同学们找出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句子。
2、特点:出口自然,淳朴本色,出自性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可以概括为“山路漫歌”。
3、直接写人唱歌的只有几句,作者其余花大量笔墨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环境侧重点:唱歌环境
(1)花:颜色(粉蓝色);“点头”:拟人,生动活泼
(2)鸟:戴胜鸟云雀(动作)
问: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鸟的歌和人的歌互相应和,融为一体,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交响乐。优美的环境衬托了优美的人,更衬托了优美的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第三个场面是“金满斗会”,作用是:老一代把歌传给下一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山寨传歌”。
1、欣赏〈〈三月街〉〉
2、讨论完成表格的内容
特点:(1)场面盛况空前(2)传承民族文化
侧重点:唱歌的场面
3、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2、呼吁大家热爱、珍惜、保护、宣扬民俗文化。
令人高兴的是,咱们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宣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央三台现在每晚正在热播的青年歌手大赛,从上一届开始(十二届),就增加了原生态唱法,从没见过的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唱法都搬上了大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叹: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
(五)下面,我们就“走进民俗”去感受一首新疆民歌。(学生活动)
四、作业:当然,咱们中国优秀的民风民俗远远不止这些,其余的留待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民风民俗〉〉。
五、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文化,身为大足人,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同学们想一想,咱们大足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1、图片:宝顶石刻
图片:宝顶香会(寄寓亲人的祝福、寄寓心灵的慰藉、寄寓美好的期望)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大足,认识咱们大足,乃至喜欢咱们大足,咱们也学学沈从文先生,拿起手中的笔,为保护宣扬咱们大足的民风民俗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已尽我们做为大足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大家愿意为咱们家乡出这份力吗?
示例:(1)、观大足石刻,赴宝顶香会(2)、大足是个好地方,石刻香会美名扬
2、欣赏大足民歌〈〈大足是个好地方〉〉
六、结束语: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你们的聪明、勤学已经深深映入了老师的脑海里,老师相信,我们今天的相聚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再次真诚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
附:板书设计:
场合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机智才能的比拼
对抗激烈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
出自性情
唱歌环境
山寨传歌
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
唱歌场面
(授课人:大足县龙西中学杨天才)
文章来源://m.jab88.com/j/99869.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雪》八下18 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 - 《云南的歌会》八下17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
- 《我的母亲》八下17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翳、责罚、宽恕、广漠、质问、文绉绉、绰号、筹备”等词的写法和意思。 2、了解胡适及有关情况。 3、感受母亲的事迹和品... 母亲的呼唤教案 06-01
- 《岳阳楼记》八下17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龚邵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能力 2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海市蜃楼教案 06-01
最新更新
更多-
幼儿园大班综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综合教案 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 一、活动目标 (一)欣赏图片,感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 (二)通过辩论,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三)了解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懂得适合自己... - 腊八下雪说说50句
- 《大雁归来》学案 《大雁归来》学案山东济宁李迎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雁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自主思考圈点批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知识卡片 ...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06-02
- 幼儿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 尤溪实验幼儿园张艳 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 小学科学教案 06-02
- 《春酒》八下23
- 《我的第一本书》表格教案 3我的第一本书 课题 我的第一本书 执教:蔡合良 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06-02
- 2019年语文名著复习知识点之《三国演义》 2019年语文名著复习知识点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一、常识填空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的开篇词。... 小学三年语文教案 06-02
- 《芦花荡》教学方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芦花荡》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小说的三要素这一概...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 06-02
-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 圆柱世界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圆柱世界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06-02
-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06-02
- 2019年语文名著复习知识点之《西游记》 2019年语文名著复习知识点之《西游记》 一、常识填空 1、《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人。 2、孙悟空自号____,他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作为... 小学六年语文教案 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