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方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芦花荡》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小说的三要素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社戏》等小说篇目,现在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初二学生对作品复述、品读、讨论探究的的能力也较强。可引导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三、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理解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LU1]
一.导入新课(投影课题,播放歌曲)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吗?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教学活动2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
2.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要求:边听读边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的人物。
3.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LU2]
三.课文研读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景物美、人物美,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
1.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③找出文章开篇揭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句子。分组探究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出示投影片)
讨论后让学生代表讲述结果,老师在幻灯片中归纳显示: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思考、讨论、明确
①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的?请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②.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上”的句式说出来吗?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LU3]
四.问题探究
课文写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如何理解“过于”这个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LU4]
五.主题延伸
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们用他们英雄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篇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呢?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行为来回报我们的英雄和报效我们祖国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LU5]
六.拓展练习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一定佩服之至,请你展开想象,把她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LU1]用歌曲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日寇的侵华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进而理解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LU2]突出小说的重点、难点。
[LU3]突破难点。
[LU4].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LU5]活动使所学内容的迁移
扩展阅读
《芦花荡》
《芦花荡》
预习课
预习目标掌握生字词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3.分析课文,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4、把学习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6.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故事”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②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③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四、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五、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布置作业
芦花荡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流程】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疟子()寒噤()蹿()
仄歪()飒飒()吆喝()
2、查阅有关孙犁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3、感受人和事。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把自己对人对事情的感受写出来。
人物:
事件:
情感:
4、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6、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7、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品味,然后再仿照它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9、请收集一组有关抗日战争的歌曲、图片或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
10、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2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
2、芦花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芦花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芦花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二、人物性格难点探究: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指导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编算挂花飒飒丢人现眼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四、作业
1、生字、词语。
2、分析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物点。
文章来源://m.jab88.com/j/99860.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芦花荡》 《芦花荡》 预习课 预习目标掌握生字词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 芦花荡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01-11
- 2、芦花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芦花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芦花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05-31
- 《芦花荡》20 2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一、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了解小说的特征;了解抗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06-01
最新更新
更多-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 - 告别可爱的幼儿——毕业典礼活动设计 告别可爱的幼儿——毕业典礼活动设计 目的: 1 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之情,记住这一美好而难忘的时刻。 2、萌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准备: 1.请每位幼儿邀请自己的父母参加毕业典礼。 2.给每个幼儿... 可爱的校园教学设计 06-02
- 《再塑生命》表格教案 5.再塑生命 课题 再塑生命 执教:蔡合良 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 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 生命生命教案 06-02
- 大班综合活动:绳 大班综合活动:绳 主题来源:我班为丰富晨间户外活动材料时,发动家长收集了各种可供孩子玩耍的绳子。第一次玩绳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自己带来的绳子告诉我:“老师,你看我的彩色绳很漂亮!”“我的是塑料绳...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小学 06-02
- 《芦花荡》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3 1.新闻两则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 日记两则教学设计 06-02
- 人教版《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06-02
- 芦花荡的教案收藏
-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06-02
-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人生经历奋斗与轨迹教学指要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人文内涵深厚丰富。学习本单元,我们会从他们的人生轨迹获得弥足珍贵... 小学一年级教案 06-02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