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想像——胡蝶确乎没有;蜜蜂嗡嗡闹着;塑雪罗汉的孩子)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为什么遗憾?[课件12——课件12]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以及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雪罗汉最终的消逝,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未经磨练,经不住考验,不能持久,所以说是一个遗憾。
(四)、阅读分析(4——6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4——课件15]
1、课文第4小节至第6小节,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和朔方飞雪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读读这部分,然后探讨: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个性?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
特点: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追求自由、孤独奋斗、有献身精神
具体描绘的句子:如粉如沙不粘连;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
光;天宇下旋转升腾等。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课件16]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
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赞美!)
(五)、你对本文是否还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课件17]
(本文含义深刻,学生一定会出现一些独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多元思维)
(六)、归纳总结:[课件18]
江南的雪固然滋润美艳,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作者
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是“雨的精魂”。它保持了追求自由、孤独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而顽强地战斗,在战斗中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了作
者愿意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斗争精神。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三、练习:[课件19——课件22]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
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参考:“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参考:“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
的雪吗?)
参考:这描写的不只是自然界的雪。作者用粗犷的笔调赋予了北方的雪强烈的个性色彩。这雪,实质上是鲁迅自身勇猛奋斗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4、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参考: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牺牲精神。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参考: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的地方嵌入一个“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延伸训练:[课件23]
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能背诵几句并简单讲解一
下吗?
参考:《湖心亭看雪》、《沁园春.雪》、《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引导学生简单谈谈借景抒情的好处)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
郑州八中张喜乐
精选阅读
《雪》八下17
《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的雪的喜爱、惋惜;更有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雪后的景象吗?你喜欢雪景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描写雪景的诗文。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笔下的《雪》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
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
2、简介作者及背景(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二心集》《雪》等
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3、简介文体:散文诗
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二、分析文本:
1、文中描绘了几幅雪景图?
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2、这两幅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寒冷孤独。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热闹、有趣。对塑罗汉的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5、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的特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勾画出雪那孤独不妥协的姿态。有动感,有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个性独立张扬,具有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7、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就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出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8、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三、拓展延伸:
1、讨论: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时代和鲁迅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种独立张扬的个性了呢?
2、比较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文中描绘的雪景具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作业:
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片断。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徐燕
《云南的歌会》八下18
云南的歌会
南昌铁路第一中学李琴老师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品味语言
2.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领会云南歌会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读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课。
学生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体会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海外将沈从文排在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他的语言淳朴自然、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生字词:
注音
蹲(dūn)踞(jù)酬(chóu)和(hé)熹(xī)微龙吟凤哕(huì)
迤(yǐ)西柞(zuò)木箍(gū)桶忌讳(huì)譬(pì)喻
解释:
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不强。(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扬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别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五、分析文本、品味语言
(一)山野赛歌
1、起小标题(提示:地点的形式);
2、你觉得山野对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别从哪几方面表现年轻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词来概括吗?
3、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作者写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作者为什么花那么笔墨描写这一路上的美景呢?
4、赶马女孩子的歌声美在哪里?(淳朴本色)
(三)乡村传歌
1、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金满斗会”由谁来传歌?传些什么内容?
3、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盛会中动人的歌声?
4、“十年难逢金满斗”的难得在哪里?
(四)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出理由。
(体会作者朴素、自然的语言)
六、体会云南民歌特点
学生根据三个场景从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点,并分小组讨论。
原生态即兴歌唱形式多样
生活气息生动活泼
淳朴本色世代相传
七、拓展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例:“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在爱死人。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揣上糕
我冒上个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见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
例二:“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类
云南民歌·猜调(张以达填词编)
1、(独)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2、(齐)(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来,哟来来哟外街前卖,丝线长长我跟前喽来。
八、作业
同学们课后收集些江西民歌,体会江西民歌的特色。
在歌曲合唱中结束教学。
《春酒》八下21
《春酒》教学设计
景德镇第五中学 王 菂
【教 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 题】 《春酒》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设想】
因为《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学生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体会其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请问每年春节有哪些乐事?有哪些风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目的一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多媒体显示)作者琦君的介绍。
(教学步骤说明:简介作者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二是与文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近课文,走近琦君的情感世界。)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3.(多媒体展示)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稀罕、舔、枸杞、薏仁米、煨炖、如法炮制、挑剔、家醅”等字的读音和“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等词语的意义。
(教学步骤说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4.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是从整体上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
5.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思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在初步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琦君的思乡情怀。)
三、研读细节 领悟意蕴
1.本文的语言清新素雅,如行云流水,但不乏生动活泼,特别是有许多细节很有情趣,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们从文中找出几处,把最喜欢的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兼难点,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然后说说对文中细节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进而感受到文章的风俗美、人情美和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展示琦君的其他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琦君的其他作品中感悟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调动积累 师生同说
文中有些看似十分随意的细节,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琦君就是这样用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地述说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下面让我们调动积累,说说知道哪些?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文人的思乡情结。)
文章来源://m.jab88.com/j/99441.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雪》八下17 《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的雪的喜爱、惋惜;更有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 - 《云南的歌会》八下18 云南的歌会 南昌铁路第一中学李琴老师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品味语言 2.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
- 《春酒》八下21 《春酒》教学设计 景德镇第五中学 王 菂 【教 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 题】 《春酒》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 第八次教学设计 06-01
- 《浪之歌》八下 《浪之歌》教学设计简案 一、导入新课 1.关于散文诗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所谓“散文... 第八次教学设计 06-01
最新更新
更多-
《旅鼠之谜》八下13 - 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世界语言真奇妙! 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世界语言真奇妙! 单元名称:一百种语言AHundredLanguages 设计思路:本周是我们IB单元——“一百种语言”进行的第一个星期,正值“声音(说、唱)”这个探索范畴。我们班... 幼儿园大班公开课教案 06-01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演示过程及说明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 卖报歌教案 06-01
- 腊八下雪说说摘录
- 《孔孟论学习》含练习 《孔孟论学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2.需掌握的多音... 高中素质练习教案 06-01
-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壮族娃娃“对山歌” 活动一学唱歌曲 活动目标 1.了解壮族人民喜爱“对歌”的风俗。 2.学会领唱、对唱,培养即兴创编歌词的兴趣。 活动准备 影片《刘三姐》的VCD,对歌的挂图,壮族音乐《小金风》《什么水面打筋斗》。 活动... 小学音乐教案对花 06-01
- 大班环保活动设计废物时装 大班环保活动设计废物时装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幼儿会利用各种废物垃圾进行制作各类时装 相关领域: 艺术 适用对象: 幼儿 教学方式: 启发式、时装表演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旧挂历纸...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 06-01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叙述了鲁达路见不平,为解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逼上梁山的侠义故事。本单元节编了一组小说,内容... 提小学教案 06-01
- 《三峡》人教八上22 《三峡》教学设计 罗丽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2、了解古今三峡的变化,领略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06-01
- 培养孩子互相协调能力的教案 培养孩子互相协调能力的教案 大班综合:今天我当家 设计意图:众所周知,蔬菜中含有许多的营养素,但是许多的家长反映孩子不爱吃蔬菜,想了多种方法都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次游戏的过程中给了我启示,为什么不... 槐乡的孩子教案 06-01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有趣的镜子 【活动名称】 常识活动——“有趣的镜子”(大班) 【活动目的】 1.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知道各类反射镜的名称、特点、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分析能力及初步的尝试精神。 3.录音机、磁带... 幼儿园社会教案大班 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