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5《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做个快乐的读书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JAb88.COm

5《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给女儿的一封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法。
2.在阅读中抓住文章关键语句,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运用文章介绍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难重点]
1.能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章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妙处。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的调查导入,常见的方式有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第三者的搭桥交流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父亲对女儿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交流的文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调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导入,可避免学生对与父母沟通是否成功的争论,能较快地切入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教师范读文章,要求学生根据文的自然段的空行,在听读中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并且圈画出来。
1.教师读完后,以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言。
2.教师结合小组发言进行小结:
第一部分:读书要消化,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二部分:以到博物馆的事例作类比,进一步说明读书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三部分:快乐读书要学、习、思结合。
第四部分:快乐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第五部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文章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目的,提出了作者对读书的认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可使会说的同学或理解力强一些的同学带动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同学,此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三、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设题:
1.文章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①只讲数量和速度,不讲理解(质量)。②只管比赛考试,不去欣赏、享受。③只知道“学”,不知“习”和“思”。④只顾读书,不能学以致用。
(此题可锻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也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一次训练。)
2.对文章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式的理解。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运用女儿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经历作类比,既有利于说明做事只讲数量和速度的害处,又能使女儿理解和接受所讲的道理。
作者谈自己栽种番茄的体会,目的是使女儿明白读书与运用的关系,读书一定要学以致用。
(在对学生答案推敲的过程中理解用故事说理的好处,教学中也教给学生这种对话的策略,这种策略说不定马上就会学以致用。)
学生设题:学生对文章语言、内容、主旨提出自己不懂或有待探讨的问题可能有:
1.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问题。
对策: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2.第四部分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说理的问题。
对策: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体现出学习的最终目的。
3.现行教育体制导致读书的不快乐的问题。
对策:1.不快乐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2.明白读书的目的。
4.怎样才能作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的问题。
对策:读书要“咀嚼”、“欣赏”、“享受”;读书要学、习、思结合;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再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的感受”,所以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章,这正是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的最好体现,此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的最佳时期。)
三、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学生以作者女儿的身份与作者对话,并把这些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咀嚼、欣赏、享受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学、习、思结合

扩展阅读

做个快乐的人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个快乐的人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做个快乐的人教案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
A.土壤攘除大嚷瓜瓤
B.转身旋转转文转动
C.血液流血血管血淋淋
D.懦懦湍急揣摩喘气(04甘肃中考题)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hútù()()jǔjué()()
liúlǎn()()jiāoguàn()()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
咀嚼:欣赏:
(2)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创意:
(3)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模仿: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消化。
(2)我单位原公章已作废,自2002年5月1日起新公章。
(3)广州地铁三号线18个车站名经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已经正式确定。
A.咀嚼启用审查B.品尝启用审察
C.咀嚼启用审察D.品尝启用审查
5.填空
(1)本文的作者,祖籍北京,是著名的家、美国研究生、美国两所著名学院的教授。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2)题目“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含义是
(3)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4分)(05武汉中考题)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阅读
①读书就跟参观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②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③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一-
④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意译)
⑤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意译)
⑥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
⑦“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思”是讲“思索”,让学到一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6.作者向女儿介绍了哪两种读书方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7.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了孔子的话?
8.你能写出孔子的原话吗?
(1)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2)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
9.联系全文回答:
(1)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可否删去?为什么?
(2)文中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二)课外拓展(05广东非课改区中考题)
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200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以读;绿草连天的春日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运动”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欲望,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作用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的。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有改动)
10.“读书的‘坎儿’”在文中具体指哪些?(3分)
11.为什么说“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2.第④段引用乾隆与和尚的对话用意是什么?(3分)
1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与第⑤段的哪个句子意思相近?(3分)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05随州市中考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4.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2分)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6.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2分)
17.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2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3分)
(二)新题链接(2005浙江(课改区)中考题)
19.《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请选择其中一部,仿照示例,完成
读书卡片。(示例中的人物、情节、评价不能照抄)(3分)
示例: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0.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哲人在交谈,它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它能给我们照亮人生的前行之路。有人说,看到好书,生活再难也要买,时间再紧也要读,因为好书是每个人的成长食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已经读过一本或很多本好书,想想它们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们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许直到现在你还没有读过理想中的好书,但你一直对好书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并期待着与它们相遇相知……
请以“读书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读书的乐趣。书写整洁、美观。
答案:
1.D2.糊涂;咀嚼;浏览;浇灌。3.(1)咀嚼:比喻对事物的反复体会;欣赏:领略其中的趣味。(2)创意: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3)模仿:照着样子学者做。4.A5.(1)刘墉;台湾;文艺;硕士。(2)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读书要达到快乐的境界,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3)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6.精读、浏览。修辞:比喻、引用。7.引用名人名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8.(1)“学而时习之不易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9.(1)讲述了到自然博物馆参观的事情,运用了类比。作者运用女儿以前经历过并有所认识的事来作类比,一是有利于说明事理,二是利于对方理解接受。(2)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的道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地。看法:读书的目的是从中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这样才会发挥知识的作用,否则,就是“死读书”。10.3分太多的欲望;没有恒心;不能分辨是非。11.3分人人可以读;时时可以读;处处可以读。(每个要点1分)12.3分意在论证人们的欲望太多,因此读书人必须澄静。13.3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14.①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1分)②读“活”书,是指读书要侧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1分)(也可用原文回答)15.可用原文第⑵自然段中句子“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死’书……后读‘活’书”,也可以概括为“先读‘死’书,后读‘活’书”。(3分)16.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强化和论证。(1分)②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1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17.能理解为“‘死’,‘活’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或“‘死’是基础,‘活’是一种提高”均可(意思相近也可给分)(2分)18.言之有理即可(3分)19.略(3分,其中“所选栏目”一栏不计分,“主要人物”“相关情节”“人物评价”每栏各1分,“人物评价”一栏可以就相关情节评价,也可就整部书评价,言之成理即可。)20.略

《咏雪》人教七上5



《世说新语》以语言清淡简练,辞意隽永为著称,鲁迅谓之“名士底教科书”。课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咏雪诗”的语言运用和推敲上。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生2:飞雪,犹如美丽的小蝴蝶,扇动着翅膀,随着和风,四处飘然!
生3:雪,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融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天空为之作美,痛快地下一场大雪呀!
接着,课件展示纷纷扬扬的下雪镜头,我相机问学生:面对着如此纷扬扬的下雪情景,你对“柳絮因风起”有什么感想?
生: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界,用课件呈现古代诗人咏雪诗句:
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⒊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⒋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最后,引导学生高声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收绾全文。
五、教师小结
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因为写景咏物,中国美学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讲究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追求境生象外、得意忘象、无我之境。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不少于300字)
3.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课后余音
1.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提出意与景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也就是说,写景咏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与神似,不可分离,相兼才好,和谐统一。但如果太形似了,反而失去神似。中国美学主张“写实”和“写意”的和谐统一。
“柳絮”虽然灰白色,但外形酷似雪花。“柳絮因风起”却把纷纷扬扬的下雪姿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把雪花比拟春天的柳絮,颇有生命活力,轻柔温馨,化寒为暖,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催人奋发向上,也给家庭送来轻松和煦的乐观情怀和文化氛围,具有深刻的意象(神似),这是写意。而“撒盐”一喻,虽然形似,但缺乏意象(神似),这是写实。好的诗句应当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即写实和写意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对于这些知识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2.语文教学必须推崇文体语感意识。文体语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如背景、意图、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因素)的领悟与把握。
文体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比如,说明文是写实的文体,语言表达直露。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而诗歌是写意的文体,语言表达含蓄,具有想象力,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方面,重点应放在品味语言的情感和意境上。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品味“咏雪诗”的情感和意境上。教学过程始终紧扣“未若柳絮因风起”与结合“雪骤”、“白雪纷纷”、“因”、公大笑乐”等关键词,进行文体语感意识的熏陶,从而体味“柳絮因风起”境生象外的意境,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非理性领悟能力。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语感,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只能是在外表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和词汇。
阅读过程应着眼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认识。以往我们长期关注“工具性”视界下的认知,语文教学缺乏对“文体语感”的体认,往往把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游记、传记等都当做记叙文来教,不论何种文体,都一样地分析字、词、句、段、篇,而缺乏“文体语感”的“言语性”视界下的认知。
3.《教参》里有这样一组答案:“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我赞成第三种意见。从全文看,文章通过“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即景咏雪诗的对比,说明“撒盐”俗不可耐,无意境,“柳絮”意味深长,有意境。它告诉我们:写诗要讲究言外之意。从前后两人一俗一雅的文学才华对比看,前者是陪衬人物,是为了突出后者的中心人物。所以,后者是“公大笑乐”的对象。从语境看,言语具有统领性、连贯性、支撑性、向心性和凝聚性。“公大笑乐”是紧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身份补充句”紧依“公大笑乐”之后,三个句子,连贯支撑,向心凝聚一个中心。也就是说,谢太傅的“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的超众才气所感动,而顿生感叹之情,只不过作者用神态描写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再者,紧依“公大笑乐”之后的“身份补充句”,表示补充说明或印证谢太傅的内心确是赞赏谢道韫的出类拔萃的才气。

谈读书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谈读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84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