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 宋词二首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 宋词二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两首宋词。

2.对比体会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的特点。

3.学会结合生活理解词作,从词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回顾我们学过的宋词。找六位学生分别背诵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破阵子》、晏殊的《浣溪沙》、李煜的《虞美人》、温庭筠的《望江南》。其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有哪些?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作品除辛词外多为婉约风格,而婉约与豪放的代表词人柳永与苏轼也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我们通过《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进一步感受婉约与豪放词风的魅力。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交流时避免照本宣科,避免资料式的介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元年(1034),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有才气,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的。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伎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伎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苏轼的一生也极为坎坷。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是他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从中我们能了解到苏轼一生的概况:辗转于贬谪的痛苦之中,历经三个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

虽说两人人生结局都是让人扼腕痛心的,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大不相同,或者说人生态度各不相同,因此两人的词风也就迥然相异了。让我们在朗读词作中感受两人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情感。

三、朗读。

1.教师范读。(示范情感把握:《凤栖梧》尽量读出一种缠绵哀婉的感觉;《江城子·密州出猎》尽量读出一种豪情满怀、坚定执著的感觉。示范节奏把握:《凤栖梧》读时要柔缓抒情,渐次突出沉重的无奈与伤感;《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出铿锵的顿挫感和紧张的变化感。)

2.学生散读。(要求学生先默读扫清字词障碍、读熟练。)

3.学生齐读,落实教师示范的要求,为分析作准备。

四、分析。

1.你认为两首词中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分别是什么?

《凤栖梧》中的“春愁”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出猎”。即两首词的内容分别是写春愁和出猎的。

2.我们先看《凤栖梧》中的“春愁”,何处可见其愁?

(1)孤独:“伫倚”即长时间地倚靠。“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2)借酒消愁: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又是一种徒增烦恼的做法。

(3)生动形象的誓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衣带渐宽”的消瘦,“消得人憔悴”的煎熬,“不悔”“消得”的忠贞与执著,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3.学生再读,试着背诵。

4.接下来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出猎一事的呢?

出猎装束: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英姿

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壮观

出猎豪情:亲射虎,看孙郎。——英武

出猎用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壮怀

5.我们没提到的句子又该怎样理解?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从这些词句中读出的是不如意的惆怅,不得重用的失落,“老夫”的戏谑,“鬓微霜”的慨叹,“何日遣冯唐”的期盼。

6.为什么词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呢?(介绍背景)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但“何日”却给人遥遥无期之感,怎不让词人焦虑、压抑?

7.我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生活经历读这两首词,你还能读出什么?

读出一种人生态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引用《凤栖梧》这首词的结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境界,比喻一种执著追求,不惜牺牲的精神。这一首爱情诗又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

读出一种爱国情怀: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多次被贬谪,然而他在力所能及时又修建了利民的“苏堤”,在不被重用时仍有一腔热血欲征战沙场。苏轼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这是他的资本,是他骄傲的资本,是他可以愤世嫉俗的资本,然而在这种境遇下能百折不挠,能以一种永远向上的阳光姿态面对人生,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及?这种心怀祖国,不忘报国的情怀又有几人能及?

可以说,无论是婉约的柳永还是豪放的苏轼都是真人:柳永坦然、决然抛弃了官场的污浊;苏轼坦然表现对朝廷的期待。他们二位当之无愧为活出自我的楷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于、甘于为自己的所想而执著付出。

五、背诵两首词。

六、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孤独——“伫倚”“无言谁会”

春愁借酒消愁——“拟把疏狂图一醉”

生动形象的誓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出猎装束: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英姿 

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壮观壮志

出猎豪情:亲射虎,看孙郎。——英武 凌云

出猎用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壮怀

延伸阅读

八年级语文外国诗歌二首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语文外国诗歌二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外国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学习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握重点诗句,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找到合适点,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代作家林贤治认为诗人有这样两类:一类属于天空,一类属于土地。他说李白属于天空,而杜甫属于土地。根据你所查找的有关惠特曼和叶赛宁的资料,你认为他们属于哪类?

(学生自由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风格特点。)

林贤治认为:土地对于西方诗人来说,往往表现为一种“大地感”,惠特曼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还说:俄国诗人普希金、勃洛克是属于天空的,涅克拉索夫和叶赛宁,则是属于土地的。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二位诗人都热爱自然,喜欢赞美自然。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两位“土地”诗人。

二、诗歌朗读。

1.学生朗读(预习反馈),学生点评(节奏、情感等)。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三、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这两首诗歌。首先独立阅读、比较(约10分钟),写在笔记上。然后同学自由交流(约10分钟)。

四、布置作业。

整理课堂比较阅读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诗歌。(齐读。)

二、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要求:发言之前,先说自己从哪些或哪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具体阐述。)

三、教师总结。

首先表扬鼓励,再说老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不是答案,是交流)。

1.情感比较。

同以自然为写作对象,但惠特曼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崇拜它向上的原始的活力);而叶赛宁表达的是对人类无视自然生物的谴责,和对动物的真挚同情、热爱(也有人认为是对现实社会的委婉讽刺)。

(让学生思考这点区别,并从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体会、说明。)

2.意象比较。

在惠特曼笔下,那株橡树中融合了诗人自我的形象与追求——“令我想到我自己”。而《狗的歌》,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母狗的深切同情(有人认为母狗与人类的关系,是影射社会中人与人的对立关系)。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经历主要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3.写作手法比较。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运用反复与象征。如:描写橡树的“孤独”与“快乐”的诗句,运用了反复,强调了橡树的特征。这株橡树,从整首诗来看,它是诗人个人经历的象征,更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精神——乐观、执著……

《狗的歌》中诗人善用对比的方法而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插入景物描写,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四、结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对比点,我们还可以和诗人其他的诗歌进行对比,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作品的风格、思想感情……

我们曾说,这两位诗人都是“土地”诗人,不仅仅因为他们在诗歌中用炽热的诗句赞美自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以深厚的、宏阔的大地感,歌咏一种力量,一种大爱的情怀。希望课后同学们能读一读他们的诗歌,用诗人的情怀去生活,去关注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选择一首诗和课文其中一首进行对比赏析。

八年级语文九 外国诗歌二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九 外国诗歌二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了解并尝试运用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描写对象——“橡树”“母狗”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55年,美国一个极其平凡的年轻人,自费印发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却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一些保守人士极尽非难与诋毁。甚至当时文坛领袖惠蒂埃将它扔进了火炉。幸好文坛泰斗爱默生、梭罗大为赞赏,视为奇绝,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声震寰宇的大诗人。他就是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草叶集》。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体——照片及文字介绍)。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

1845年回到布鲁克林定居,他常常穿着长外套,戴着高帽子,挎着手杖出没于上流社会。他天性散漫,感情丰富,坦率真实,却为传统礼节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称是极端分子中的极端分子。

惠特曼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自由体的诗歌。1855年他自费印行了《草叶集》第一版。这个薄薄的诗集可以说是美国诗歌的大胆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学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头盖脸的批评。只有当时的大诗人爱默生肯定了这本不同凡响的诗集,赞扬了它新颖的思想、朴实的语言、大胆的创造。此后,《草叶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经是收有372首诗的巨著了。

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亢的声调,表现着开拓者的豪放气魄,歌颂了他先进的国家、普通的人民群众、富于民主和自由传统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草叶”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赢得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

今天我们通过一株橡树,进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诗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板书诗题。)

三、朗读并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

孤独(诗中反复出现) 快乐 粗壮 挺拔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

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

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

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

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法来鉴赏,即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学生可以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不可凭空杜撰。)

解读: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5.体会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译文比较。

与飞白的翻译作比较,通过比较译文,提高语言的准确表述能力,进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与诗作手法。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

他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

没有任何伴侣,它在那儿长着,迸发出暗绿色的欢乐的树叶,

它的气度,粗鲁,刚直,健壮,使我联想起自己,

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屹立

附近没有一个朋友而仍能迸发出欢乐的树叶,因为我明知我做不到,

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带有若干叶子,并给它缠上一点苔藓,

带走了它,插在我房间里在我的眼界内,

我对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

(因为我相信近来我对他们的思念压倒了一切,)

但这树枝对我仍然是一个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气概的爱;

尽管啊,尽管这棵栎树在路易斯安那孤独屹立在一片辽阔中闪烁发光,

附近没有一个朋友一个情侣而一辈子不停地迸发出欢乐的树叶,

而我明知我做不到。

思考:你觉得哪个翻译更好,或某一句的译文哪个更好?(好的标准:语言准确、生动;符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交流。

如:live-oak活着的橡树——栎树

manlylove 男性的爱——男子气概的爱

五、结语。

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论世法、意象法、关键词句法……)

诗人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洒脱。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中第二题的1、2、3、4,以及“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了解诗人叶赛宁(多媒体——图片文字)。

(看大屏幕)

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

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

(大屏幕)

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无不深深印在幼小的叶赛宁的脑海里。他天真活泼,善于思考。叶赛宁的外祖母可以说是诗人“最早的老师”,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便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在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和《帆》《曙光》等杂志上相继发表。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

诗人创作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叶赛宁,哪怕仅仅因为他以自己的诗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叶赛宁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组诗《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诗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真挚。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鉴赏诗歌。

1.学生自读。

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的方法,自我赏析《狗的歌》。(15分钟,写自读笔记。)

2.学生自由交流。

3.个别提问,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诗中“母狗”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意象,去和诗人的心灵碰撞。)

4.教师引导分析。

(1)《狗的歌》你觉得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凄惨、悲凉、催人泪下……)

(2)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

带问题朗读诗歌(至少两遍)。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诗句:

①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

表示舔得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②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表示和主人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③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月牙儿是美的,自己棕黄的小宝贝也是美的。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错觉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④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用金色的星星比为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⑤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

“愁眉不展”也许是心有苦衷,可当他处置这些小狗时“一古脑”,毫不顾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残忍。

⑥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

人们多么残忍、冷酷无情。面对狗妈妈失子的痛苦哀鸣,竟然冷酷地扔石块。

(3)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母狗——自然万物,真挚的爱与同情。

②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③母狗象征了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诗人借以寄托真挚的爱与同情。

(4)总结。

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结合社会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怀。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他的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对于动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挚同情,使叶赛宁超越了诗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他在用写人的情感来写动物。

三、译文比较。

狗 之 歌

〔俄〕叶赛宁

早晨,在黑麦秆狗窝里,

破草席上闪着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

七条小狗,茸毛棕黄。

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

直到黄昏还在给它们舔梳,

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

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鸡蹲上了

暖和的炉台,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

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踪主人的足迹。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

久久泛起涟漪。

她舔着两肋的汗水,

踉踉跄跄地返回家来,

茅屋上空的弯月,

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

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

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

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

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

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

你更喜欢哪篇译文?为什么?(找到译文中有较大出入的诗句或词语,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

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流过。——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3.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四、结语。

高尔基曾说:“依我看来,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指诗人叶赛宁)是第一个如此巧妙而且怀着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才成为一个最独特的诗人,才被誉为“天才诗人”。

当我们这个看上去日益繁荣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个个珍稀动植物在灭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读一读叶赛宁?学会用他的爱,去爱自然,爱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博爱”。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狗之歌》。

第2课宋词二首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课宋词二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课宋词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伎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而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慢词。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五、题解。
《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重点字词解释。
(1)危楼:高楼。
(2)黯黯:迷蒙不明。
(3)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4)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5)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6)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六、讲解。
1.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刻骨的相思和哀愁的感情?
“伫倚危楼”“草色”“残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品味意象。
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月——思亲、思故、思乡;
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凭阑登高——凭吊怀古、思乡怀人;
松兰梅竹——坚贞高洁的品格;
杨柳——惜别;
杜鹃——沦落失意、哀怨凄悲;
猿啼——羁旅苦况。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痛苦?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欣赏、品味、探究:以“我欣赏(喜欢)……因为……”为格式赏析。
如:我欣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因为“伫倚”意象已为全词定下思念之调,加之写“春愁”从天边长过来,表达脱俗又显得韵味无穷,为全词埋下绵绵愁思之笔。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黄昏春望图
春愁 凄美 伤感——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展示出猎图)
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豪放)
怎么豪放呢,从词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朗读词)
二、集体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教师指导朗读,正音正字,教师示范背诵。
四、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五、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辽国和西夏军队。
六、分组讨论。
1.“密州出猎”为什么要用“出”,而不用“打”呢?
词特别讲究炼字,“打”是口头语,而“出”是书面语。因为打猎要走出城,所以用“出”,这也有道理。
2.这里写的是出猎的场面,场面有“点”和“面”。这里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作者出猎时的服装就是点,作者和他的同僚出猎时的浩大的场面是面。
3.为什么作者说“聊发少年狂”?
作者当时才38岁,并没有老,这样写是对他的豪情的衬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叹。
4.作者牵黄、擎苍、骑马、射虎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豪放、英武。
5.词里出现了哪些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孙郎”:“亲射虎,看孙郎”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像少年孙权那样。
(2)“冯唐”:“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6.“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像魏尚一样为国立功。
作者希望像魏尚那样,当时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朝廷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更重要的地方去。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7.全词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诵?为什么?在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
第一段用激昂、强壮的语调读,第二段用更强烈的、豪放的感情来朗诵。第二段抒发了作者要报效祖国的愿望,语气应该更坚定,同样是豪放的感情来朗诵,要比上一段更有气势。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典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64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