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海防、海洋、海权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海防、海洋、海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海防、海洋、海权

(一)海防、海洋、海权

1、列举世界近代“有海无防”,落后挨打的史实及影响。

(1)中国近代:被列强入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失败,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m.JaB88.Com

(2)世界近代: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日本国门被打开,面临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中国近代海军建立:洋务运动时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9世纪80年代)。其中北洋舰队最强大,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中国现代海军发展:1949年4月成立人民海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除舰,1974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成立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4、回顾世界各国和中华民族的海洋之路,给我们什么启示?(即我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面对当今复杂的海洋海权争斗如何维护海洋权益?)

(1)面海而兴,背海而衰。(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3)主要走向海洋,重视海权,开发和建设海洋,反对海上霸权,主动维护海洋主权。

(4)加强国防建设,特别重视海军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5)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营造稳定良好的沿海周边国际环境。

精选阅读

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外交、对外交流、经济全球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外交、对外交流、经济全球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8中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归纳整理:外交、对外交流、经济全球化

外交、对外交流、经济全球化

1、由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和现在的对外开放,对你有何启示?(外对关系的认识)

(1)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的落后与衰败,改革开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

(2)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3)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促进共同发展;重视科技教育、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2、中国自古至今对外开放交流的代表有哪些?

(1)西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

(2)唐朝——中日友好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中印友好交流:玄奘西行。

(3)宋代——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当今中国推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有哪些?(必要性)

(1)对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合作,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有利于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2)对世界:有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利于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模式,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4、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哪些?(可能性)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各国加快经济发展,力争提高综合国力;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积极抓住机遇,相互竞争也相互依存;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科技日新月异,推动经济的发展;

(4)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共识。

5、同样是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开放有什么异同?

(1)相同:都主动对外开放。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都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不同:经济特区的开放是“引进”,即主动把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引入到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放是“输出”,即主动把中国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输出到其他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获得更多海外市场。

6、旧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开放有何不同?

(1)性质不同:旧中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严重损害了我国主权,被迫开放;当今中国是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独立自主前提下主动开放。

(2)内容不同:旧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按照平等互利原则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与交流。

(3)影响不同:旧中国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中国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2012年历史中考重点问题、热点问题


2012年历史中考重点问题、热点问题

重点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重点二、文化乃国脉所在,繁荣乃国强标志

重点三从习近平访美看中美和谐相处之道

重点四、从西亚北非动荡看政治民主化

重点五走向海洋

重点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A、材料: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

B、知识链接

一、世界历史

1、上古农业文明:大河流域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2、中古时代的欧洲: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

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错误在于:不相信农民;不承认农民有不同于工人的特殊利益;侵犯农民利益。控制了农民人身,剥夺了农民选择的权利。

4、美国: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农民对于西部土地的要求;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

5、日本:大化改新,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

二、中国历史

(一)、近代

1、孙中山采取“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3、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使贫苦农民得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抗日时期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军队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实施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二)、新中国成立后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优良品种,为后来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重要作用。

3、启示:

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制定任何农村政策一定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农业的发展,既要靠好政策,又要靠科学技术。

重点二、文化乃国脉所在,繁荣乃国强标志

A、重点提出: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视角一人类文明的开端、传播与发展

知识链接:

人类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即古代东方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随后,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即希腊、罗马文明。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和平交流和暴力冲突等方式不断传播、融合和发展,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视角二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科学精神的凝结历程

A、重点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是千百年来无数前人探索自然奥秘、进行科学发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是我们认知世界惟一可靠的途径,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B、知识链接:

一、世界史

1.科学理论的创新对人类思想解放和新技术诞生有重大作用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其成就: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2)达尔文:1859年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3)爱因斯坦: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

2.三次工业革命

二、中国史

1.近代中国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勇于探索、奋发图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贡献

2.现代中国在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有: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等。

启示

www.

视角三思想解放吹响了社会进步的号角

A、提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但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迪民智、掀起革命斗志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家们适时地提出其思想主张,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开启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为推翻旧社会而斗争,从另一个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B、知识链接

一、世界史

(一)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开启了明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促进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二、中国史

1.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产生重要影响。

2.严复(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戊戌变法(1898年)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7.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果。

9.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全民族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各种精神的含义: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抗日精神、红都精神和苏区传统等。

三、启示:

1.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2.革命与改革必须有先进思想理论作指导才能成功。

3.实现近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4.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视角四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

弘扬伟大井冈山精神

A、重点提出:

2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先后到吉安、景德镇、南昌、九江等地进行调研。他强调,充分挖掘江西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伟大井冈山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量。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加深刻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B、知识链接:

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和中央苏区的不朽功勋和光辉历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

重点三从习近平访美看中美和谐相处之道

A、重点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双边关系之一。

应美国副总统拜登邀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月13日至17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5天,103个小时,27场正式活动。从白宫、国会大厦、五角大楼到港口、农场、学校……习近平飞越新大陆,带来了中方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明确信息,带来了维护和发展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坦诚意愿,带来了13亿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B、知识链接:

1.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二战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扶蒋反共。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处于对抗关系,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

3.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南海问题、贸易争端等。

重点四、从西亚北非动荡看政治民主化

重点提出: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要求。

2010年12月中旬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政府相继垮台,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叙利亚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西亚北非地区进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阿拉伯世界新一轮求新求变、探求民族复兴的努力和尝试,会带来哪些影响,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视角一民主政治的进步历程

A、提出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温家宝在回答法国《观点周刊》记者关于“西亚北非动荡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问题时说到,“中国经济这些年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一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我们国家还得继续坚持我们的发展道路: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知识链接:

一、世界史

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文明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也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法律文献等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三部文献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社会的先河,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对世界影响巨大。

二、中国史

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是学习欧美民主制度,通过改良、革命、思想文化运动等形式进行了艰难探索,这些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随着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共诞生后,她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正轨。

三、启示:

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民主政治建设要依据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视角二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A、提出

改革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一个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从我国社会层面看,呼唤改革是一个很热的言词,一些绕不过去的社会矛盾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化解;今年又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20周年,东风吹来满眼春,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欧美金融债务危机和西亚北非的动荡也引发了人们对改革的深层次思考。改革已成为中央的要求,社会的共识,人们的呼声。

B、知识链接:

1、地主阶级改革:

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

3、无产阶级改革: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

C、启示:

1.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2.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3.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重点五走向海洋

A、提出

中央电视台2011年12月重点推出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时被国人提起并引发了诸多争论,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下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泛波而来,使华夏历史屡屡蒙受耻辱。该片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B、知识链接:

一、世界史

1.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争霸的“布匿战争”;罗马征服地中海;亚历山大东征。

2.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3.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舰队抵达日本,日本打开国门。

4.华盛顿会议:《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中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5.一战:日德兰海战、首次使用潜水艇;二战:珍珠港事件

二、中国史

1.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及签定的有关条约。

2.洋务运动中建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3.对外开放: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启示:

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只有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和平与发展的空间。

2012年周年大事

中国史大周年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70周年)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刊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70周年)

1862年,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教育近代化)(150周年)

1872年,《申报》创刊(文化传媒近代化)(140周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00周年)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提出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90周年)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80周年)

1932年1月28日,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60周年)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40周年)

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30周年)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周年)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周年)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0周年)

小周年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85周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12月,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75周年)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65周年)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5周年)

1987年,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5周年)

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5周年)

世界史大周年

前492年—前449年,希腊—波斯战争(1520年)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1390年)

1492—1493年,哥伦布初次远航美洲(520年)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490年)

1642年—1646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第一次内战(370年)

1782年,瓦特研制出联动式蒸汽机(230年)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220年)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惨遭失败(200年)

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50年)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130年)

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与会九国签订《九国公约》(90年)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90年)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70年)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20周年)

小周年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105年)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5年)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75年)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抛出“杜鲁门主义”,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65年)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5年)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45年)

1997年1月,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15年)

2018中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8中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18中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

1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

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

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

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

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2政治、经济、思想近代中国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3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5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