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列宁斯大林
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斯大林模式的确立。⑵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⑵分层解疑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史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突破方法: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
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
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好奇心强,个性普遍突出,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多太空,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依托大量文字史料、图片、国表来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人物图片,
知道他们是谁吗?并说说他们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给予简单的评价。
你想知道他们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涂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吗?
生: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
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
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设问: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二、苏联的工业化
分析1913-1925年俄国谷物与工业产是示意图,产明产是一增一减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并设问:
①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②完成填图练习: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③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三、农业集体化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步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四、斯大林模式
师讲述苏联模式的形成。
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表格和材料,自主学习。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展示图文信息、教材内容、比较、分析,引发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思考,明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问题为切入点,带出“苏联成立”这一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学情讲解“沙俄、苏俄、苏联”这几个概念,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1、苏维埃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D、金融经济
2、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将此消息写信告诉中国的同学,他在寄信人一栏中写的国名应是:
A.俄国B.苏俄C.苏联D.俄罗斯
3、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A.1917年B.1918年
C.1922年D.1924年
4、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
A、轻工业B、重工业C、农业D、科技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事件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5、右图人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⑧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时间
2、内容
3、作用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成立
2、工业化建设
3、农业化建设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
1、时间
2、标志
3、评价
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
知识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⑤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等探索的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评价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后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2:“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1、2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答案:
(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90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