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10月15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需要学生了解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贡献,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过程与方法:
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列夫·高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辅以文字、图片资料。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可在教学中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和影音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视频贝多芬的艺术成就简介
问题:你能说出贝多芬的哪些作品呢?
材料: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们们屈服。
问题: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播放《英雄交响曲》
问题: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为什么?
生: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填表
类别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成就
二、科学家
师讲解牛顿的事迹、牛顿的三大成就。
讲解达尔文的事迹及主要贡献。
三、文学巨匠
师讲解巴尔扎克事迹和主要成就。
设问: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渗透情感教育。
师分析其历史价值和地位。
四、音乐美术大师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事迹材料。
师讲解贝多芬的事迹,及艺术成就。渗透贝多芬的顽强精神,耳聋之后坚持音乐创作。
请学生欣赏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体会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多媒体出示梵高的事迹材料。
师讲解梵高的事迹和主要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表格和材料,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选择题
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A.果戈里B.普希金C.屠格涅夫D.列夫托尔斯泰
2.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它的作品()
A.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丑恶现象
B.渗透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C.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的主要社会现象
D.吹响了俄国革命的号角
3.下列作品属列夫托尔斯泰的是
①《战争与和平》②《巴黎圣母院》③《安娜卡列尼娜》④《复活》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世界名画《向日葵》的作者是()
A.米勒B.列宾
C.梵高D.莫奈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谁的名言?()
A.梵高B.贝多芬C.托尔斯泰D.施特劳斯
6.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是()A.《英雄交响曲》B.《命运交响曲》
C.《月光曲》D.《合唱交响曲》
7.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贝多芬——德国B.列夫托尔斯泰——英国
C.梵高——荷兰D.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8.下列作品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是()
A.《战争与和平》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D.《复活》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请回答:
(1)贝多芬是哪里人?他有哪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2)他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类别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成就
教学反思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二月革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战争政策)、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了解《和平法令》及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分析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体会历史定性分析法;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分析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参加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游行活动
2017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俄罗斯在这一天组织了多场社会活动,纪念这一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要日子。并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进行礼炮齐射,以重现百年前该要塞开炮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起义信号的历史。
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这场革命有何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材料展示: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时间罢工资料参加人数
1914.8—12月68次3.5万
19151000次54万
19161500次100万
1917.3.8事件20多万工人、士兵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1917年3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游行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2)二月革命。(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或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归纳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2.说一说:掌握全国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了怎样的内外政策?
3.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武装起义不可避免”,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设问: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与图一有何关系?
提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引发彼得格勒几十万群众游行反战,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七月流血事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起义,十月革命由此爆发。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2)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反战运动高涨;(3)临时政府镇压工农运动;(4)临时政府陷入全面危机,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目标导学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政权的措施
1.结合十月革命爆发的史实,说说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概况。
归纳总结:(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2)胜利: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3)建立: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说说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和平法令》发表后的场景
归纳总结: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项目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巩固
政权
措施政治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意义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目标导学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说说十月革命的影响。
设问: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有何涵义?
提示: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扫除了以沙皇为主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读史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设问:结合毛泽东的言论,说说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此话形象地说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这也说明十月革命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斗争经验和政权范例。
归纳总结: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归纳总结:俄国历史上有关土地政策的演变
国家时间事件土地政策(农业政策)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赎买这份土地
苏俄1917年十月革命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苏俄三年国内
战争时期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上交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国家征收粮食时给农民一定的补偿
认识
提升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它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大掠夺;苏维埃政府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苏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三、课堂总结
列宁说:“战争引发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引发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完成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76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