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Jab88.cOm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关推荐

认识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
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如右图。
抽去玻璃片,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播放录像,观看硫酸铜扩散实验。指导学生看彩图,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开始,10天后,20天后,10天后的情形。
指出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总结归纳如下: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不停地运动,结果使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仅表明分子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器材: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
实验现象:用力将两个纯净的铅块挤压在一起。下面可吊上一重物。
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同学进行小实验,将一根粉笔扳成两节后,再用力将两根粉笔头紧压在一起,可以看到,用手拿住上面的半节,下面的半节粉笔可以不掉下来。
分子之间有引力,而且分子之间为什么还会有间隙,而固体、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不仅有引力还有斥力作用)总结归纳如下: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板书:“2、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布置作业】

运动与行为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运动与行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6章运动与行为
知识点:
一、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人体的骨骼组成(206块骨)骨骼肌的组成
骨头骨头颈肌(如咀嚼肌、胸锁乳突肌)
躯干骨躯干肌(如胸大肌、腹直肌)
四肢骨四肢肌(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骨连结支持、运动、保护、连接的作用
骨骼肌骨骼肌具有受到刺激收缩的特性
骨的基本结构
骨膜: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神经和成骨细胞(骨的生长和再生)
骨密质(长骨骨干部分)
骨质
骨松质(长骨两端部分,呈蜂窝状)
骨髓:骨髓腔、骨松质(红骨髓,终身具有造血功能)
骨的连结:不活动的连结,如脑颅骨
半活动的连结,如脊椎骨
活动的连结(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关节——骨连结的主要形式P61
关节头
关节面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具有牢固性、柔韧性、灵活性。
2、骨骼肌:肌腹——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红褐色,由肌细胞组成
(随意肌)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白色的部分,由结缔组织组成
肌腱可以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骨骼肌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动作。
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
3、骨骼肌群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必须由多组肌肉群(至少两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二、动物的行为
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类:P71—72
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
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分类: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母鸡孵小鸡;动物的吮吸行为;蜘蛛织网
后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关键词——“模仿”“训练”;马戏团小狗会“算”算术;黑猩猩摘取食物;“尝试与错误”(蚯蚓走迷宫)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表现出来的动物行为越复杂多样
注意: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生物的行为):如心脏跳动;血液流动;肠胃蠕动……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1)、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
(2)、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作用;
(3)、都是动物体内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练习:
1.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作用的是( )
 A.骨膜 B.骨密质C.骨松质D.骨髓
 2.成年人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仅位于( )
 A.骨膜B.骨密质C.骨松质D.骨髓腔
 3.长骨的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人体的()
A.生长B.运动 C.造血D.发育
 4.下列各项中错误的的叙述句是( )
A.红骨髓一旦变成黄骨髓后便永远失去造血功能
B.黄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
C.在某些情况下,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
D.骨松质内的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5.下列属于骨骼的是 ( )
A.面颅骨B.尺骨C.股骨D.肩胛骨
 6.在关节的结构中,能把相邻两骨牢固地连接起来的是()。
A、关节头;B、关节窝;C、关节囊;D、关节腔。
 7.关节腔内的滑液是下列哪个结构分泌的()。
A、关节面;B、关节软骨;C、关节韧带;D、关节囊壁内表面。
 8.关节软骨有利于关节的()
A.牢固性B.伸展性C.灵活性D.柔韧性。
9.屈肘时主要的收缩肌肉是( )
A.肱三头肌 B.肱二头肌 C.三角肌 D.胸大肌
 10.人体某部骨骼肌瘫痪,其原因可能是()
A.长期缺少运动B.控制骨骼肌的神经受损伤
C.骨骼肌的某些纤维受损伤 D.骨骼肌过度疲劳
11.上臂骨与前臂骨的连接属于()
A、不活动连接;B、微活动连接;
C、半活动连接;D、活动连接
12.下列的动物行为中,属于争斗行为的是()。
A.两只雄象海豹为争夺一只雌象海豹而争斗
B.一条蛇追击一只青蛙
C.一只鹰捕食一只飞行的小鸟
D.螃蟹举起螫钳反击天敌的进攻
13.在争斗行为发生之后,争斗的两只动物个体之间()。
A.一个死亡,一个胜利
B.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受伤后退却
C.双方的身体都很少受伤害,以一个屈服结束争斗
D.直到两败俱伤,并且其中一个表示屈服而结束争斗
14.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A.蝗虫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十分相似,有利于隐藏自己
B.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趁机脱逃
C.两只蟋蟀争斗中,一只退却逃走
D.野兔发现天空中的鹰在盘旋时,立即飞跑逃回洞穴
15.下列现象属于贮食行为的是()
A.家燕筑巢B.母鸡下蛋
C.蚂蚁运粮D.老鼠打洞
16.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B.白蚁C.大雁D.金丝猴
17.下列行为中,属于本能的是()
A.蚂蚁走迷宫B.母鸡“哺育”小鸡
C.山雀偷饮牛奶D.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食物
18.下列现象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A.母鸡孵卵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D.小狗做算术题
19.黄鼬遇到敌害时,就会从臭腺放出臭气,它的这种行为是()
A.正常生理代谢B.机体发生病变
C.一种防御行为D.一种攻击行为
20.动物的争斗行为是( )
A.不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斗争
B.攻击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C.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斗争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1.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能够自动断落,断落的部分还能做卷曲运动。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节律行为 D.社群行为
2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3.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蚯蚓 B.大山雀 C.黑猩猩 D.牛
24.关于蜘蛛结网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先天具有的本能 B.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学习来的
C.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D.属于先天性行为
25.关节腔是由()结构围成的。
A.关节头和关节窝B.关节软骨和关节囊
C.关节囊和关节面 D.关节囊和韧带

26、连线题
繁殖行为 蜜蜂群居
社群行为 黄鼠狼遇敌释放化学物质
防御行为 两虎相争
争斗行为 公鸡报晓
节律行为 孔雀开屏
觅食行为 蜘蛛结网
27.下图是长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方框内写出所示结构的名称。
(2)终生有造血功能的是()它位于()内。
(3)对骨有营养、生长和再生等重要作用的是()。
(4)骨髓腔中的骨髓幼年时是()色,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变为()色。
(5)全身各处的骨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
()、()和()组成。
28.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
(1)填写图中1-6名称。
1:2:3:4:5:6:
(2)关节在运动中起()作用。
(3)脱臼是指()从()里脱出来的现象。


第16章答案
1-5ACBAA6-10CDCBB11-15DACAC16-20BBDCC21-25BDCBC
27(2)(红骨髓)、(骨松质)
(3)(骨膜)。
(4)(红)、(黄)
(5)(骨膜)、(骨质)和(骨髓)
28、
(1):关节头2:关节软骨3:关节窝4:关节腔5:关节囊6:韧带
(2)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出来的现象。

怎样描述运动


怎样描述运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⑶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⑸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多样性。
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再进一步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即:机械运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教材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本节教材最后对运动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本节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大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大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参照物既是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参照物的选取也是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方法。参照物的概念几乎贯穿本节的始终,认清参照物对于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作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3.教学建议
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课题的引入比较容易,引入的方法也很多,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通过画面引入:剪辑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资料,用多媒体播放。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章首诗或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利用诗词引入:上课伊始,教师用舒缓的语调吟诵如下词句(最好用多媒体打出字幕,并配一幅相关的风景画或动画,轻声伴奏我国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等,效果更佳):
浣溪沙(敦煌曲子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
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这时教师设问引入课题:究竟是山在动、还是船在行?为什么“看山恰似走来迎”?这节课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运动和静止”。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三项教学内容:机械运动,参照物,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列举大量机械运动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机械运动;然后让学生分析教材图9-1,总结出参照物的概念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参照物的知识,解答“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以落实相关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教学:即开始不学机械运动的定义,而是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直接由“活动1”入手,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教材图9-1所示的游戏图),体会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建立参照物的概念;然后由此展开,让学生列举更多机械运动的例子,总结出机械运动的定义。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教材图9-1非常直观,有关场景学生比较熟悉,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由此切入认识运动,有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说: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学科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另外,因为机械运动的定义中隐含着参照物,如果先学机械运动,学生不容易透彻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而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关于“活动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教材图9-1:
⑴对比(a)、(b)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
⑵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然后让学生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最后让学生解答“想一想”中的问题,及时巩固参照物的概念,练习用“比较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该问题的答案为:⑴静止,静止,运动;⑵运动。
关于“机械运动”的教学:
教师引导: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
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可以回放本节课引入时所用的古诗词(也可以用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仔细看山山不动”又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船为参照物,站立在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大地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由此得出: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
为了使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更直观的认识,建议让学生做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更多运动相对性的例子,以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如能播放一些生活实际场景的录像片,效果更好),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⑴公路上,汽车在奔驰,司机感觉路旁的树木在向后退;而站在路边的小明却说树木是静止的。他们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⑵在商场的自动扶梯上,妈妈告诉5岁的儿子:“站好啦,别动!”这里的“别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
⑶以车把为参照物,自行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⑷我们通常说房屋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房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⑸人们为了研究飞行器的性能,一般先在地面上做“风洞”实验:让高速气流吹过静止的飞行器模型,效果与飞行器模型在空中高速飞行相同。说说这样做的道理。
⑹在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两位运动员奔跑的快慢应尽可能一致,为什么?(请参加过比赛的学生讲)
⑺请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刻舟求剑”的故事。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还可以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在电影特技镜头中的应用:例如要拍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孙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中真实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中叠合,叠合时迅速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观众感觉到孙悟空在驾云飞行。为方便说明,教师最好制作一个Flash课件,或制作抽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顺序演示:⑴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大地不动,使孙悟空运动;⑵孙悟空不动,蓝天、白云、大地的背景运动。学生感觉两次好像都是孙悟空在运动,从而体会到运动的相对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视觉效果。
“想一想”答案:静止,运动。
通过“活动2”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⑴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⑵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⑶从广义上来说看,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方面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并引导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通过大量事例使学生意识到:运动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果学校条件不足,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课文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列举一些实例,以丰富学生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学习本节课之前,你是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你通过哪些事例认识到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怎样用“比较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诗人用“沦”和“出”两个字对运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么他描写这两个运动时,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4.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轰鸣,我国神舟6号飞船成功发射。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火箭冉冉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安然地仰坐在船舱里。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的;以费俊龙为参照物,聂海胜是的;以为参照物,地球正渐渐远离而去。
5.小明说:“并非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山岭、树木、房屋、课桌就是静止的!”
针对他的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6.小红坐在行驶的客车中,看见前面有一辆卡车同她的距离不变;看见后面有一辆小轿车离她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小轿车与路旁的交通标志牌间的距离不变。
⑴如果以交通标志牌为参照物,客车是的,小轿车是的。
⑵如果以卡车为参照物,客车是的,小轿车是的。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一把抓过来,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什么情况下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飞行着的子弹?
参考答案1.略2.先选择参照物,再作比较: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描写“日”的运动时,以“西河”为参照物;描写“月”的运动时,以“东岭”为参照物。4.运动静止飞船(或宇航员)5.我们平常说“山岭、树木、房屋、课桌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随着地球一起转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6.⑴运动静止⑵静止运动7.当子弹和飞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相同(或相近)时,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几乎是静止的,此时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子弹。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地面太阳车窗(或汽车、乘客等)地面2.“竹排江中游”,是以江岸(或地面)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或竹排上的人)为参照物。3.岸舟4.飞机的空中加油早已实现,60年代初美国波音公司试制出全球首架空中加油机KC-135。典型的加油方式是:加油机在前飞行,向后伸出漏斗状套筒输油管,受油机从后下方逐渐靠近并瞄准输油管,将受油管伸进漏斗状输油管;此时两机速度相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油料快速输入受油机;加油完毕,受油机减速,“退出”加油区域,输油管和受油管也缩回机内。要准确地实施空中加油,必须保证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的快慢、方向相同,加油机的飞行高度要高于受油机的飞行高度,而且两机飞行要平稳。目前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有: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
●课外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科技书籍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卫星。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与地球“同步转动”,即卫星绕地心转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卫星绕地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地球上的人觉得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是静止不动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2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