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几侵略暴行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⑤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⑥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能力
①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
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2.方法
①提问法: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②讲解法: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给学生通过讲解,加深理解。本节适用于讲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③比较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作比较,从而加深认识。
④讨论法:在评价义和团纭纭的时,可由学生客观把握义和团运动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义和团预备的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依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M.JAb88.com

教学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电脑(教师主机,学生一人一台分机)
课时安排
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次同时,以农民为主题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爆发19世纪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又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作为一历史事件,有它的兴起、发展和结束。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最早兴起与山东,是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以农民为主,其斗争方式是反洋教。
[板书]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师分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民间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欺压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人民,并最早在山东冠县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板书]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教师引导]分析这个口号,大家要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意义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学生回答]积极性:具有爱国的性质;局限性: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同时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教师分析]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同时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口号没有麻痹清朝统治者,相反的却欺骗了广大群众,束缚了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用和叛变。“灭洋”又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所以义和团运动的最终失败与他们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有关。
[教师过渡]在“扶清灭洋”口号的号召下,第二年秋,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随后,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有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帝斗争。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板书]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教师讲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被迫转移到直隶。1900年春,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挥旗北上,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板书]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采取了“安抚”政策。
[板书]3、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两段引文材料]
材料1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材料2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只太蹙,深恐各使促使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顾者以次。”
[教师分析]从材料1、2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看到了义和团势力的强大,使他们意识到用剿灭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他们改用招抚,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正是招抚二字麻痹了义和团民众,虽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被默许为合法民团后,纷纷涌进了北京、天津。
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八个国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为,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900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板书]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
[板书]2、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中有几场重要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廊坊、扬村一战: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英勇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督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北京一战: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教师总结]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的武器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重创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师过渡]腐朽的清政府与落后的义和团最终没有阻止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
[板书]3、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这时她看到义和团再没有利用的价值了,于是在逃跑中,她下令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要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板书]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师引导]关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时可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对比。
[教师总结]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也是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原因。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解决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失败,但它的历史作用是否定不了的,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这一点就是侵略军自己都是承认的。
[教师过渡]就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清政府不但不给予抵抗,却反过头来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最后与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板书]四、《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教师讲解]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赔、划、拆、惩、改、修”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分析]在学习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可参照咱们前面所讲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教师分析]①巨额赔款,这是字鸦片战争以来最多的一次赔款。赔款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从此,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替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京津的反帝斗争。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假如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是帝国主义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从,使清政府成为他们的帮凶,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硬要提高外务部的地位,以便操纵中国的对外机构。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权益,又维持了清朝统治。慈禧太后则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学生网上学习
(为优化课堂,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网页,供学生课上学习)
[指导学生上网]写入网址:http://www.MZMS.net进入网页的主页面。
[主页面的构成]
课题: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级子目录:本课专题内容、在线视频资料、在线图片资料、在线留言论坛、本课综合练习、民族中学首页、本站帮助信息
二级子目录:
一、本课专题内容包含有:1义和团名称及人物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3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4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6评价义和团7外国人眼中的义和团8义和团运动纪念馆9八国联军在今后机的暴行10《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二、在线视频资料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斗争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4《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5其他
三、在线图片资料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战斗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4其他
四、在线留言论坛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2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3义和团对清政府态度的变化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5评价义和团运动6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定表明了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五、本课综合练习包含有:
1.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地区是( )
A.广东沿海B.山东、河南、直隶C.河南、河北D.山东、江苏、浙江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3.1900年6月,八国联军的统帅是( )
A.戈登B.西摩尔C.克林德D.瓦德西
4.义和团的口号是( )
A.“均田免粮”B.“自强求富”C.“扶清灭洋”D.“师夷长技以制夷”
5.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 B.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C.清政府承认过义和团为合法团体D.义和团运动席卷了全国 
6.天津义和团的著名首领是( )
①赵三多②曹福田③张德成④朱红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
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 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困失败的原因是_____和_______联合剿杀。
②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③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8.《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影响
9.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通过广播演示网上学习流程)
学生自主网上学习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边浏览阅读学习,一边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并完成目标学习。在留言论坛上我把本节课需要进一步讨论学习的内容设计成6个问题(如上所述),放在流言板上,供学生讨论学习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例:简要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变化。
思路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课本内容可知,清政府的策略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可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②义和团运动初期,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对义和团采取了剿灭的政策。
③义和团运动发展起来后,清政府感到一时难于控制,同时又想以此来对抗外国侵略者,所以承认义和团合法,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④随着八国联军的大举入侵并逼近北京后,清政府感到义和团再没有利用价值,于是,采取剿杀义和团策略,试图用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来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谅解。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策略的变化始终是以维护其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课堂总结]
运用整体认知的方法,逐步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习本课内容时,必须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导致的,这是一个知识难点。突破了这个难点,就不难理解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个口号,我们还能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和反帝爱国的性质。因为义和团运动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在客观上还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由于清政府后来同八国联军相互勾结,使义和团处在内外夹击的不利形势下,所以,义和团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八国联军侵华时,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形成。学习本课内容时,如果我们简要地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一小结,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应牢记这段历史,勤奋学习,为了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布置作业]
结合课前参观天津义和团运动遗址,写一篇800字的学习体会,要求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识义和团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知识

第8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8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材料: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嚣用“十字架征服中国”。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西方来华传教士达3300多人。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承认“这些先锋队所搜集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及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

▲列强对中国进行宗教、文化侵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在中国获得宗教特权的?

▲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获得;

总结过渡:面对西方宗教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到了19世纪末达到了高潮——义和团运动爆发。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之因

※阅读下列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由材料信息分析可见,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在于: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具体原因: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涨:

★背景:

①西方传教士充当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元凶;

②教会势力猖狂,人民与教会之间矛盾激化;

③官府“袒教抑民”,以至于民冤难伸,积怨成仇;

★实质: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焦点: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标志:冠县起义;

(1)时空:1898年秋;山东冠县蒋家庄;

(2)首领: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

(3)影响: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口号:扶清灭洋;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请阅读下列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势力萧然,一切鬼了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①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②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

(2)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

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又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有利于动员群众,却又笼统盲目排外,混淆了西方科技与西方列强侵略;

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山东义和团的转移:

★原因:1899年底,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

★方向:转到直隶,开展联合斗争;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阅读材料: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请回答:

◎材料中“因而用之”表明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变化:由“镇压剿灭”到“招抚”;原因:1900年春,山东、直隶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危及清朝统治。

◎材料中“徐图挽救”反映了什么实质意图?

▲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等待时机再行剿灭,以维护清朝统治。

◎清政府政策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促使义和团发展壮大,达到高峰;

(3)北京战斗:

☆背景:1900年6月中旬,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战士;

☆事件:义和团与爱国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影响:标志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4)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清政府政策转变:由“招抚”转变为“铲除”;

☆政策演变:剿灭招抚铲除;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标志:1900年8月,慈禧太后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的含义:

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各国、日本,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设问:◎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①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不屈斗志;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瓜分计划;

③列强对华侵略采取“以华治华”政策;

(2)作用:

①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直接作用)

③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浪潮中继续沉沦;

④打击动摇了清王朝,加速了其灭亡;

二、八国联军侵略华战争

1、战争爆发:

★时间:1900年6月初;

★统帅:西摩尔(英)瓦德西(德);

★原因:

(1)根本原因: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侵华特点:

(1)近代史上第5次,规模巨大的武装侵华战争;

(2)主要目标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消灭中国人民革命;

3、军民抵抗:

★廊坊狙击战:

(1)爱国清军配合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重创八国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租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重大战役;

★天津保卫战:

(1)义和团与清军配合作战,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2)天津陷落,联军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

4、北京沦陷:

(1)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2)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荆城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5、八国联军的暴行:

三、《辛丑条约》

1、签订:1901年9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

2、内容:

主要内容

严重危害

巨额

赔款

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空前大勒索,人民更加贫困,社会更加凋敝;

划使

馆界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的大本营

拆毁

炮台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对清政府进行武装监督,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禁止

反帝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设外

务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反映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修订商约

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

便利了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链接高考:

◎(06,全国文综Ⅰ,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答案:B)

◎(06,江苏单科,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答案:B)

◎(06,广东单科,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

◎(07江苏单科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07全国文综Ⅰ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07上海A组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是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中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3、影响:

(1)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其“以华治华”的代理人;

(3)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特征);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二是社会基础。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是重灾区。1895年初,日军2万人攻打山东,战火从荣城湾烧到威海卫,之后又占领威海卫达3年之久。随后是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又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修筑铁路、开矿山,夺占田地,致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铁路的修筑和外国资本垄断沿海航运业,又使大运河上的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以之为生的船户、挑夫、搬运工和小商贩大批失业,颠沛流离。洋教势力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三是中外矛盾的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民众受害告到官府,地方官往往袒护教会,反责受害者,冤屈无以得伸,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矛盾激化,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然。

1896年4月,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外国教会勾结官府强行拆毁当地玉皇庙改建为教堂的事件,被赵三多聚拳民3000多人所制止。1898年10月,外国教会强行拆毁了玉皇庙,于是,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聚众祭旗起义,攻打当地红桃园等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领当地拳民攻打教堂武装据点,从而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灭洋”

积极作用: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将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坚定信念,它吸引了广大群众投身反帝爱国的斗争,使中小地主、封建知识分子甚至部分官员也卷了进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起了发展和壮大声势的作用。

消极作用:“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部分群众的斗志,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是一种落后的盲目排外的表现,因而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的一面。

3.和团运动的发展

1900年春,由于袁世凯对山东的义和团疯狂镇压,义和团北上,直冲清统治中心北京、天津,一路到北京(直接危及清政府的统治)一路到天津由张德成、曹福田率领。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政策:

安抚——剿灭——招抚——剿匪

(毓贤)袁世凯1900年春北京天津地1900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在会上,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极其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清政府最后作出了“招抚”的决定,因为这时如不暂时采取“招抚”的策略,打击就会立即落到自己头上,正如教材所引当时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中所说的那样:“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样一来,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人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1.天津地区一路天津(经杨村、廊坊)北京

廊坊狙击战

一路大沽(陷)天津(陷)聂士成阵亡

结果: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2.北京地区

①东交民巷火烧比、奥、荷、意使馆

②西什库教堂

结果:1900年8月,北京陷落,各国实行分区占领。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设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

1900年夏,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我国新的侵略战争,这是列强在近代前期对中国发动的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参加的帝国主义国家有八个之多,即: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他们组成了八国联军,其中以离中国最近的日、俄两国出兵最多,达9000多人,各国派抵大沽口外的军船有30多艘。前几次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以清政府为对手,而这次战争是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本性。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车站战役和紫竹林战役。

第一,在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的同时,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率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后来壮烈牺牲。

第二,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成立了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4.北京地区的战斗。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集中在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设在东交民巷的帝国主义各国使馆,实际上是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总指挥部。从义和团运动一兴起,他们就直接采取了镇压行动。各国使馆人员率领侵略军,不断在北京街头行凶,任意向义和团民和中国百姓开枪。德国公使甚至狂妄叫嚣:“瓜分中国时机已到”。因而义和团把东交民巷外国使馆作为进攻主要对象,决不是偶然的。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地区天主教活动的中心,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以樊国樑为主教的一些传教士胡作非为,已引起人们的不满。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樊国樑又从法国使馆调来水兵,修筑工事,武装教堂,妄图顽抗,因此很自然地成了义和团在北京地区斗争的又一主要对象。

5.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教材正文、引文和小字部分介绍了八国联军的种种暴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其意义

1.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了“剿匪”上谕,责令各省官员和清军对义和团要“痛加铲除”、“务净根株”。帝国主义侵略军在占领北京、天津后仍不断增兵,并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四处捕杀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2.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第一,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第二,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第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政府无力镇压这场运动,甚至要借助帝国主义的力量,显得它是多么的虚弱和无耻。《辛丑条约》一签订,清政府立即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暴露它十足是帝国主义的奴才,增强了人们推翻它的决心和信心,10年后它果真被推倒了。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

内容:①赔款4.5亿两

②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④严禁反帝。

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影响: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内容影响
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廊坊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允许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以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17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