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评价;3、义和团运动发展的标志及其主要原因、影响;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斗;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历史意义;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统帅及主要罪行;7、《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个数)、内容、危害、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8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空前严重。
②主要原因:各地人民的斗争——19世纪末,洋教遍布;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教会活动更加猖獗,肆意欺压百姓;官府“”,民冤难伸;强占进一步刺激了民众。
2、标志:年首领在冠县攻打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3、影响:年义和团斗争蔓延到、许多州县;的名称被普遍采用。
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①进步性:具有的性质,反映了当时与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扶清”有利于争取;“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斗争。
②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的警惕;“灭洋”带有的色彩。
5、结果: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接原因:要求尽快扑灭义和团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899年)
1、原因:①年春,、的义和团势力发展到地区
②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策略由“”改为“”,默许义和团,企图。
2、标志:义和团进入、。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时间:年
2、战役:①、阻击战——侵略军遭受重创,逃回。
②天津保卫战:清军将领阵亡,陷落;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战斗:A、原因:外国侵略者在城里枪杀战士;
B、影响: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
3、结果: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①失败原因:在逃亡途中命令“铲除”义和团,联合绞杀义和团。
②历史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年
2、国家:英法俄德意奥美日八国
3、统帅:英国——德国
4、罪行:①攻占天津,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统治;
②攻占北京,在北京实行,联军统帅在内设立司令部,统治。
5、结果:年签订《辛丑条约》
①国家:英法俄德意奥美日8国以及、、共国。
②内容:A、清政府赔款白银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两;
B、划定北京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C、拆除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至铁路沿线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性质的组织,对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E、改为,位居之上;
F、修订。
③危害:A、巨额赔款,是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紧搜括人民,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B、使馆界实际上是“”,是帝国主义策划的;
C、外国侵略者控制地区,使完全处于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
D、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
E、改设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的旨意实行的外交政策。
④影响:A、重新确立了以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成为的工具;
B、标志着中国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的形成了。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兼施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秘密反清(义和拳时)→武装起义,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被清政府默许为合法团体→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②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剿、抚并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山东巡抚毓贤曾允许义和团公开活动,企图加以控制,后又改派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展起来后,慈禧太后又转为招抚政策,默许其为合法团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义和团受到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实质:剿、抚实质一样,是为了控制、利用义和团以达到消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当然,清政府的安抚政策客观上也为义和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认识:清政府之所以采取招抚政策,说明清政府已无力镇压人民的反抗,不得不与外国列强共同镇压。此外,义和团被清政府所利用,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旧式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B、不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但也具有落后的一面,由对帝国主义的仇恨而仇视洋人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由于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致使义和团在战斗中被欺骗、利用和出卖。C、没有科学的作战计划,更谈不上建立政权和根据地。D、宗教迷信思想浓厚。
②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教训:农民不能单独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①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方针,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清政府的背信弃义及对义和团的出卖,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本质,从而放弃了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幻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4、关于对《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的认识:
①从签订条约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八个国家武装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后签订的。
②从签订条约的国家由8国增加为11个来看,表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国。反映了中国主权的完全丧失,地位的低下。
③从内容来看:这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损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该条约没有割地与通商之类的内容,但实际危害大大超过前者。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妄企图;拆毁炮台、驻军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同时《辛丑条约》实际上是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一次大拍卖,正式承认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①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④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材料: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嚣用“十字架征服中国”。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西方来华传教士达3300多人。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承认“这些先锋队所搜集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及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
▲列强对中国进行宗教、文化侵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在中国获得宗教特权的?
▲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获得;
总结过渡:面对西方宗教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到了19世纪末达到了高潮——义和团运动爆发。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之因
※阅读下列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由材料信息分析可见,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在于: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具体原因: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涨:
★背景:
①西方传教士充当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元凶;
②教会势力猖狂,人民与教会之间矛盾激化;
③官府“袒教抑民”,以至于民冤难伸,积怨成仇;
★实质: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焦点: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标志:冠县起义;
(1)时空:1898年秋;山东冠县蒋家庄;
(2)首领: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
(3)影响: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口号:扶清灭洋;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请阅读下列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势力萧然,一切鬼了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①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②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
(2)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
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又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有利于动员群众,却又笼统盲目排外,混淆了西方科技与西方列强侵略;
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山东义和团的转移:
★原因:1899年底,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
★方向:转到直隶,开展联合斗争;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阅读材料: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请回答:
◎材料中“因而用之”表明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变化:由“镇压剿灭”到“招抚”;原因:1900年春,山东、直隶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危及清朝统治。
◎材料中“徐图挽救”反映了什么实质意图?
▲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等待时机再行剿灭,以维护清朝统治。
◎清政府政策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促使义和团发展壮大,达到高峰;
(3)北京战斗:
☆背景:1900年6月中旬,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战士;
☆事件:义和团与爱国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影响:标志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4)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清政府政策转变:由“招抚”转变为“铲除”;
☆政策演变:剿灭招抚铲除;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标志:1900年8月,慈禧太后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的含义:
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各国、日本,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设问:◎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①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不屈斗志;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瓜分计划;
③列强对华侵略采取“以华治华”政策;
(2)作用:
①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直接作用)
③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浪潮中继续沉沦;
④打击动摇了清王朝,加速了其灭亡;
二、八国联军侵略华战争
1、战争爆发:
★时间:1900年6月初;
★统帅:西摩尔(英)瓦德西(德);
★原因:
(1)根本原因: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侵华特点:
(1)近代史上第5次,规模巨大的武装侵华战争;
(2)主要目标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消灭中国人民革命;
3、军民抵抗:
★廊坊狙击战:
(1)爱国清军配合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重创八国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租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重大战役;
★天津保卫战:
(1)义和团与清军配合作战,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2)天津陷落,联军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
4、北京沦陷:
(1)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2)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荆城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5、八国联军的暴行:
三、《辛丑条约》
1、签订:1901年9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
2、内容:
主要内容
严重危害
巨额
赔款
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空前大勒索,人民更加贫困,社会更加凋敝;
划使
馆界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的大本营
拆毁
炮台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对清政府进行武装监督,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禁止
反帝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设外
务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反映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修订商约
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
便利了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链接高考:
◎(06,全国文综Ⅰ,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答案:B)
◎(06,江苏单科,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答案:B)
◎(06,广东单科,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07江苏单科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07全国文综Ⅰ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07上海A组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是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中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3、影响:
(1)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其“以华治华”的代理人;
(3)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特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五四爱国运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五四爱国运动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
内容影响
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廊坊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
↓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允许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以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6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