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二、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2、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拟,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其地位与职能比内阁更低,从而加强了皇权专制。

四、

五、

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2)两个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扩展阅读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案件等。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

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复习内容: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复习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复习难点:明朝的内阁、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明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措施、特点

朝代

中央

地方

明朝清朝(建议将本单元从夏商至清代中央地方制度的变化以流线图形式总结)

2.思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

1、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原因、目的、影响

材料1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明代废丞相的原因有哪些?材料2朱元璋镇压胡惟庸的谋反阴谋后,又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由此产生了系列的冤案。明朝开国功臣蓝玉、陆钟亨、傅友德、徐达等先后遇害,功臣宿将几乎杀光........明太祖的杀戮连他的皇太子也看不下去,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第二天,太祖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面有难色。太祖说:有棘会扎手,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更好。

请回答:太祖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把“棘”去掉他还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材料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2.明朝内阁制的设立

(1)、(2005.上海)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十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廛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411件。

请回答:①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②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③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比较项

内阁制

宰相制

地位

职权

制约皇权

(3)、结合世界史有关知识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之处。(详解见第七课内容)3.君主专制主义的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请回答:(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及其本质。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课堂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它内部存在着哪两对主要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这一政治制度?

知识检测:

1.明太祖撤行中书省、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督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2.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解决了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

C.地方割剧问题D.挽救封建制度衰落的问题.

3.下列对明朝设立内阁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丞相制度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无法事必亲躬

B.明成祖时正式设立

C.明朝中后期以后内阁大臣有了“票拟”和“批红”的权力

D.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4.宋太祖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同之处是

A.极大的削弱相权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C.地方上设立三司D.分割宰相权力

5.清朝君主专制权利的强化,基本完成于

A.顺治帝时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D.乾隆帝时

6.对于清朝军机处这一职能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结构B.主要职能是负责军事指挥调动

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只是跪受笔录和负责传达皇帝意旨

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1)三省六部制的创立(2)丞相制度的废除(3)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4)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A.(1)(2)(3)(4)B.(1)(2)(4)C.(1)(2)(3)D.(2)(3)(4)

8.清代以为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照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意旨来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国家大一统D.皇权至上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丞相者,朕之股肱(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所与共承庙宇(庙宇:国家),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4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在宰相……若以国家治乱转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旋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乾隆帝)语

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3,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特征。(3)上述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4)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拓展:

1、宰相制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设宰相(宰辅)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的制度。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为“辅佐”、“襄助”之意,后引伸为辅助君主管理政事者。

秦朝时宰相制度的确立,它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巩固了官僚制度,加强了皇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废除。

2、首辅:

即内阁首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6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