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涉及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等知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具有重大作用。前两目内容比较简单,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补充背景知识及一五期间建设成就;三大改造一目对于初中生较难理解,本教学设计为教师主讲,辅之以表格的方法,并适当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一化”同“三改”的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提问的方式,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基础知识。
通过表格的方式,使三大改造的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自然导入法。(教师应适当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连贯起来。)
当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之后,当新中国的外交也起步之后,经济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务必要解决的问题。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整编人民解放军等等,使得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尽管如此,与当时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依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那么,我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呢,这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板书)
一、工业化的起步(板书)
(教师讲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该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就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小字部分,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之后教师结合图片或课件进行总结,要对教材作适当补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不仅有了合理改变,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五年间,新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蜿蜒直达“世界屋脊”,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板书)
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宪法的选举情况如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宪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5.为什么说这部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以及前几个问题可知)
三、三大改造(板书)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了。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板书)
(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内容被称为“一化三改”。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这是主体;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
(组织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角度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回忆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农村,人们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讲,他们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难以靠自己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教材第56页西四十里铺村的例子,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再看“农业合作社社员在听传达报告”的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时间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成果
1953年以前发展互助组为主个体经营、集体劳动(生产资料私有)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民占全国总农户的40%
1953~1955年底办初级社为主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生产资料私有)1955年6月,发展65万多个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14%
1956年办高级社为主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取酬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全国农户的87.8%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过程大致与农业相同,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本部分比较难,主要由教师讲解)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其必要性在于: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讲解前,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58页的小资料,使学生了解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和定息的含义,以帮助理解)具体情况是: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私营企业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原则,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基金、企业资方红利四方面进行分配,由国家派遣干部参与管理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掌握了领导权、生产资料变为公私共有、工人已开始成为企业主人。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教师总结)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5.三大改造的意义(板书)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逐渐确立。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而不将新中国的成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呢?
(教师讲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建立起人民的国家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表明新中国的成立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能标志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次,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来没收官僚资本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起来。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因素;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它们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工作,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因此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板书设计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
一、工业化的起步
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三、三大改造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6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