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三、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具准备: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什么时侯提出来的?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

公正、合理、平等、互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讲述。

评论:你如何评价周恩来的外交?

3、总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六、作业布置:

活动、3

完成本课配套练

七、板书设计: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教

新中国第一步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M.jAB88.com

延伸阅读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布置作业

(略)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案

第二单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宪法;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记载,让学生掌握其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

学习过程:

知识体系:

时间:

名称: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内容:

性质: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1、万隆会议的召开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2、周恩来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课前导学:

一、填空题:

1、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和时,同这两国总理提出了,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2、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在1955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他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4、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是、和。

随堂检测:

二、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包括()

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②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③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

④他国不得随意干涉第三国内政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③

2、在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26届联大D、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三、列举题:

列举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八年级历史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历史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三、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具准备: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什么时侯提出来的?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

公正、合理、平等、互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讲述。

评论:你如何评价周恩来的外交?

3、总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六、作业布置:

活动、3

完成本课配套练

七、板书设计: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教

新中国第一步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6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