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一、新课导入
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到了黄昏,他又把凉席铺在树下。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服。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树底下,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是郑县有个姓卜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破了,要他的妻子再做一条。妻子问:“裤子做成什么样子的?”姓卜的答:“像我原来的那条一样。”他的妻子做好了新裤子之后,就照原来的那条破裤子,凡是有破损的地方,都照样剪破,使它和原来的裤子一样。
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旁边的人对老农说:“它会跑掉的!”老农哈哈一笑,十分肯定地说道:“才不会呢!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是栓在这个木桩上的。一开始,它撒野地想从木桩上挣脱。可是,那时它的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木桩子较量了。有一回,我来喂它,故意把饲料放在它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是叫了两声,脑袋就蔫耷了。你瞧,它多乖!”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
某学校。某班。有一天班主任老师请假,数学老师临时给该班上班会课。数学老师跨上讲台二话没说就要学生做数学题。第一道题:“有一艘船,你第一个登船,8岁的同学第二个登船,9岁同学第三个登船,10岁的同学第四个登船,以此类推,请问第一个登船的同学几岁?”全班同学明显地夹杂着得意、轻蔑的语调高喊:“7岁。”数学老师伸出一根手指使劲地摇着,然后指遍全班每一名同学:“你忘了是你第一个登船,你几岁,第一个登船的就几岁。”
第二道题:“一辆客车上坐了10名乘客,在第一站下了3名乘客,上了2名乘客;接下来的一站下了1名上了2名;下一站又上了2名;再下一站下了4名上了2名;再下一站上了3名;下一站又下了5名上了2名,现在请问……”
数学老师的话还没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抢答:“车上还有8名乘客。”数学老师微笑着摇了摇头:“我问的是,这辆车一共停靠了几站?”全班同学都傻了。
一位路人在寻找真理,他急切地敲开一扇神秘的大门,门里的人说:“你找错了,我是谬误。”路人只好继续寻找,踏遍千山万水,仍然找不到真理,心想还是回去问问谬误吧,它与真理是一对冤家,或许它知道真理在哪儿。路人一次次敲响谬误的大门,就是打听不到真理的消息。就在路人近乎绝望之际,在不断的敲们声中,却吵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是真理吗?
上述几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思维定势是多么可怕,打破思维定势又是多么重要。白马被栓长了,能挣脱也不挣脱了。跳蚤受到了挫折,能跳出来也不跳出来了。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出来,学生就自以为是地答出来了。……是什么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是思维定势束缚了他们。那位路人是怎么找到真理的?是不断地敲谬误的门的结果。他要是不回来找谬误的话,恐怕永远也找不到真理。“文化大革命”禁锢人们的思想多年,即便毛泽东逝世了,许多人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华国锋不就提出了“两个凡是”吗?“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因此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的思维定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才开始形成。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来学习本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知识结构
“换脑筋”之所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为什么要换:各种问题严重,“两个凡是”猖獗,
国家徘徊前进
换脑筋之原因
为什么能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召开转折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
换脑筋之概况平反冤假错案(右派分子、刘少奇等)
彻底否定“文革”(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完成拨乱反正
换脑筋之影响改革开放开端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6全国卷20)
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B)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B、“两个凡是”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2、(1998全国卷22)
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3、(2001全国文综卷22)
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
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4、(2001上海卷27)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D)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5、(2000广东卷22)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B)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束缚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2000春季卷25)
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C)
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C、“两个凡是”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7、(2000春季卷3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共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8、(1997年上海卷47甲)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五、新情景设置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底,由于当时党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长期任人欺凌、宰割,不甘落后的民族心态,苦战三年五载、奋发图强、赶超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使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在面临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课题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反而不谨慎了,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发展,集体领导制度受到破坏;照搬革命战争年代的旧方法和旧经验,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观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很多具有猜测、想象和假说性质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教条化,对毛泽东个人的政治威望和人格魅力偶像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浪漫式经济发展的失败使整个国民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工业较快地摆脱了这次冒进的影响,但当时仍占国民经济很大比重的农业则多年未能恢复。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从1978年底到90年代末期,党和人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奉为教条的某些理论、观念的正确性,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从为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反到明确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旗帜鲜明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思想的步子越迈越大,实事求是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不仅迅速挽回了由于“文革”的巨大历史灾难给执政党带来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而且使其经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外严峻政治局势的考验。
请你用所学的史实对上述加点的句子予以解释。
一连串的胜利:
巩固政权: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大陆领土基本解放;1950—1953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2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1950—1951年,镇压反革命;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
恢复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发展生产。
变革生产关系: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初步奠定基础。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文革10年,损失5000亿元,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造成1976—1978年两年徘徊局面。
冤假错案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错案,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是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新课导入
沈阳“破烂王”王洪怀,有一天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铸后当金属材料卖,有可能多卖些钱?于是他把一个空易拉罐剪碎,熔化成一块指甲大下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600元钱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作了化验。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王洪怀算了一笔帐,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是1.4—1.8万元之间,每个易拉罐重18.5克,5.4个就是一吨,卖材料比卖废罐能多赚钱。他立刻决定回收易拉罐,自己加工熔炼。为了吸引人们交售空罐,他把回收价从每个几分钱提到0.14元,又将回收价和指定收购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过了一周,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收购点去看,他大吃一惊,很多货车在交售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易拉罐13万多个,足有2.5吨。此刻,王洪怀心里踏实了,便积极筹建金属再生加工厂。就这样,他在一年之内,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三年赚了270多万元,从一个拾荒者一跃成为百万富翁。
山东临沂秦池酒厂曾于1995年底以6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夺得标王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回报。1996年底,秦池人又以3﹒2亿元再次在中央电视台夺得标王,一时舆论哗然。经营厂长姬长孔曾说,秦池每天给中央电视台送去一辆奔驰轿车,但通过中央电视台的作用,秦池会每天开进一辆加长林肯。实际上,秦池的巨额广告费用远远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据估算,1997年要投入3亿多元广告费,至少全年要实现15亿元的销售收入,单凭秦池当时二十几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再建二十多条生产线,但投入和时间都有限制。秦池扩大采购川酒进行勾兑,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人们对酒质量的怀疑,从而严重影响了销售,大量积压在库中。秦池总裁王卓胜总结教训时说:广告对树立名牌、开拓市场无疑起很大作用,但广告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长盛不衰,归根到底要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营销等多种手段。广告称王不等于市场称王,广告明星不等于市场明星。
1997年,江苏省句容市春城镇丁庄村的广大葡萄种植户为了保证品质,壮大规模,自愿聚到一起,成立了葡萄协会。他们制定了协会的章程,规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五个统一,即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供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上市,规定了组织领导机构、会员入会的办法及其权利与义务等。参加协会的农户们从联合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1999年初,葡萄协会升级为葡萄合作社,将原来主要在生产环节上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产品的运销、储存、保鲜等环节,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大家想一想,上述故事只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对了,只能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不可能出现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具体怎么改革的,怎么开放的,取得了哪些成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结构
“东风吹来”之所指:改革开放
为什么要吹东风:农村贫困、城市无活力
东风吹来之原因
为什么能吹东风:群众积极、中央支持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东风吹来之概况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开放: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农业: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工业: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东风吹来之成就乡镇企业:1987年,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
外贸: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其他:科技、教育、事业、人民生活水平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2001广东河南卷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B)
(1)集体经济(2)个体经济(3)私营经济(4)外资经济
A、(1)(2)(3)B、(2)(3)(4)C、(1)(3)(4)D、(1)(2)(4)
2、(2001广东河南卷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C)
(1)专业化(2)商品化(3)集体化(4)社会化
A、(1)(2)(3)B、(2)(3)(4)C、(1)(2)(4)D、(1)(3)(4)
3、(2002江苏综合卷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
(1)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2)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3)实施对外开放政策(4)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1)(2)(3)B、(2)(3)(4)C、(1)(2)(4)D、(1)(3)(4)
4、(2002全国卷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原因是(C)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1999全国卷23)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6、(1995全国卷4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的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2001全国文综卷4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新课导入
18世纪的一天傍晚,法国医生雷诺克出去散步,看到一群小孩在一只废弃的啤酒桶旁玩耍。一个小孩用一根木棒轻轻敲击啤酒桶,另一个小孩在另一边用一根木棒在听,一端紧紧压在桶壁上,另一端紧贴在自己耳朵上。雷诺克很惊奇,自己拿起木棒模仿,原来几乎轻不可闻的声音听起来却很响亮。这时,他的心怦然一动,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办法来听病人的心肺音呢?他回到家里,便将这个大胆的假设付诸实践。他找来木料,做成一个喇叭状的东西,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是空的。他将大的那端贴在别人的胸上,小的那端塞在自己耳朵里,一试,效果果然不错,使用又方便。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听诊器。
1908年的一天晚上,东京大学教授、化学家池田菊苗博士从实验室回来后与家人一起进晚餐,他的妻子端上来一碗热乎乎的汤。池田喝了一口,感到味道很鲜。他问妻子这汤加了什么东西,味道这么鲜?妻子说这是海带汤,并没有加什么佐料,海带汤总是比较鲜的。池田心想,海带汤为什么这样鲜呢?鲜味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鲜味物质呢?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海带这么鲜,它内部一定有一种能够产生鲜味的物质。如果能找到这种物质,人们就可以经常享受鲜美的味道了。池田开始寻找海带产生鲜味的物质。他把海带切碎后放在水里不断地煮,以使未知的鲜味物质溶解于水中。经过不断地煮沸,汤越来越浓,味道也越来越鲜。最后,经过分离、结晶、提纯,得到了一种白色的化合物。取一点放在口里,只觉得一股鲜味。池田知道,这就是要找的鲜味物质,用这种白色的结晶做成的汤与用海带做成的汤一样鲜美无比。池田又分析了这种物质,知道了这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这就是味精。最后,池田找到了化学合成和生产味精的方法,并获得“味精”的专利权。
300多年前的一天清晨,一位园丁走进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的书房,将一篮非常好看的紫罗兰摆在屋角里。美丽的花朵和扑鼻的清香使波义耳心旷神怡,他随手拿了一朵花就向实验室走去。
实验室里,助手正在倒盐酸,波义耳把花放在桌子上,赶过去给助手帮忙。淡黄色的液体在滚滚冒烟,由于飞沫溅到花上了,紫罗兰也冒起烟来。多可惜呀!把这么好的花毁了,得赶快冲洗一下。波义耳将花放进水杯里,过了一会儿,奇怪,紫罗兰变成了“红罗兰”。
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感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他和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试验起来。发现不仅是盐酸,各种酸都能使紫罗兰变红。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一连串的思考和试验,很快证明了许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改变颜色的性质。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地衣类植物——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则变蓝。波义耳把石蕊加工成一种酸碱指示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指示剂,至今还在化学上广泛使用。
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喜人。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赶吃,还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拉达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几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上述故事说明,任何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得来的。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那么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的??这就需要学习本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知识结构
“自己的路”之所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内容意义
十二大1982中国特色
自己的路探索之过程十三大1987初级阶段
十四大1992市场经济
十五大1997邓小平理论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7全国卷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2、(2001江西卷20)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是在(D)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新课导入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作贵宾,供养在庙堂里,命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恰恰是两匹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因为铁路最初由造有轨电车的人设计,而设计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代代沿革至此。同样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韩信就用得巧妙。那次与敌国作战,要经过一个险要隘口。敌军大将说,这条隘路容不下两匹马并行,韩信必然受阻,我们可以以逸待劳,一举歼之。没想到韩信把两马一前一后拉缰,出其不意大败敌军。河南林县人修筑的红旗渠,30多年来一直是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丰碑与见证。解决了吃水和灌溉,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红旗渠的旅游功能,间接创利税上亿元。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北大荒”,位于我国东北部。20世纪50年代,这里人烟稀少,荒原茫茫,是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半个世纪的开垦,使这里成为年产70亿公斤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过度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旱灾水灾频频发生,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为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年,黑龙江垦区果断决定停止开荒。同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植树造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按规划,到2010年,全垦区将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2万公顷,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经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如今又呈现大面积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溢绿流翠的林草、泡沼汪汪的湿地触目皆是。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在低空飞翔,几近绝迹的狍子、马鹿在森林中奔跑。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又频频出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至目前的224种。
上述故事说明:制定方针政策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韩信懂得这个道理,随机应变,因此取得了成功。北大荒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地制宜,使北大荒又呈现了勃勃生机。鲁侯不懂得这个道理,用固有的经验款待海鸟,结果把海鸟给害死了。香港、澳门、台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怎样才能统一?邓小平从客观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情况如何,请学习本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知识结构
体:大陆和台湾等地的社会制度不同
“量体裁衣”之所指
量体裁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
量体裁衣之构想1981年:叶剑英谈话,国共对等谈判
1984年:一国两制
1997年:香港回归
量体裁衣之实践1999年:澳门回归
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三通(通邮
通商、通航)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2001全国卷20)
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D)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1999上海卷30)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此之前,葡萄牙已占据澳门(C)
A、150多年B、近400年C、400多年D、500多年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思想德育目标
1、通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振兴奋斗的决心。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总结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被动开放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的内容。
讲授过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如下:
(1)、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产力。
(2)、可能性:“四人帮”被粉碎,真理标准讨论的进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使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可能。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建国以后就陆续开始了,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在改造的的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劳动日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次又轻率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至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以上三种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不利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农村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在农村共经历了4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两步。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农村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家庭联缠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这种管理形式的特点,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必要性: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对城市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
C、主要内容: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含义:
(1)、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为前提和基础;
(2)、以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内容;
(3)、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2、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步,1980年正式确定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
第三步,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这样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请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A、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B、基础不同。旧中国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C、当今的开放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1、农业经济全面振兴
2、工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
4、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及外交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思想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
经济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决策。
政治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含拨乱反正、依法治国等国策和“一国两制”等构想。
文化特征: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民族特征: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等政策。
外交特征:从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在世界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实行独立自主、长期对外开放等基本国策。
1.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提法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内涵更广);(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本节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在徘徊中前进”应全面分析“徘徊”的原因和“前进”的动力;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应全面掌握其思想基础、内容和历史意义;对“拨乱反正”应了解其背景、主要工作及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
本节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掌握其必要性、步骤、意义和方向;对“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应掌握其核心和内容;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应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格局并与旧中国对外开放进行对比;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应重点强调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8、2009年考纲对本节内容虽然在提法上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是主要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与指导思想,故历年高考对本节的关注与年俱增。对子目“走自己的道路”应强调十二大;对子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应注意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与作用;对子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应突出掌握十三大、十四大的内容;对子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应强调十五大的主要内容。
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峡两岸的交流,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香港、澳门回归,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一国两制’的构想”应注意归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及“一国两制”含义与法律依据;对“香港、澳门回归”应明确回归的时间,分析回归的原因和意义;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应分别看待其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5.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古今中外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国家统一和对外关系都有联系。所以不仅要熟悉本章内容,还应联系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对子目“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应掌握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原因、新中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并指明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的两种方式;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应着重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3)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应突出一项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两大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对“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应注意主要的外交事件与理论(一个回归——联合国;两国关系——中国与美、日关系正常化;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往往和当今的国际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所以要把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国际形势相结合,才能在文综状态下的“外交问题”答题中游刃有余。可以用口诀法记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①反对霸权②不结盟,③第三④睦邻⑤长开放。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
(1)思想路线方面,含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十二到十七大、一国两制与港澳台问题。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纠错需过程)
1.徘徊原因:
(1)“文革”积累许多严重问题;(2)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2.前进动力: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并大力整顿
(1)文教:尊重知识人才;召开科学大会;给知识分子定性;恢复高考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3.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背景: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毛的决策都维护,毛的指示都遵循;实质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引起全国上下不满。
(2)内容:肯定唯一标准(实践);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
(3)意义:打破崇拜教条,深刻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奠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地:1978年底,北京。
2.内容:(思政组: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三类)
(1)思想:确定指导方针;高度评价讨论;
(2)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3)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重评功过是非。
3.意义:(天时、人和两类)
天时: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进入建设新期;
人和: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
(三)拨乱反正
1.含义:拨乱反正是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
理解:改变混乱局面,纠正冤假错案,实质是纠正“左”倾。
2.主要工作:
(1)平反“文革”中的冤案;(如刘少奇等)
(2)纠正“文革”前的错案;(如被错划的“右派”)
(3)调整落实政策。(如知识分子、民族、宗教)
3.成果: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
决议内容:事件领导全评;肯定毛的地位;根本否定“文革”。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走自己的道路(让别人去说吧)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方针:
(1)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十二大(1982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内容:(记忆口诀)什么道路哪种专政,谁来领导用啥思想
2.背景:当时出现了反党反社的错误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外国月亮比中国圆)
3.目的: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
4.意义: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十三大(1987年)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三步走战略:一番温饱;两番小康;中等发达比较富裕。
2.十四大(1992年)
(1)形成三代集体:江泽民为核心。
(2)经体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高度评价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1.十五大(1997年)
(1)20世纪最后一次全国党代会。
(2)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2.十六大(2002年)
(1)“三个代表”:生产力、群众利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世纪中期基本现代。
3.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
归纳:
1.党的四代领导核心:遵义会议毛泽东;十一届三中邓小平;十四大江泽民;十六大胡锦涛。
2.有中国特色的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江泽民“三个代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三.“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
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人大常委《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
和平方式统一;实现三通一探;停止金门炮击。
(2)叶剑英《回归、和平统一》的谈话(1981年9月)
两党对等谈判;三次国共合作;对台基本政策(可留军队;不涉地方;可进中央)。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初)
(1)含义(内涵):“一国”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确认:
①1982年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②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1.港澳问题的形成:
(1)香港问题:1842《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1898《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澳门问题:1553强行租占;1887年《中葡条约》。
2.中英、中葡两个联合声明的意义:
(1)用方针:它们是“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2)树榜样:为和平解决历史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范例。
3.港、澳回归的时间、原因及意义:(回归:没有失去主权,恢复行政管理权)
(1)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原因:中国发展强大;“一国两制”方针正确。
(3)意义:
①共发展:标志洗雪百年国耻,开创香港与内地共发展新纪元;
②促统一: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作贡献:标志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海峡两岸交流
1.有利因素:
“一国两制”引起强烈反响,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不利因素:
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
3.中国政府基本方针:
坚持和平统一方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经济发展方面,含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改革开放成就等内容。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内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目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2.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必要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科技进步。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过去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2)步骤:试点——推广——发展(试点:安徽、四川)
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3)意义(影响):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围绕“农”)
(4)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2)内容:①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②管理体制变化:高度集中——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二)对外开放新格局
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新中国、旧中国开放的对比)
2.新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外资、技术、管理)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环渤海区。
(4)内地:内地开放城市(沿河、沿边)。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农工外科生)
1.农业:粮棉产量世界首位,乡镇企业产值第一。
2.工业:基建技改重大发展,接近达到世界水平。
(能源)葛洲大亚安太堡(交通)大秦京九(丁字形)(钢铁)宝山钢铁特有名
3.外贸:外贸、技交打开局面。
4.科技:科教文化蓬勃发展。
5.生活:城乡生活显著提高。
(3)民族关系方面,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等政策。
五.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一)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1.旧中国民族地区落后:
(1)表现: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课本小字:农奴、奴隶、原始)
(2)原因:生产水平落后,地理环境闭塞和旧中国歧视、压迫的民族政策。
2.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方式:
(1)民主改革:用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
(2)土地改革:分配土地,互助合作。
3.新中国民族原则和政策: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参见引言)
(2)政策:
①民族区域自治;(时间口诀:47蒙古55维,58壮回65藏)
②支援建设(人物财,孔繁森);③改革开放;④西部大开发。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重视发展,给予支持:孔繁森是援藏好干部。
2.落实政策,改革开放:
(1)农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大部分地区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对外交往方面,含建国初的“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二十世纪60年代的“两只拳头打人”;二十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等外交政策及其外交成就。
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国际环境
1.二战后世界形势变化:
(1)资本主义被削弱;(除美国外)(2)社会主义成体系;(欧亚社会主义阵营)
(3)民解运动在高涨;(亚非拉)(4)中国革命鼓世人。(反帝斗争民主革命)
2.国际关系最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政策遵循的原则:(参见课本史料)
保障——独立自由领土主权;拥护——持久和平友好合作;反对——侵略政策战争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50年代“一边倒”)
(1)另起炉灶:把旧的屈辱外交变为新的平等外交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扫)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请)愿与中国平等互利建交的国家
(3)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团结所有国家中热爱和平、民主的人民
(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1.冲破外交孤立:
(1)孤立目的: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孤立方式: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3)冲破孤立:头一年17国与中国建交,形成第一个建交高潮;毛泽东访苏与《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
2.提出五项原则:
(1)时间:1953年底,中印会谈首次提出。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内容:领土主权、不侵犯;不干内政、等、和平。(记忆口诀:三互两平)
(4)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就;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取得外交新成就:(50年代)
(1)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2)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
①背景: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
②同:相同历史(殖民侵略);相同任务(独立发展);相同愿望(维护和平)。
③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七.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防建设成就”不作考试要求)
(一)对外关系重大发展
1.60年代紧张:(“两只拳头打人”:针对美苏霸权主义)
(1)北方:中苏关系恶化;(2)南方:美国侵略越南。
2.70年代缓和:(“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
(1)中美关系逐步缓和:(1971—1979年,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①原因:中国、美国各取所需;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
乒乓外交揭开面纱;基辛格访华前期准备;尼克松访华迈出第一步;卡特建交划上句号。
③中美之间三个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8月17日,《八一七联合公报》。
(2)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76:35
(4)建交热潮出现:打破外交僵局。
3.“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由毛泽东提出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80年代“无敌国外交”)
1.调整依据: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2.外交方针:
反对霸权、不结盟(不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第三、睦邻、长开放。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2)开始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初步发展: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4)进一步发展: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5)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上,强调利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依靠力量上,强调中共是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
(8)在社会主义统一问题上,强调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4.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
(1)在思想路线上的继承性(实事求是):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危害下拯救出来,走了正确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和国家从“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道路选择上的继承性(农村包围城市):正如中国革命必须从农村开始一样,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极大成功后才推向城市。但最终胜利也必须依赖城市国营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换。
(3)运用统一战线的继承性: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民主革命的胜利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展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等。
5.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原则下,积极发展与苏联、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冷战”格局下,采取“一边倒”方针。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中国采取“两只拳头打人”政策,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中国又提出“一条线、一大片(大约北纬40度线,不区分社会制度)”的外交方针,2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4)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实行“无敌国外交”,只有“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009年高考全国各省市对“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部分均未出题)
1.(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5)
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8.117.9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成份下降,主因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
其余三项历史情境都只能发生在1977年以后。
3.(2009年四川文综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A
1979年,中国才开始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还谈不上全面对外开放。
4.(2009年上海历史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C
C项各主题分别对应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崛起。
5.(2008江苏历史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C
A、B两项应该在50年代板块中,D项则是40年代板块。
6.(20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
这实际上是考查尼克松总统应对美国霸主地位衰落、改善中美关系的相关行为。
7.(2009广东文科基础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结合题中所涉及的时间(1949年9月)和纲领内容判断。
8.(2009年北京文综40题第(2)、(3)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历史或地理角度皆可)
(2)选答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扩展过程: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国际背景和中国外交政策角度分析背景;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角度回答对外开放空间扩展过程。
一.易错知识点
1.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成是邓小平的观点。
2.1962年七千人大会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而1980年是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经营方式,落实责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把“一国两制”认为是针对香港和澳门提出来的。
5.把1972年中美之间关系的改善认为是中美之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中美之间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
二.方法点拨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来深刻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主题。还要注意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基本国策,也是强国之路,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还要注意分析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3.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线索,归纳、分析、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
4.注意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能与古代的对外关系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和认识。
改革开放;
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
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化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践: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流。
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
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外交方针:“一边倒”。
20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五项原则;两个国际会议。
外交方针:“两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60年代外交困境: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中国。
外交成就:2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实行不结盟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调整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长期坚持对外开放国策。
考点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徘徊中前进
(1)徘徊: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党的仍然没有改变,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
(2)前进:①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科学教育出现全新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的一部分;1977年底,在“文革”中被废弃的制度得到恢复);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纠正“文革”以来的“左”的错误。
背景:针对“”的禁区。实质:深刻的运动。
内容:肯定了“”;否定了“”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意义:打破了个人崇拜和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1978年底,北京
(2)内容:①确立了、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高度评价了;③果断地停止了使用“”的错误口号;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⑤决定拨乱反正,解决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的问题。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是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拨乱反正
(1)主要工作:平反“文革”中的冤案(如刘少奇的冤案等);纠正“文革”前的错案(如被错划的“”);调整落实政策(如知识分子政策、政策、政策等)。
(2)成果:1981年,党的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和的历史地位,根本否定了“”。
考点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经济体制改革
(1)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2)原因:建国以来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3)目的(实质):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范围:
①农村:原因:旧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还有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
方式(内容):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
方向:专业化、、社会化。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城市:核心:增强企业。
内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方式:逐步扩大企业,实行政企分离。
2.对外开放
(1)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引进外资、技术)。
(2)原则:。
(3)开放进程(格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注意分析上海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3.改革开放成就
(1)农业:农业放在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有重大进展,如:宝钢、水利枢纽工程、核电站、京九铁路等;调整了轻、重工业比例;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外贸和其他: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考点三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背景:在和拨乱反正中,由于极少数人的煽动,出现了摆脱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
(2)内容:坚持(方向),坚持(保障),坚持(核心),坚持(思想)。
2.路线纲领的确立
(1)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十三大(1987年):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并确立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十四大(1992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经济体制,并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4)十五大(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十六大(2002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6)十七大(2007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考点四“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
(1)1979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3)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澳门回归:回归条件、过程和意义(这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3.海峡两岸的交流:隔绝→交流→障碍→趋势
考点五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
1.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1)旧中国: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少数民族落后。
(2)新中国: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3)跨入社会主义的措施:民主改革和,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基本的民族政策):到90年代,全国建立了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各民族共同繁荣
(1)人民政府从财力、和物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
(2)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考点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国际格局:二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友好关系,并提出了“”;(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了会议;(4)1955年参加会议,周恩来提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4.60年代的外交局势:中美关系仍紧张、关系恶化→“一大片”外交,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并“两个拳头打人”。
5.70年代外交成就
(1)关系正常化(1979年双方正式建交,注意分析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并能联系现实,这是突破口和转折);(2)新中国恢复在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关系的发展;(4)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6.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2)独立自主原则具体表现为政策;(3)重视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5)坚持长期实行政策。
考点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徘徊中前进:指导思想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工人阶级高考两个凡是思想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思想邓小平
3.拨乱反正:右派民族宗教十一届六中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
考点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人民公社农业生产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商品化城市活力公有制经济间接自主权
2.对外开放:平等互利沿海开放城市
3.改革开放成就:粮棉葛洲坝大亚湾
考点三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2.路线纲领的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江泽民邓小平理论小康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考点四“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告台湾同胞书》和平邓小平政府工作报告
2.香港、澳门回归:(无答案)
3.海峡两岸的交流:(无答案)
考点五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
1.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土地改革五
2.各民族共同繁荣:人力改革开放
考点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1.国际格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2.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60年代的外交局势:中苏关系
5.70年代外交成就:中美联合国中日
6.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第三世界对外开放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知识点汇总
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如下:
(1)、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产力。
(2)、可能性:“四人帮”被粉碎,真理标准讨论的进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使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可能。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建国以后就陆续开始了,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在改造的的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劳动日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次又轻率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至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以上三种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不利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农村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在农村共经历了4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两步。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农村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家庭联缠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这种管理形式的特点,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必要性: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对城市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
C、主要内容: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含义:
(1)、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为前提和基础;
(2)、以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内容;
(3)、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2、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步,1980年正式确定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
第三步,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这样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请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A、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B、基础不同。旧中国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C、当今的开放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1、农业经济全面振兴
2、工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
4、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2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