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上)]

课程标准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影响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图片、录像);谈话法;

新课导入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你知道这些武器最早在哪次战争中被使用吗?

生答:氯气,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导弹、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上)新课教学(一)浩劫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活动一:读图文,析原因。表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

1870年1914年

英国31.8%14%

德国13.2%14.3%

书本漫画:图7—1设问:上述图文资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图文生动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当时德国的统治者还宣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地带边界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还有人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英国和德国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自己的同盟,以壮大力量,压倒对方。于是,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逐步形成了,战争一触即发。

2.过程(1914—1918)活动二:小组竞赛——比比你的观察力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师:仔细观察形势图,比比看哪一组的同学从中获得的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息多?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有:(1)战争的爆发地是:萨拉热窝。(2)交战的双方:一方是同盟国,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为首,一方是协约国,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首。(3)在一战过程中,欧洲战场上始终保持中立的国家只有:西班牙、阿尔巴尼亚、瑞士、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4)重大战役有:▲着重介绍凡尔登战役。(播放录像资料)(如果缺乏录像资料,可出示相应图片,由了解此战役的学生介绍。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问:通过观看录像,有关凡尔登战役你了解到什么?(每个同学限讲一点)在学生发言后出示:3.结果及其影响这场以重新瓜分殖民地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呢?活动三:师生同阅读阅读以后,由学生概括一战的结果和影响,特别突出一战给人类带来惨重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苏俄的诞生。活动四:唇枪舌战在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造成3000万人的死伤,3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普林西普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观点二:普林西普无须承担一战爆发的责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承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人们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仅仅过了20年,又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人类又一次经受了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的洗礼。这就是——出示:(二)浩劫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活动五]阅读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称霸世界。2.简况[活动六]七嘴八舌话二战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示意图》要求:阅读二战形势示意图,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关于二战,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重点介绍:(1)时间:1939—1945(2)战争的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3)重要转折点: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展示图片或录像)(4)性质: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5)结果:意德日法西斯相继投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但是战争让6000万人失去生命,交战双方物资总损失40000亿美元。

适时介绍第一颗原子弹的使用及其危害。(1945年8月6日,美机在广岛投下当量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和失踪51408人。8月9日,美机在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居民死难23750人,受伤43020人。)

[活动七]讨论:为什么反法西斯战争能最终取得胜利?一方面突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斗争;另一方面强调法西斯反人类的本质必然使它走向失败,而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必然取得胜利。承转: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进步,争取持久和平是亿万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3.联合国的创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目的: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主要创立国:美英苏中等(可以补充:当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资料)

第二课时[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下)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有更系统的认识,并能更深刻地认识战争带来的灾难,从而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科技的两重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难点: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新课导入

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世纪初爆发的两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它们就是——

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叙述: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审视这两次世界大战方方面面的情况吧。

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下)

新课教学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活动一:比一比,填一填。

不同点

类别

对象根本

原因起止

时间战争

发起国重大事件结果性质

一战

二战

相同点

……

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大量新式武器运用于战争,新式武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的进步?——科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科技与人类

问: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科技促进人类生活的实例吗?

生举例后,再追问:科技是否对人类生活只有促进作用?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生举例后,引出: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导出——

活动二:唇枪舌战话科技

正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于人类

反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毁灭着人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科技发展本身无害,关键在于把科技用在哪里。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用于提高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一句话:我们应用科技造福于人类。

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干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三)图说法西斯暴行

活动三: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收集反映德意法西斯暴行的图片,一组收集反映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图片,并分别给收集到的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

可用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报形式呈现。

展示完以后,由学生谈他们看后的感受。自然过渡到——

(四)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

活动四:我为和平献计策。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概括出:

1.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2.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3.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

小结:略

第三课时[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早爆发的地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实质及影响;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基本情况

难点: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的处理办法;经济危机与二战策源地形成的关系

新课导入

叙述: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

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新课教学

活动一:新闻联播(设置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课前准备:1.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出各组组长。

2.由四位组长讨论确定各组报道的地区

(或国家)及主题

地区如:西欧、美洲、非洲、亚洲

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

主题如:商品被销毁;银行挤破门;失业的人们;工厂纷纷倒闭等

3.各小组成员围绕本小组报道的地区及相应的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写成新闻报道稿。

4.有条件的话可由各小组把相关资料特别是图片、图表、地图等制作成幻灯片作为各小组新闻报道的相应的背景

活动过程:

1.两位同学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2.可由主持人读各小组已准备好的新闻报道稿,也可以由小组派代表作为外景地记者做“现场报道”。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教材p91图7—9(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和图7—10(挤满取款人群的银行)

其他可供参考的图片、地图、图表: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

外贸缩减46.2%40.6%28.4%16.5%8.4%1/3

工业下降70%69.1%50%48%50%2/3

失业人数1700万476万近300万85万300万近3000万

活动二:国际观察(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实质、影响等的理解)课前准备:1.选择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

2.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作为资深记者参与现场分析。

3.主持人与各小组代表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1.主持人致开场语。

2.“资深记者”上场。

3.每位同学都是现场观众,他们可以提出他们有关经济危机的疑惑,并要求解答。

4.如果观众提不出问题,则由主持人提问。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用好书本“母女的对话”:母女两人的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堆积如山,造成浪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教材P92图7—11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孕育的。

活动三:我来想办法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国家元首,你所领导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陷于危机之中,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矛盾有哪些?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把握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并为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结:

1.2005年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人民都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你所在的班级也将举行一次即兴演讲比赛,请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主题撰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演讲稿。

2.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1)你认为格雷伯爵所说的“灯光”是指什么?

(2)为什么“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3.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时]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在革命过程中杰出个人及人民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新课导入:从上一课的内容过渡——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那么,这些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

生: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师:面对剧烈的震荡,人们在思索着问题的症结,那么,你认为这些震荡出现的症结在哪里?生: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师追问: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什么而言是过剩了?生: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师: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下,劳动人民做牛做马,却只能获取极低的报酬。

综合大家刚才的分析,震荡出现的症结所在正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本身。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方案一: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方案二: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俄国人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出示课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新课教学:1.十月革命的原因(背景)

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问: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生: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问:那么,为什么俄国会发生十月革命?

请阅读书本及相关资料,了解十月革命前的俄国。(2分钟)

具体了解(1)一战前的俄国经济状况如何?

(2)一战给俄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3)1917年3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结果如何?

思考: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国情对十月革命的爆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2.过程

(1)展示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革命的胜利需要领袖的正确指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讨论:为什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结合本课学过的内容回答。

教师小结: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的到来对于俄国革命来说,就像行驶在重重迷雾中的航船看到指航的灯塔一样,有了明确的方向。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列宁在革命的生死关头为俄国指明了方向,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坚定了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

(2)播放录像:《列宁在十月》节选部分

教师根据录像讲解:11月6日晚到7日早晨,20万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7日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随着炮声,革命群众和士兵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一个堡垒发起了总攻。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击声。到8日凌晨二时许,起义者占领了东宫,临时政府的十六位部长被擒获,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永远地载入了人类解放斗争的史册。概括:十月革命的基本情况——时间,主要领导人,主要参加者,最主要的特征……在学生概括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漫画,如

3.结果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活动二:思维激扬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4.影响、意义

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俄国来说,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它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课时]“西亚病夫”的崛起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原因及“西亚病夫”的崛起过程;利用资料,把握凯末尔在土耳其崛起中的历史作用,说明历史人物在顺应历史潮流时将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改革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作用。

重点: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

难点:凯末尔改革的原因

新课导入课间: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一组土耳其的风景图。如

上课铃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你能谈谈你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

生:美丽、具有异国风情……师: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国家呢?

生猜测。出示地图。这就是西亚国家土耳其,我们的祖国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土耳其则被蔑称为“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什么会被称为“西亚病夫”呢?它的现状如何?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土耳其是如何崛起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感悟土耳其的沧桑巨变吧。

新课教学:1.1922年前的土耳其

播放介绍土耳其历史的短片。看完后,请学生概括:土耳其的过去是怎么样的?

(1)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2)20世纪初,土耳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战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

小组讨论——土耳其为什么会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沦为“西亚病夫”?它与清帝国的衰落有什么共同点?

2.土耳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追随德国的土耳其成了战败国,领土被英、法、意和希腊等国瓜分。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不独立,毋宁死!"土耳其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抵抗运动。这时,一位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他就是凯末尔。

想一想:身为高级军官的凯末尔,为什么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洪流之中呢?

(2)过程

出示教师课前绘制《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示意图》,做简要的讲解。

思考:土耳其国民军在反对协约国支持的希腊进犯的战争中,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承转: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了外国军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是否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

3.凯末尔改革

小组讨论:凯末尔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结合材料二分析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

各抒己见: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改革措施,才能促使土耳其的重新崛起?

概括:政治——废除封建神权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经济——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工农业生产,,

思想文化上——进行文字改革,重视教育事业,破除落后观念、习俗。

……

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课堂拓展:

1.土耳其从“西亚病夫”到一个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一个封建神权专制国家到现代土耳其,与凯末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今天我们这节课在感受土耳其的沧桑巨变的同时,也在感受凯末尔不凡的人生历程,土耳其人民至今仍在深深地怀念着他。

出示以上图片,要求:

拿起你的笔,在书本留白处写下你对凯末尔的评价。(字数:50—100字。)

2.土耳其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到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列强的殖民地,从殖民地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从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到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对罗斯福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评价其作用,它对消除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难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命名为“萧条时代”组、“今日美国”组、“总统先生”组、“新政纲领”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

新课导入

叙述:同学们对上一课学习的那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一定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了解这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是如何走出这场危机的。

新课教学

(一)危机与新政

1.经济危机再回首

活动一:“萧条时代”

师:首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场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吧。有请“萧条时代”组上台。

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相应图片资料。从工业发展、金融市场、就业状况、人民生活等方面展示大萧条时代(即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

承转:那么,今日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有请“今日美国”组的同学们。

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收集到的反映当今美国经济状况的图片、表格等资料。

质疑:那么,是谁带领着美国人民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的呢?

2.美国总统罗斯福

活动二:课本剧表演:胡佛与罗斯福

由“总统先生”小组表演。一位学生扮演胡佛总统,一位学生扮演罗斯福先生,一生扮演主持人。模拟总统竞选辩论会。其余学生扮演选民,最后举手表决。

过程:(1)主持人介绍胡佛总统和罗斯福先生的简历。

(2)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胡佛和罗斯福阐述各自的见解。(要求符合历史史实)

(3)胡佛和罗斯福总结陈辞。

(4)学生投票选举,并由不同阶级、阶层代表阐述选择的理由(事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3.新政纲领

活动三:由“新政纲领”组同学分金融、工业、农业、就业、救济等方面介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和最后的结果。

新政的影响: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新政还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

在上面三个环节结束后,播放歌曲《幸福的日子又来了》

再见,悲惨的时日;去吧,倒霉的时日!我们终于摆脱了你。你好,快乐的时日!

灰暗阴沈的时日啊,如今你成了过去。因爲幸福的日子又来头顶上天空又变得晴朗,

让我们再唱一首开心的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现在一起欢呼吧!没有人再怀疑了,让我们告诉全世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你们的烦恼消失了,从此无忧又无虑。头顶上天空又变得晴朗;让我们再唱一首开心的歌,幸福的日子又来啦!

(二)活动四:我们的观点

1.解决美国经济危机,我的妙招——

2.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练习:

1.连线题。

A列宁①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

B凯末尔②土耳其国父

C罗斯福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2.上题中的三个人物都对历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你最欣赏和敬佩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一课时中华民族的觉醒

课程标准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2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结果。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爱国学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总是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经过。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展示对联:

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概括: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教学(一)新文化运动

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

展示漫画:请学生分析:1.你认为漫画(一)反映了什么?

2.你知道漫画(二)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到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师: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请四位学生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请学生给予评价,教师也参与)

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旗手”们提倡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试做白话诗、白话文。

展示唐诗、白话诗、文言文、白话文,结合这两首诗和两篇文章,说说新文化的“旗手”们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活动三: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小组讨论后发言

引导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书本p99图7—24和2004.9.27—28在衢州召开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加以说明。展示图片

9月27日下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举行隆重的南宗孔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衢州祭孔大典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

孔氏大宗寓衢八百春秋,伴随历史的沧桑,孔氏南宗家庙屡迁、屡毁、屡建,但中华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

从上可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长期禁锢人民的封建专制思想、旧道理、旧文学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场新的运动在积压中爆发,请看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

展示资料

(1)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顾中国的中立地位,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登陆山东及进攻青岛。次年,中国请求日本撤兵,日本断然拒绝,乃生产了中日「山东问题」。

(2)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中国以战胜国资格,派陆征祥、顾维均及王正廷出席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

活动四: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对巴黎和会有何憧憬﹖试写出你的期望。(以50-100字为限)

可事实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师问: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

生答:爱国学生。

2.五四运动的经过(有条件的可看五四运动的录像片)

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设问:(1)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会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

(2)假设你已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学生领袖(宣传组)试替这次运动创作:

①标语一则(以二十字限);例:「取消二十一条」

②口号一则(以十字为限);例:「内争国权、外除国贼」

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工人罢工(书本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

3.五四运动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反对的对象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

五四运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帝国主义、封建北洋军阀政府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罢市)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从制度层面的改良到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单纯的反帝或单纯的反封建到把反帝与反封建紧密结合。

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或在方框内打“√”,你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

发生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

发起者身份:_____________

所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性质:爱国叛乱

2.年,创办,率先举起了“”和“”的大旗号码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方法认识事物。随后,、、等积极响应。

3.观察下列两幅漫画后回答问题

(一)(二)

(1)漫画(一)反映了1919年要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及章宗祥,你认为这三只拳头分别代表那三个阶层的人物?

(2)你认为各阶层团结与否,与一个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

(3)漫画(二)中所指的救国利器是什么?

4.五四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都有深远影响。试设计一牌纪念五四运动之纪念碑,当中写出五四运动之意义。(以一百字为限)

五四运动纪念碑

第二课时历史性的转折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课导入,史料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新课教学二、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议一议: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得出:(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段基础: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工人人数罢工次数规模斗争的形式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60万65次左右几百人分散斗争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200万左右130多次几千人同盟罢工、联合斗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形势图(P103图7—32),要求概括早期共产党组织分布地点的共同特点,并尝试说明原因。设问: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其活动,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它表明在中国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即将诞生。

教师要强调陈独秀、李大钊在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南陈北李”。大家谈: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因为大会:①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确立了奋斗目标: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未虽然未参加会议,但因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被选为书记)(2)结合书本P104图7—35、图7—36,提问: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及党的生日的史实吗?假如让你选会址,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谈的过程或谈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引导(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因为这次大会:①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②切合实际,提出当前党的奋斗目标: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师生共唱后,问:从歌曲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条件的可放录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意义:两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要求学生思索:“新”体现在哪里?课堂延伸

时间党的会议名称全国党员人数

1921年中共一大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1922年中共二大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1925年中共四大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1927年中共五大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1997年十五大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2002年十六大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1.上述表格说明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不断壮大,表明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你能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的例子吗?(例:减轻农民的税收;建南水北调工程等)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三课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等历史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党为革命和人民付之的行动和作出的牺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对党的崇敬之情。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导入新课:从中共二大说起: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都十分强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仅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共二大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新课教学(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设问:1.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教师展示资料,学生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领导反对军阀的斗争

时间革命名称结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1915-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1917年反对张勋复洋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中失政权

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1-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引导学生得出:(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就这样,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设问:2.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1924年)?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教师要作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并不是两个政党的合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亲自投身于实践的伟大行动。大家说:请学生说说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参与评价)设问:3.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北伐战争

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录像)在看完图片(或录像的基础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概述北伐战争(或请学生设计问题),教师作

补充(要求学生参与评价)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2.北伐战争的对象:封建军阀3.北伐战争的经过:展示地图

北伐经过教师不需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看了地图有个直观印象,知道从什么地点出发,向哪些方向进军即可。(教师可着重介绍北伐军在浙江的战斗情况)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民革命军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作战(如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2)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这是北伐战争期间,湖南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画报》。画报上印有“工农兵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字样,它反映出了当时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

5.北伐取得的成就:推动了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请学生看教材图7-38九江码头)

6.北伐的结果: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1927年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大钊被杀图片。右图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的罪证。

就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会惨遭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1)国民党右派,特别是蒋介石投机革命,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2)帝国主义的支持,提供反革命经费;(3)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一再妥协退让。4)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四课时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和长征的胜利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胜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艰苦性,看到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增进学生对党和红军的感情,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胜利长征

难点: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图片

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用过的枪设问:枪有什么用途?这是谁用的枪?在什么时候用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枪,又继续战斗。

贺龙,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时刻参加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公开声明同蒋汪势不两立。

新课教学一、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义》图(有条件可看录像片段)请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说?

师: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武装斗争,确立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设问:除南昌起义外,你知道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它们的结果如何?

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因为这些起义都在国民党力量强大的地方进行,而且以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面对挫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形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革命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教师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观察图7—39(1929—1933年革命根据地)问:从图中可以看出1929—1933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通过观察与回答,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简要状况。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威胁,对此,蒋介石的态度如何?生:对中央党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师:有国民党的“围剿”便有勇敢的红军战士的反“围剿”。

二、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师:展示表格,以便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王明的错误指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时间敌军反“围剿”指挥者策略结果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10万毛泽东“撒开两手,诱敌深入”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20万毛泽东“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6月7月间30万毛泽东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30多个师周恩来

朱德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100万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城市全线出击失败

为保存红军实力,被迫长征。展示地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录像)

教师不需照地图讲长征的经过,只是让学生有直观感觉,便于学生寻找自己的记忆,进行下面“大家说”的活动。大家说:你对红军长征过程哪一片段或哪几片段的历史最感动?印象最深?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点讨论,强调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在学生介绍完以后,设问:你如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生小组讨论后概括: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

“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学生齐读上述长征的历史意义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红军,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吗?现在的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踊跃回答,同时教师给予评价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中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教师演唱一次。最后大家跟着播放的歌曲齐唱《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长征的伟大壮举。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奇妙的活动照相》片断

在近代除了照相、拍电影之外,还有许多工业革命的产物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生活。那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

分组活动(比一比、赛一赛)

物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带有外来音的还有哪些?(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质近代中国城市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古人都有什么交通工具?

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成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刊物在宣传新思想、探索新问题、介绍新知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连一连当时人们为什么害怕拍照片?现代人呢?

习为什么要剪辫子?(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俗什么是天足运动?

活动二:探究历史、发现变化(探究火车在中国的发展史------接受、改造、创新)

1.火车的“老家”在哪里?它们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最先向中国人介绍蒸汽机车的是谁?我国最早的铁路是在什么时候建的什么铁路?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时有什么感受?

3.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机车叫什么?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铁路?

4.火车有什么优点?想像一下,火车的出现,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发展史,比如衣食住行方面。

材料附

活动三:思考历史、感悟变化

想一想,我国古代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列举古代中国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发明、技术。

(1、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偏重于实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2、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抑商重农的政策。3、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比如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4、自满保守和闭关自守政策。等等)

活动四:以史为鉴、审视变化

一位初三学生:“我们小时侯看的米老鼠、汤姆猫,至今还活跃在电视、舞台上,有的卡通明星如史努比、吉蒂猫,我们甚至没看过动画片就从文具、玩具上认识了它们;可孙悟空、哪吒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嘟啦A梦、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等外国的动漫越来越多,充斥着少儿文化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

你是如何看待外国的动漫在中国的发展?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新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歌曲导入

学生齐唱国歌,提问: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阅读课文和图7-54、7-55,提问:“日本发动这两个事变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较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创设情景,播放音像,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2)对比两次事变,明确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遭受了日本的局部侵略,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它拉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序幕。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阅读课文和图片,掌握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曾以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打官司的原告团团长浙江老乡王选正在浙江各地深入民间,寻找当年细菌战的幸存者、见证人,她已经很累了,你能与王选他们一起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吗?课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还历史真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最后,可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理清线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阅读卡,提出问题:①“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②说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同时也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③“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如何转变的?”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2)在线索的外面,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还更有现实价值的内容,在此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即: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学生历来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代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谋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创设情景,模拟历史,让学生来处理历史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应该怎样处理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断地下结论,要据理分析,有科学依据。进而理解党的决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却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2)抗战胜利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或瞻仰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馆、展览室或抗日烈士陵园,或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或幻灯片。在上述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小结。略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小结略。

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提问]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发动全面内战的?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较重。本设问的意图是温故知新,直切本课主题。(新课教学)[研读1]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并提出如下讨论题引导学生研读:[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确认蒋介石政府在发动内战之初在军事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对中国前途的忧虑。教师无需作展开。

[提问]你们认为毛泽东的判断对不对?他是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呢?

本设问供学生自由讨论与发言,不管他们是如何认识的,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甚至可以将本问题暂时搁置,设置悬念:那么战争结果到底如何呢?且看战争进程。[板书]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研读2]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并提出如下讨论题,提示学生结合上述投影材料研读:[讨论]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小结]撤离延安正是中共坚决贯彻军事原则的表现: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却在西北不断地损兵折将。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一个英明决策。[承转]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这时,能否把握战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战争全局,果断作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板书]2、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研读3]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同时视学生的实际情选择下列两个方案中的一个推进教学:[活动]方案一:推出《三大战役各简况表》(空白),让学生填写并进行比较。

方案二:请学生根据从《三大战役形势图中》获取的信息,自列一张三大战役综合信息表,并比较三大战役的情况(如下表)。

战役名称起讫时间歼敌数(万)

辽沈战役1948.9——1948.1147

淮海战役1948.11——1949.155

平津战役1948.11——1949.152

总计154

不管是采用哪一个教学方案,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适当小结。

[研读4]教师指导学生研读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并作如下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本设问的意图是要让学生明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如有必要,还可采用以下方案之一让学生加深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对人民战争有更直观的体验。方案一:展示《三大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概况表》方案二:放映影片《大决战》片段。[小结]毛泽东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是人心的向背,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当然是有感而发。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研读5]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作为承转,同时完成相关板书。[板书]3、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

[讨论]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迅速由弱变强,直至打败国民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4页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最后要作适当的讨论小结。

[小结]中共迅速取胜的原因有很多,主观方面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客观方面如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军事上军队士气不高,经济上横征暴敛、导致崩溃,还有统治的腐败等。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和阅读卡《国歌国旗国徽的产生》,并提示学生将注意重心放在北平政协会议的主要决定上。

教师小结略,只要按教材所述归纳即可,无需补充。

[板书](2)开国大典

[呈现]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80《开国大典》,进行生动激情地描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如有条件,建议配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录音背景,或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活动](代课堂小结)学生一起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问题研讨

值得探索的是:为什么国民党会在战争初期军队数量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精良、国统区拥有众多人口、并且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地溃不成军,并走向覆灭?在学生探究后,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两点:一是学会观察事物要从本质上看问题的方法。无论国民党从表象上看多么强大,但因为它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潮流而动,违背民意的,所以注定要失败。二是学会从这段历史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与斗争后作出自觉选择的结果。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1课时

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在课前将学生分组(4或8组)结合P128页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或影音)。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

听完学生的介绍,完成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一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时间重大事件与人物

1840—1859年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860—1879年洋务运动、李鸿章

1880—1899年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1900—1919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孙中山、五四运动

1920—192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毛泽东

1930—1939年九一八、长征、西安事变、抗战

1940—1949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讨论)1、落后就要挨打!2、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

讨论思考: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追求进步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如何?

2、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历程,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后来能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目的是通过近代史上中国不同革命运动不同的结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靠旧式的农民起义、先进地主阶级分子改革、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动路都是行不通的,他们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而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利用鲁迅名言导入到下个环节: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物廊”(教师出示任务图片,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来介绍历史人物)

1。禁烟英雄林则徐。2.变法先锋谭嗣同。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革命女侠秋瑾。5抗日英烈张自忠。6人民领袖毛泽东。

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相关知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地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重点:通过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巨变,让学生领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结合学生的调查,评价、辨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典型言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选取家乡的某一地区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情况。草拟一分调查报告的提纲,并简要分析被调查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可4—6人为一组。

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在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之为蓝田人。

一、“蓝田人”家园今昔巨变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蓝田人生活时代的环境,以及之后的环境情况,完成下表: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对比

项目

远古时期现实状况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土壤

2.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环境变迁的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时间,分组对你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调查,可从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亦可向政府工作人员、爷爷奶奶、父母等采访相关内容,并制定调查表格,如书本第47页,所调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变动,调查内容可包括好的变化和不好的变化。

范例:

调查项目

历史时期现实状况

气候状况

河流状况

耕地面积

植物状况

废气物排放

……

三、文明反思

1.在调查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3.面对以上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格言的教学

1.结合书本所出示的格言,请你谈谈对这些格言的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与应用

平时,我们应当如何去保护生活中的环境?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综合探究二

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

(1)了解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神秘埃及文明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树立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以____的产生、____的发明为标志,人类历史掀开了文明时代的篇章。

○“新月沃土”是指____

A非洲东部B亚洲西部C南亚D东亚

1.关于古埃及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为什么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赐给人类的礼物)?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

○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

○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2.关于古巴比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巴比伦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为什么说西亚文明的发祥地在两河流域?

○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巴比伦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1.埃及位于____的东北部,气候____,终年雨量稀少,____是其唯一的水源。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定都____。

3.犹太人的祖先是____。

4.智慧延伸:

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河水淹没了田地之间的界线,为了避免争执,智慧的埃及人会用哪些办法来解决?

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二课时)

(1)了解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中国文明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树立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古印度、古中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在南亚次大陆的____、____、____流域。

○距今五千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衣料主要是____、____。

1.关于古印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印度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

○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

2.关于古巴比伦文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请你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周围地貌、河流)?

○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

○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文明古国地域年代共同性原因探究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称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及出土国家和地区吗?

它精致在什么地方?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二课时)

(1)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2)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3)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____和____是统治阶级,____和____是被统治阶级。

○商朝的社会主体是____,他们平时从事集体耕作,战时出征。

(一)分化的社会

○分析古代埃及的社会分化?

○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

○你知道大盂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

○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二)军队与刑法

○出示图2-17,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古埃及以及夏朝、商朝的军队数量及种类?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请学生指图讲解碑的构造。

○小组讨论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内容及性质?

○了解夏朝、商朝的刑法?

1.在古代埃及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是____。

2.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是____。

文明古国城市的出现王权神圣社会等级军队与刑罚

古代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一课时)

(1)图文结合,观察和认识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____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印度河流域的最大城镇遗址是____。

1.城市开始出现

教师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

○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

2.王权神圣

出示《金字塔》图片,提问:

○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阅读卡”,提问: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出示大禹的图片,提问:

○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

○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他当上首领的方法和他父亲一样吗?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

1.位于两河流域的城市是____。

2.自称为世界四方之王的是____。

3.传说中划定九州的是____。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时开始的?

(2)从此什么制度代替了禅让制?

第三课告别野蛮

文明的产生并不只表现为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上的成就,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以往讲历史分成几大块,文化的部分好像与政治、经济的历史不相干,而综合课就是要时刻注意其间的关联性。比如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主要讲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在文化传播、传承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文字对于国家的统治极为重要,一个命令、一项政策的上传下达,没有文字是非常困难的;一项法律制订出来以后,没有文字的记录,人们是很难遵守的。中国迄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国王占卜用的,但占卜不是简单的宗教行为,它是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决策的行为。

在讲述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商朝的青铜器时,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描述,表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但这些东西都是王权的象征,是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同时,还讲述了科学和宗教,古埃及的历法成就是与农业分不开的,医学成就是与法老的神权地位分不开的,宗教是与统治者的世俗统治、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分不开的。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承。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3课时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

提问:

仔细倾听歌曲,注意刚才所放的歌曲中提到了哪些与“古代文明”相关的信息?

你认为人类告别野蛮、掀开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新课教学

1、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出示幻灯片:考考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

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

你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怎样的吗?

出示《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组图,提问:

比较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根据书本小结文字产生的过程: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猜一猜:

出示一些象形文字,让学生猜猜这些字与现代什么汉字对应。

辨一辨:

出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请学生辨认这三种文字分别属于哪个国家?这三种文字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活动:扮演角色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在书本上划出来)

温馨提示:1、大家可从三种文字的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这些方面着手。2、我是……文字,被……人发明,我来自……等等,可从这些方面去表述。

在辨一辨和扮演角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表格比较这三种文字。然后教师出示表格。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人“画成其物”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笔画像楔子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

甲骨文黄河流域(殷墟)商朝中国商朝人“刻成其物”刻在龟甲、兽骨上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亮出观点。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他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问:

两则材料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请您欣赏:出示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及甲骨文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字。

小结

文字产生的背景(或原因):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文字产生的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无读音有读音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2、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出示《金字塔》的相关材料:

金字塔为何四千年不垮?

埃及的大金字塔——哲柯甫斯,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在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七大古代建筑中,它最古老,经历了4000多年的风雨。是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使其如此坚固恒久呢?

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奇迹充分显示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古埃及人善于观察研究,他们发现在沙漠长年的风沙之中,金字塔的形态最能耐久,最能经受风吹雨打。考古学家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风沙多是刮于金字塔的底部,然后沿着斜面绕向另一个角,在后来的风力推送下,呈螺旋形绕着逐渐尖削的塔身旋转,被塔身引导向上,最终从塔尖散失在空中。因此,风沙的破坏力对金字塔起不了大的作用;雨水也无损金字塔的塔身,因为雨水从塔身顺流而下,塔身不积余水。因此,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于世。

讨论:金字塔之迷

.金字塔四千年不倒的原因,除了它的形态特殊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的?

练一练:

现存最大最宏伟的金字塔是_________

狮身人面像位于________的金字塔旁边

金字塔的建造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活动:试试你的想象力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能根据它的遗址和想象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空中花园吗?

请您欣赏:出示大量青铜器的图片,然后提问。

你看到的青铜器有哪些种类?

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生产工具等

你知道青铜器的加工制作过程吗?

塑模——制范——熔化合金——铜液浇注——冷却加工

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红铜,也称纯铜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吗?

司母戊大方鼎

小小阅读卡: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青铜文化: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我国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考考你:1、你能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吗?

尝鼎一脔: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

人声鼎沸: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

钟鸣鼎食: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考考你:2、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

三足鼎立

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

一言九鼎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

大名鼎鼎

3、古老的科学探索

大家都来想一想: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和记时法是谁发明的?

木乃伊是将人和动物的尸体用多种材料使之脱水变干而形成的尸体,请问:这是古代哪国人发明的?

1、2、3……这些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们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称它们是“阿拉伯数字”?

古代奇迹几何学有什么成就?

4、宗教的奥秘

出示与宗教有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

出示《阿蒙神》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他是谁?

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

古代埃及人从一开始就都信奉他吗?

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

出示书中2-35图,问:

请你描述图中的内容?

图上内容与古代埃及的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出示木乃伊和金字塔的图片,提问: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是猜一猜活动: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小说。

它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神话小说之一。

根据该书制作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儿童。

该书中的主人公主要有师徒四人。

他们分别是: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

(要求:条件逐条出示。)

考考你:

唐僧为什么也叫唐三藏?

你知道唐僧师徒是到西天去取经的吗?西天是指什么地方?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书?

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怎样才能消除痛苦?

让学生归纳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苦必有因

灭谛:苦能灭寂

道谛:灭寂有道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认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的人家。但佛教并不主张取消种姓,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事实基本上也是认可的。

问题:1、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

2、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讨论:佛教为何能广泛的传播?(从佛教的教义和阿育王的贡献两方面来探讨)

结合阿育王的贡献,让学生说一说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小辩论:宗教在社会上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刻划符号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并能通过辩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达到了上课的高潮,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并能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1.了解文字产生的过程;

2.掌握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异同点;

3.理解文字的真正发明者及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

1.文字发明前,人类历史靠___________流传下来

2.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_________、_________、甲骨文。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

1.口耳相传的方式有什么不足?

2.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

3.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大古老文字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2-25、2-26、2-27,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分明者构造特点书写特点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

练一练: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1.两则材料你同意哪个观点?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五、知识拓展

三种文字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明确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第20页第1、5、6题及第21页第9题

第三课告别野蛮

(第二课时)

1.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2.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对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难点: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1.古巴比伦人建造的__________,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___________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创立的立法是_________;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的历法是_________.

一、埃及的建筑成就

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展示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

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

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

⑤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埃及法老的什么?

2.空中花园

指导学生观察图2-29,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图中的画面。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讲述其美丽的传说,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3.青铜文化

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根据图2-32)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思考:

请问同学们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

4.知识拓展: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的内涵

二、古老的科学探索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太阳历创立的根据:

2.太阳历对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对后世历法的影响。

3.组织学生看阅读卡,提问: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是____________发明的?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

①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②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5.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问: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6.古埃及的几何学的成就:

五、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P20第2、3、6、8题及P22第11题完成图册第11页第2大题看图学史

第三课告别野蛮

——宗教的奥秘

学校:凤桥中学备课人:蒋青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建者及传播过程,深刻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远古时候相比,了解埃及宗教的变化,明确埃及宗教在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佛教的创立过程,归纳出佛教的教义及意义;通过对佛教传播示意图的描述,引导学生得出佛教的传播路线及了解阿育王所做的贡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埃及宗教和佛教的学习,认识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宗教崇拜。

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难点: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__。

2.公元________,佛教经由中亚传入___________,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一、埃及的宗教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问题:

1.与远古相比,埃及宗教的变化?

2.埃及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仔细观察图2-35,了解图中所描述的内容,思考这与古埃及宗教的关系。

4.那金字塔、木乃伊和古埃及宗教间的关系呢?

二、佛教

组织学生阅读“释迦牟尼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引导学生概括:

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2.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实现吗?

3.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在位时,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A.释迦牟尼B.阿育王C.阿房宫D玄奘

4.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5.佛教的传播路线

6.学生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三、课堂巩固

完成自我测评。

四、课后练习

完成作业本第25页第8、9题,第26页第10、11、12题以及第27页第14题。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蒋青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地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重点:通过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巨变,让学生领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结合学生的调查,评价、辨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典型言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选取家乡的某一地区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情况。草拟一分调查报告的提纲,并简要分析被调查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可4—6人为一组。

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在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之为蓝田人。

一、“蓝田人”家园今昔巨变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蓝田人生活时代的环境,以及之后的环境情况,完成下表: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对比

项目

远古时期现实状况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土壤

2.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环境变迁的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时间,分组对你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调查,可从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亦可向政府工作人员、爷爷奶奶、父母等采访相关内容,并制定调查表格,如书本第47页,所调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变动,调查内容可包括好的变化和不好的变化。

范例:

调查项目

历史时期现实状况

气候状况

河流状况

耕地面积

植物状况

废气物排放

……

三、文明反思

1.在调查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3.面对以上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格言的教学

1.结合书本所出示的格言,请你谈谈对这些格言的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与应用

平时,我们应当如何去保护生活中的环境?

六、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综合探究二

第三课告别野蛮

(第二课时)

1.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2.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对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难点: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1.古巴比伦人建造的__________,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___________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创立的立法是_________;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的历法是_________.

一、埃及的建筑成就

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展示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

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

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

⑤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埃及法老的什么?

2.空中花园

指导学生观察图2-29,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图中的画面。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讲述其美丽的传说,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3.青铜文化

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根据图2-32)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思考:

请问同学们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

4.知识拓展: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的内涵

二、古老的科学探索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太阳历创立的根据:

2.太阳历对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对后世历法的影响。

3.组织学生看阅读卡,提问: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是____________发明的?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

①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②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5.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问: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6.古埃及的几何学的成就:

五、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P20第2、3、6、8题及P22第11题完成图册第11页第2大题看图学史

第三课告别野蛮

——宗教的奥秘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建者及传播过程,深刻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远古时候相比,了解埃及宗教的变化,明确埃及宗教在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佛教的创立过程,归纳出佛教的教义及意义;通过对佛教传播示意图的描述,引导学生得出佛教的传播路线及了解阿育王所做的贡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埃及宗教和佛教的学习,认识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宗教崇拜。

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难点: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__。

2.公元________,佛教经由中亚传入___________,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一、埃及的宗教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问题:

1.与远古相比,埃及宗教的变化?

2.埃及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仔细观察图2-35,了解图中所描述的内容,思考这与古埃及宗教的关系。

4.那金字塔、木乃伊和古埃及宗教间的关系呢?

二、佛教

组织学生阅读“释迦牟尼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引导学生概括:

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2.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实现吗?

3.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在位时,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A.释迦牟尼B.阿育王C.阿房宫D玄奘

4.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5.佛教的传播路线

6.学生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三、课堂巩固

完成自我测评。

四、课后练习

完成作业本第25页第8、9题,第26页第10、11、12题以及第27页第14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教案


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
●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辨一辨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后自我测评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看过两个人的话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对金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是褒还是贬?
§你认为“金子”在那个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个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追求“金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三、小结:(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分析
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商人的地位变了:生产关系变化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3、活动:阅读民谣,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商人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工人创财富,生活苦不堪;早晚有一日,要把身来翻!)
4、探究:手工工场出现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革)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四、板书设计: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五、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1-4页的第6、8、10、11、12、16题。
2.课堂上做第12、16题并作讲解。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4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的冲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史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闪亮登场活动设计,展示图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个必须是培根)等其他当时科学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总体上对当时近代科学家的认识,认识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成功引入本课课题
提问:猜猜看他们都是谁?并用一句话说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新课教学
思维碰撞组织学生结合书本资料就“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以点带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总结: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物追忆展示资料或播放科教片,让学生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总结:人类的科学探索是顺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时要以生命为代价的。尽管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凶残迫害,但真理是压不垮的。
疑难解答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们给哥白尼的学说以很高的评价,这是为什么?从中突破难点。新课标第一网
承转:哥白尼的日心说传播开来,引起更多科学家认真的思考,带动了更多科学巨人的出现。牛顿就是在哥白尼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下面请听关于牛顿的故事。(牛顿故事见教学设计)一学生讲故事
提问:同学们,牛顿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结: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牛顿
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说说近代科学的作用?
风采展示任选上述一人,为他设计一张名片。
总结升华: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每一次发现、每取得一个进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科学家的那种执著、认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哥白尼、布鲁诺、牛顿那样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人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一课时文艺复兴 

课题

文艺复兴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2、结合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现在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

教材分析

重点

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难点

人文精神的内涵

准备

教学课件

导入

问题式导入:

你不记得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吗?

(基督教的神权思想占统治)

你还记得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封建庄园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

这种思想统治下的欧洲有生机吗?为什么?

(没有生机,要求人们服从“上帝”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没有人的个性与需要。)

新课教学

引出文艺复兴及其定义。对定义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主要代表及作品

1、意大利——达·芬奇——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蒙娜丽莎》(其间展示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图片)

思考:对比图5-9和图《蒙娜丽莎》,你觉得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两幅图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木然,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

2、英国——莎士比亚——剧作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展示文字材料,并阅读。

材料: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思考:哈姆雷特的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性与智慧的褒扬。)

思考:通过哈姆雷特的话和图5-9与图5-10的人物表情的对比,你认为什么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由此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文艺复兴实质:这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强调人性的解放。

展示恩格斯的话,进一步理解其实质。

恩格斯说:

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反映的主题与文艺复兴类似的文学作品,例如《牡丹亭》。

简介《牡丹亭》并播放视频。

指出并思考:以《牡丹亭》所表达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你能再例举类似的一二部作品吗?

(明代冯梦龙编纂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写“三言”是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

又如凌?初的二拍(《初刘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一些爱情故事,都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

本课小结

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在思想上反对教会神权而采取的一场运动,它的实质就是通过文艺创作,来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而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有着与其类似的思想主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教学目标

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难点: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颐和园图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导入:圆明园文物回归

提出问题:呈现现在圆明园保护的现状

分析问题:提供圆明园大修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做法

解决问题:提出圆明园保护的措施

学生探讨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问题,并结合文物保护发表看法。[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最后围绕自己的调查和探讨过程写一篇感想。

板书设计

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提出问题

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分析问题

我们的行动解决问题

四、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历年考古大发现、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保护、现场直播的考古挖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

[展示图片,学生讨论]

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

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

一手资料)

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展示图片,(有关我国颐和园的图片)]

将文物古迹破损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将文物古迹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使命感。

[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20页提供的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资料一: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资料二:平遥古城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资料三:尼罗河沿岸古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活动]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

[课后作业]:你所生活地方的文物古迹由哪些,现状如何?结合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有关文物保护的感想。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之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进化到猿人的历程。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最终形成了。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以中国

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

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

(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

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的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

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

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

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

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

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提供资料,师生讨论——图文并茂,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课堂反馈。 

三、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2、直立行走是区分猿与人的重要标志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4、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时期的时代

5、中国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二、“北京人”的足迹

1、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特征

2、使用天然火,火的作用。

3、群居生活

4、山顶洞人的概况

5、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二)联系反馈

四、教与学的过程

同学们,很久以来人们对人类的产生都非常困惑,无从找到答案。你们听说过那些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吗?

[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思考:]

1、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2、直立行走对人类体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3、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

4、你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取得共识,避免说教。]

[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古人类分布图”,思考如下问题:]

1、古人类生活的区域?

2、这些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所学的知识及以拓展。

[学生模拟表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一天。]

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然后找学生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或者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

最后进行知识检测,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作业]

绘制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一天活动的草图。(注意体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和区别)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能力目标:

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用陶塤吹奏的乐曲《楚歌》。

[师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

(陶塤: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展示]陶塤图片

[师述]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

[师述]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

[师问]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师述]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师问]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有什么作用?(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

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旧: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

[师述]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

[出示]陶器文物图

[师问]这些陶器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师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过渡]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出示]古代世界地图

[猜一猜]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为什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师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2.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猪牛羊等)

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过渡]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出示]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师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师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出示]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

[师问]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出示]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

[师问]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

[出示]人面鱼纹彩陶盆

[师问]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

[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师问]1、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出示]“稻谷遗存”图

[师问]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从中反映出什么?(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出示]黑陶钵图

[师问]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制作黑陶、造型、绘画)

[讨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完成下表)

生活区域距今时间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驯养的动物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约7000年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木结构长屋水稻牛黑陶

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气候干燥河流少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麦、粟猪彩陶

[归纳]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师问]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

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出示]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师问]1.牛角号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

2.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现象?(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

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

[师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

[出示]龙虎堆塑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贝壳堆塑的龙,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出示]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

[师问]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它会口朝下,汲满水后,口会朝上。重力平衡原理)

4.这说明了什么?(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讨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①艺术:绘画、音乐、舞蹈、饰物②初步的科学知识③宗教信仰④图腾崇拜

[结束]请同学谈谈本课的收获。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了古代西亚、希腊和中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典型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传说时代,突出了先民的创造和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古代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对于每个传说故事,教材都是先讲传说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讲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这样既可顾及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突出了传说故事的一大特点,即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对了解上古历史起到了桥梁作用,保持了历史的连贯与丰富多彩。它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传说时代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教材通过不同角度与层面,如政治与经济、生产与生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杰出人物与人民大众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史前社会向文字、国家出现的文明时代过渡的社会特点。另外,课文所选区域均为世界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为学生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历史传说与现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主式学生学习。

(2)讨论式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等。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建议一:传说故事导入

启发学生讲故事导入。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中外神话传说故事,然后导入新课。如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去搜集中国和世界的史诗和传说故事。哪个小组搜集多,哪个小组故事讲得好,进行评比。

建议二:复习导入

教师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在当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当时的人们还不能以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他们的前辈们的故事,就慢慢地形成了故事传说。我们将在第三课中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

建议三:问题导入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将从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中去学习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历史。你们觉得传说故事可信吗?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判断)学生稍加讨论后,教师可说:“相信通过我们对第三课的学习,同学们会得到更满意的答案。”

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和世界有哪些英雄史诗?看哪一组搜集多?

古代希腊《荷马史诗》

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

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

中国藏族《格萨尔王传》

老师要求我们四组同学每组用3分钟时间讲一下每一部英雄史诗的故事梗概,看哪一组同学讲得更好?

学生讲故事略(尽可能以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到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中国北方的半坡氏族文化遗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样,已经有了原始的经济生活和原始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们却把自己的共同贡献归到一二个英雄的身上呢?

传说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历史上又称“军事民主制时期”,是氏族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期,是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时期。用恩格斯的话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在当时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领导,才能够齐心协力,战胜自然。同时,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经常发生,战争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也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带领他们不断地取得胜利。历史就进入了“英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当时还处在文明的前夕,文字作为流传文明的载体尚未产生,当时的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着他们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传说时代”。

这些史诗所反映的历史传说是否是真实的?

史诗所述的情况,同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如《荷马史诗》中叙述的特洛伊战争,在这一时代曾经发生过。但不一定与史诗中叙述的情况相同。所以它能从侧面印证历史事实,它属于第二手资料。

在中国。虽然没有史诗,但有许多远古时代的传说,你能说出中国远古时代有哪些你所知道的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燧人氏、有巢氏、炎黄传说、夸父逐日、共工头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尧舜禹禅让传说、大禹治水传说等

以上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很多故事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意义的只有三个:炎黄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和大禹治水传说。

为什么黄帝能成为中华民族(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老师有个要求,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炎帝的传说,并讲一下炎帝对社会的贡献。

学生回答略

老师有个要求,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黄帝的传说,并讲一下黄帝对社会的贡献。

学生回答略

你以哪些理由来证明一下黄帝为什么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学生回答略

请学生阅读书本中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并思考课本中的两个问题。

根据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原始农业、手工业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原始音乐也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为什么都把这些贡献都归到炎帝、黄帝他们的呢?

《史记黄帝本纪》一段话:帝尧者,放勋。黄帝之玄孙。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注:昌意,黄帝的长子。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这段世系的排列不一定正确,但从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来看,说明了什么?

说明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尽管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但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你能讲一下吗?

学生回答略。

关于大禹,我们知道还有一段故事,你还知道多少?

学生回答略。

对于这两个故事,老师有两个疑问,第一,你认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田园色彩的,没有带有丝毫血腥味的“禅让”吗?第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传说,反映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第一、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是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斗争的产物,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选举一个有能力的人成为部落首领,显得特别重要。但同时,在当时私有制已经得到一定发展时,一部分人对“家天下”已经有了相当的渴求,使得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而不可避免也带有血腥味。

第二、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在当时,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水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同时大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疏导”的方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字产生前夕,先民们的代代相传,以史诗或传说的形式保存了古代先民经历的历史,因此,这部分的传说、史诗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但同时,又因为时代久远,史诗、传说都是后人整理的,因而有很多内容与历史不相符合,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贡献,更不能当成历史。

教学提纲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什么是传说时代?

二、英雄史迹

1.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

2.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

三、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炎帝的传说与贡献

2.黄帝的传说与贡献

3.尧舜禹禅让传说

4.大禹治水传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47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